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子实习实验报告

电子实习实验报告

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课程设计报告本课程设计名称电子电路课程设计系(部)学号专业电姓名班级指导教师2016年5月14日课程设计报告目录第一部分:明确任务,确定各自的分工第二部分:方案的对比和选择第三部分:各自完成的电路模块以及仿真第四部分:实物整体的照片第五部分:课程设计心得与体会第六部分:本次课程设计验收答辩表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课程设计报告P.1 第一部分:明确任务,确定各自的分工小组分配任务:计数器、译码器、数码管电路。

二—五—十进制加法计数器74LS90构成电子秒表的计数单元,如图1其中计数器①接成五进制形式,对频率为50HZ的时钟脉冲进行五分频,在取得周期为0.1S的矩形脉冲,作为计数器②的时钟输入。

计数器②及输出端QD计数器③接成8421码十进制形式,其输出端与实验装置上译码显示单元的相应输入端连接,可显示0.1~0.9秒;1~9.9秒计时。

注:集成异步计数器74LS9074LS90是异步二—五—十进制加法计数器,它既可以作二进制加法计数器,又可以作五进制和十进制加法计数器。

图2 74LS90管脚图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课程设计报告P.2 通过不同的连接方式,74LS90可以实现四种不同的逻辑功能;而且还可借助R 0(1)、R(2)对计数器清零,借助S9(1)、S9(2)将计数器置9。

功能详述如下:(1)计数脉冲从CP1输入,QA作为输出端,为二进制计数器。

(2)计数脉冲从CP2输入,QDQCQB作为输出端,为异步五进制加法计数器。

(3)若将CP2和QA相连,计数脉冲由CP1输入,QD、QC、QB、QA作为输出端,则构成异步8421码十进制加法计数器。

(4)若将CP1与QD相连,计数脉冲由CP2输入,QA、QD、QC、QB作为输出端,则构成异步5421码十进制加法计数器。

(5)清零、置9功能。

a)异步清零当R0(1)、R(2)均为“1”;S9(1)、S9(2)中有“0”时,实现异步清零功能,即QD QCQBQA=0000。

b)置9功能当S9(1)、S9(2)均为“1”;R(1)、R(2)中有“0”时,实现置9功能,即QD QCQBQA=1001。

图3 74LS90功能图中国计量大学现代科技学院课程设计报告P.3第二部分:方案的对比和选择方案一:74LS16074LS160,是一个4位二进制的计数器,它具有异步清除端与同步清除端不同的是,它不受时钟脉冲控制,只要来有效电平,就立即清零,无需再等下一个计数脉冲的有效沿到来。

具体功能如下:1.异步清零功能只要(CR的非)有效电平到来,无论有无CP脉冲,输出为“0”。

在图形符号中,CR的非的信号为CT=0,若接成七进制计数器,这里要特别注意,控制清零端的信号不是N-1(6),而是N(7)状态。

其实,很容易解释,由于异步清零端信号一旦出现就立即生效,如刚出现0111,就立即送到(CR的非)端,使状态变为0000。

所以,清零信号是非常短暂的,仅是过度状态,不能成为计数的一个状态。

清零端是低电平有效。

图4 74LS160功能说明图8 实物整体照片第五部分:课程设计心得与体会因为课程设计做的不多,在拿到题目时,很茫然不知如何下手。

后来通过广泛查阅相关资料还有和同组同学的讨论,总算找到了方向。

课程设计实践不单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在设计的过程中,只拥有理论知识是不够的。

逻辑思维、电路设计的步骤和方法、考虑问题的思路和角度等也是很重要,需要我们着重锻炼的能力。

通过设计也达到了设计的目的,了解掌握了数字电子技术的知识并应用于实践。

培养了自己独立完成课题的能力与动手能力,并加强了对待事物严谨的态度。

最后我觉得我自己除了在数电知识方面的收获外,还学到了很多,比学习了仿真软件,提高了软件的自学能力。

并且在查阅资料时能够较有效率的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

而这些不是能从书本上得到的,是靠在实践中逐渐积累的。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计数器方面的知识,在设计过程中虽然遇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思考,一遍又一遍的检查终于找出了原因所在,也暴露出了前期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

