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 行政伦理学的相关道德理论

第二章 行政伦理学的相关道德理论

第二章行政伦理学的相关道德理论伦理学考察道德价值的本性,以及证明它们在估价和指导我们的行动、生活和共有风俗中的运用的可能性。

一个问题成为道德问题当且仅当它的评价和选择是与他人利益或公共利益相关的。

对于一个人来说,最大的道德问题是“我应当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或“我应当怎样生活?”即人生观或价值观问题定位:伦理学的基本派别目的论(teleology):一个道德行为的动机或者评价一个道德行为的标准最终可以归结为道德之外的某个目的,亦即对这一行为的某种后果的追求。

(后果论)功利主义是目的论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理论派别。

道义论(deontology):一个道德行为的动机或者评价一个道德行为的标准是在道德之内,而不是在道德之外。

(为道德而道德)主要内容第一节功利论的道德理论第二节义务论的道德理论第三节美德论的道德理论第一节功利论的道德理论功利主义定位边沁密尔现代功利主义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又译为功用主义或乐利主义,是一种以实际功效或利益作为道德标准的伦理学说。

产生于近代英国,是伴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而形成和发展的。

最早萌芽于培根和霍布斯的伦理学说中,18世纪的哈里森·孟德威尔和斯密对其都有一定的发展,至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边沁和密尔最终将其建立成一种系统的有严格论证的伦理思想体系;对20世纪的政治的影响极其深远;在哲学上推动了经验论的发展核心内容:行为和实践的正确性与错误性只取决于这些行为和实践对受其影响的全体当事人的普遍福利所产生的结果;所谓行为的道德上的正确或错误,是指该行为所产生的总体的善或恶而言,而不是指行为本身。

目的:克服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为商品经济开道的极端利己主义思潮所造成的弊端,从而使社会道德观念与资本主义工业所要求的经济秩序和合理化趋势相适应。

论证主线:肯定并维护人的理性自利的前提下,倡导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合作以及对公共福利的关注。

中国文化中的功利主义中国传统功利论往往是在传统社会的利益关系发生重大变革时期最为流行,作为冲破日趋僵化的封建道义论体系和传统的道德要求,价值信仰束缚的一种思想武器,其思想特点是在维护基本道义和整体利益的前提下,申扬个人欲望和利益的合理性。

“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与“义”相对,在人们心中含有贬义,意即自私,利己主义墨子:“兼相爱,交相利”边沁(Jeremy Bentham)1748年2月15日出生在伦敦。

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律师,幼年时身材矮小羸弱,秉性沉静勤勉。

3岁多一点就开始学拉丁文,少年老成;1755进入威斯敏斯特学校;1760年进入牛津大学女王学院,1763年获学士学位;随后进入林肯律师学院,中途回到牛津听布莱克斯通的英国法律课,1766年获文学硕士学位;1776年匿名发表《政府论片断》;1780年《道德与立法原理》刊印但未发表。

直到1789年才出版;1787年结识迪蒙;1832年6月6日逝世。

死后没有下葬。

根据他的遗嘱,公开解剖,留在伦敦大学学院。

《道德与立法原理》写作动机时代要求:改革从往昔继承下来的暴虐的刑法制度,急需确立表达合理、明晰精确、全面周到的法典。

旧有制度一味注重严刑重罚,内容上野蛮落后;形式上杂乱无章;而且效果很差。

新的社会哲学:把惩罚当作以最小的人类痛苦为代价来防止犯罪的一个手段,依靠这种惩罚观念和对人性的科学理解的立法,将可以成为社会进步的伟大工具。

边沁是科学立法的首要倡导者。

最大幸福原则人生的基本目的:趋乐避苦功利原则:判断一种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只要看这种行为的后果是否能够增加人们的快乐或减少人们的痛苦。

道德的行为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绝大多是人幸福的行为。

(所谓乐就是幸福(功利),在道德上就是善。

)目标:将伦理学改造成为一门科学快乐计算法:快乐的总量是可计算的,但快乐没有质的优劣之分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来成全社会利益?社会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总和人不可能自愿地服从公共利益,只有依靠制裁的威胁才能使他们这么做。

但是,一个有理智的人会认识到只有服从功利原则,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利益,因此一个人也会做出取大舍小的行动。

(一个人为什么以最大幸福为目的呢?)如何实现最大幸福原则保证最大幸福原则得到遵守的主要手段是由惩罚违抗行动的法律约束力物理的、道德的、政治的、宗教的立法者的职责是在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之间造成调和置疑:猪的哲学快乐是多种多样的,对于不同种类的快乐无法加以定量地比较,并且不同的人对快乐与不快的感觉也不尽相同,几乎不可能找到一个公共的和客观的衡量标准。

假如人人总是追求自己的快乐,我们怎么能保证立法者要追求一般人的快乐呢?一个人为什么以最大幸福为目的呢?边沁:“宁可做一个不满足的人,也不做一头满足的猪;宁可做不满足的苏格拉底,也不做一个满足的笨蛋。

”边沁列举的快乐:感官(sense)的快乐,财富(wealth)的快乐,技艺(skill)的快乐,和睦(amity)的快乐,声誉(a good name)的快乐,权力(power)的快乐,虔敬(piety)的快乐,行善(benevolence)的快乐,作恶(malevolence)的快乐,记忆(memory)的快乐,想象(imagination)的快乐,期待(expectation)的快乐,交往(association)的快乐,减除痛苦(relief)的快乐。

14种简单的快乐和12种简单的痛苦,简单的快乐包括虔诚之乐、仁慈之乐、作恶之乐、回忆之乐、想象之乐等;痛苦包括匮乏之苦、感官之苦、敌意之苦、想象之苦等。

♦伤害原则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没有伤害他人的利益,那么社会没有权力对他进行干预,这个范围属于个人道德;反之,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人利益造成伤害那么社会有权力对他进行法律或道德的干预,这个范围属于社会道德。