实践出真知,通过亲自动手制作,使我们掌握的知识不再是纸上谈兵。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这毕竟第一次做的,难免会遇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同时在设计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以前所学过的知识理解得不够深刻,掌握得不够牢固,只有查漏补缺,才能成功的做成想做的事,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劈荆斩棘,而不是知难而退。

课程设计诚然是一门专业课,给我很多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的提升,同时又是一门讲道课,一门辩思课,给了我许多道,给了我很多思,给了我莫大的空间。

同时,设计让我感触很深。

使我对抽象的理论有了具体的认识。

我认为,在这学期的实验中,不仅培养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各种其它能力上也都有了提高。

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课上,我们学会了很多学习的方法。

而这是日后最实用的,真的是受益匪浅。

要面对社会的挑战,只有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

这对于我们的将来也有很大的帮助。

以后,不管有多苦,我想我们都能变苦为乐,找寻有趣的事情,发现其中珍贵的事情。

就像中国提倡的艰苦奋斗一样,我们都可以在实验结束之后变的更加成熟,会面对需要面对的事情。

整个设计通过了软件和硬件上的调试。

我想这对于自己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在这次设计中遇到了很多实际性的问题,在实际设计中才发现,书本上理论性的东西与在实际运用中的还是有一定的出入的,所以有些问题不但要深入地理解,而且要不断地更正以前的错误思维。

一切问题必须要靠自己一点一滴的解决,而在解决的过程当中你会发现自己在飞速的提升。

对于教材管理系统,其程序是比较简单的,主要是解决程序设计中的问题,而程序设计是一个很灵活的东西,它反映了你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它才是一个设计的灵魂所在。

因此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用在程序上面的。

很多子程序是可以借鉴书本上的,但怎样衔接各个子程序才是关键的问题所在,这需要对系统的结构很熟悉。

因此可以说系统的设计是软件和硬件的结合,二者是密不可分的。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也发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虽然感觉理论上已经掌握,但在运用到实践的过程中仍有意想不到的困惑,经过一番努力才得以解决。

这也激发了我今后努力学习的兴趣,我想这将对我以后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这次课程设计让我充分认识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只有分工协作才能保证整个项目的有条不絮。

另外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当我们碰到不明白的问题时,指导老师总是耐心的讲解,给我们的设计以极大的帮助,使我们获益匪浅。

因此非常感谢老师的教导。

通过这次设计,我懂得了学习的重要性,了解到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意义,学会了坚持、耐心和努力,这将为自己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做出了最好的榜样。

我觉得作为一名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这次课程设计是很有意义的。

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平时所学的东西应用到实际中。

虽然自己对于这门课懂的并不多,很多基础的东西都还没有很好的掌握,觉得很难,也没有很有效的办法通过自身去理解,但是靠着这一个多礼拜的“学习”,在小组同学的帮助和讲解下,渐渐对这门课逐渐产生了些许的兴趣,自己开始主动学习并逐步从基础慢慢开始弄懂它。

我认为这个收获应该说是相当大的。

一开始我们从参考书上找来了课题,但是毕竟是参考书,做到后来发现很多程序都是不完整的,这让我们伤透了脑筋。

看着别的小组都弄得有模有样了,可是我们连一个课题都还没有定好。

好不容易又找到了课题,可是结果还是很不尽人意。

程序接线什么的都弄好了,调试也没有问题,可是就是无法达到预期想要的结果。

参考书毕竟只是一个参考,设计这种东西最后还是要靠自己动脑筋。

然后我们大家一起齐心协力,从平时做的实验﹑老师上课的举例﹑书本上的知识以及老师的辅导和其他同学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了。

应该说这是通过我们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动脑完成的,虽然内容并不是很复杂,但是我们觉得设计的过程相当重要,学到了很多,收获了很多。

我觉得课程设计反映的是一个从理论到实际应用的过程,但是更远一点可以联系到以后毕业之后从学校转到踏上社会的一个过程。

小组人员的配合﹑相处,以及自身的动脑和努力,都是以后工作中需要的。

所以我认为这次的课程设计意义很深,和其他2位同学的共同学习﹑配合﹑努力的过程也很愉快,另外还要感谢老师的耐心辅导。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