该原则的重大意义在于指出个人和社会的权利界限,严守界限是维护正常道德秩序和法律秩序的关键所在。

♦功利主义并非万能的标准(捡到钱)♦功利主义的应用出现困难(不确定性情况下,如拯救大兵瑞恩)现代功利主义行为功利主义:行为的后果准则功利主义:道德准则反例:二战期间,波兰有个集中营,分营中80个人有13个人越狱逃跑,但被追回。

德军官命令枪毙这13个人,但每个人必须在其余67个人中选一个陪死,否则80个人全部枪毙。

到底应不应该找一个无辜的人来陪自己去死呢?第二节义务论伦理思想一、义务论伦理思想方法;兴起的历史(背景与使命)二、义务论伦理思想方法概述三、康德义务论伦理思想方法四、义务论伦理思想方法评价一、义务论伦理思想方法兴起的历史背景与使命1、历史背景德国从19世纪初才有所谓资产阶级,他们一开始就面临两个敌人:一是封建地主阶级,一是无产阶级。

德国的这种特殊历史条件,决定了地鬼资产阶级的较弱性和妥协性。

这就使得德国的启蒙运动,不可能似英国那样,理有气壮的通过理性主义或经验主义为资本主义鸣锣开道,在反对封建禁欲主义基础之上为享受物质生活作直接的价值辩护。

至19世纪,资产阶级由于其在经济与政治上的统治地位的确立,理性主义自律精神已迅速失去,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相当的道德恶习。

面对这种情况,社会急需一种新的价值精神,以唤起人们的做人意识与道德责任感。

2、历史使命:崇高责任,清纯民风,匡正社会,这正是康德义务论伦理思想方法所承负的直接历史使命。

康德认为,道德就应当从追求个人咯一的幸福论立场,想追求普遍义务的责任意识意志立场的过渡。

二、义务论伦理思想方法概述1、善美就在于超越个体的经验感觉的偶然性,践履那作为无上命令而存在的道德义务。

义务论伦理思想所追求的是德性本身的普遍性与崇高性。

人之为人存在,以偶那个当有理想,志向,责任,并身体力行。

义务论方法也可以被说成是德性论方法,其核心是不计较行为的目的与可能结果,而仅仅注重行为本身的道德准则或本乎律令的自由意志的自律。

具体地说,其核心就是作为个体的存在应当自觉肩负起对共同体与类的责任,应当具有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人类使命感,使个体在类中获得永生。

义务论伦理思想方法所指向的就是对价值内容本身的关切:人是什么,在根本上是由其所遵循的价值要求所规定,人最重要的就是对价值要求本身的敬重。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义务论伦理思想方法在个体道德品质的培养上有其特殊的价值。

义务论伦理思想方法中蕴藏着一个极大的长处,这就是摒弃一切现象界诱惑与尘世变幻浮动,仅仅把握住做人生活存在的最基本之原则,并践履之。

德国(1724-1804),德国哲学家,德国古典唯心哲学创始人。

其思想分为前批判和后批判时期,前者以自然科学的研究为主,后者“批判”的研究人的认识能力及其范围与限度。

主要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等。

三、康德义务论伦理思想方法1、人是理性的存在康德的伦理思想也是基于对人性的认识而展开的。

人永远不能摆脱恶,达到所谓的圣洁,但人业不能无视理性的存在而沦为动物,人的存在与提升,或人的道德与发展,就存在于人的这两种本能的永恒斗争之中。

在康德看来,理性追求的是理想至善,道德法则的使命就是“引起人们对世界上最高的善的关注,因而,人的理性存在即意味着人应当是理性至善的存在人不同于动物之处就在于人于那样一种自我控制的能力,能战胜内在感性的冲动或心地的某种邪恶阴暗。

人正是在这种自我控制中成熟,并成为真正的人。

人的自由意志所追求的是先验的道德律令,人在这种自由意志追求的过程中,超越了感性当下性于偶然性,成为普遍的,必然的存在。

先验性超越性,这是康德对人的合理理解。

2、道德义务是人的理性自律人性在于理性,理性在于自由意志,而人的自由意志就是要实践道德法则。

这是无条件的绝对命令。

道德是实践理性,即,道德是为理性自身的规律所决定而不受任何个人的欲望的影响的自由意志行为。

义务就是道德的必然性与强制性。

自由是种必然性,是主体自身出于对道德律的敬畏的自律。

主体对道德律的尊重是无条件的。

自由是出于主体对道德敬畏的自律性选择。

而道德是理性的自决定,道德律来自于理性,理性的意志服从道德这正是服从理性自身。

这样所谓的理性强制不过是自我强制,是在服从自身的规律,是一种自律,而不是他律。

3 、道德行为法则可普遍化的绝对命令义务论伦理思想方法所关心的不是行为的目的与成效,而是行为主体的内心信念良知与善良意志,是作为判断行为善恶标准的行为意图本身的合乎道德律令。

绝对命令就是普遍法则。

绝对命令是唯一的,它的根本要求是:”遵照你立意成为普遍法则的去行为。

“”要这样做,永远使你的意志的准则能够同时成为普遍立法的原则。

"从绝对命令或理性的根本大法出发,康德提出了义务论伦理思想的三条道德律令: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律。

4 、人是目的定义:理性本身是目的,理性不能成为手段,人是以自身为目的的存在,没有什么其他东西可以代替人的这个目的性存在,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目的,每一个人相互之间,也应该把对方看做是目的,每一个人都有自身存在的绝对价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