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的义利观


叟:对老年男子的尊称 远:意动,以…为远 有以:有用来…办法 利:使动,使…获利 何必:为什么一定要 亦:只是 已矣:罢了 何以:以何,用什么 家:卿大夫的采地食邑 士:古介于大夫和士民之间的 一个阶层 庶人: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 交:互相 征:索取,求取 而 :表承接,就
乘:兵车 万乘之国,弑其君 弑:子杀父,臣杀君 者,必千乘之家;千 家:卿大夫 乘之国,弑其君者, 苟:如果 必百乘之家。万取千 后、先:意动,以…为 焉,千取百焉,不为 后,以…为先 不多矣。苟为后义而 餍(yàn):满足 先利,不夺不餍。未 仁:名作动,有仁德 而: 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却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遗:遗弃,抛弃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 义:名作动,讲道义 何必曰利?‛ 后:意动 亦:只是
仁,处理君臣、父子、兄弟的关系时,必须依靠 ‚义‛来维持,而不能仰仗‚利‛来维持。君臣、父子、 兄弟的关系如果靠‚义‛来维持,家庭就会和睦团结,国 家就会安定统一;如果靠‚利‛来维持,‚去仁义,怀利 以相接‛,最终会导致家破国亡。 推行‚仁政‛治国理念。孟子认为推行仁义,制定有利于 生产发展的政策方针,乃国之大道,提出:‚尧舜之道, 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主张以‚仁政‛治国。 孟子将‚义‛纳入仁政,作为政治经济制度的道德原则, 其义利观服务其政治主张。他认为‚仁政‛是国家大计, 是国家的根本利益,‚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 矣‛‚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实行仁政, 就国泰民安,‚仁者无敌于天下‛。
《孟子》义利观
杨振兴
王 何 必 曰 利
背景纵览

战国中期,诸侯纷纷以征伐经营天下, 往往追名逐利、惟利是图。世风蜕变,江河 日下;兄弟反目成仇、儿子遗弃父母、臣子 不顾国君,社会尔虞我诈、弱肉强食、混乱 动荡。为了改变社会现实,孟子在世人面前 高高地扬起了仁义的大旗。
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 千里而来,亦将有 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 何必曰利?亦有仁 义而已矣。王曰, ‘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 吾家?’士庶人曰, ‘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 危矣。
在充满物欲诱惑的现代社会,如果理性放任, 欲望勃发,无节制地摄取和占有,我们的生 命将会被无休止地吞噬,由此,我们更需要 孟子的‚重义轻利‛的崇高思想!认真地呵 护它,把它发扬光大,创建和谐的社会、家 园。让我们走出‚人情似纸张张薄‛的冷漠 和悲哀的困境吧
义利之辩



孟子用‚义‛衡量人们对利益、财货的态度,他说:‚非 其有而取之,非义也。‛认为不是自己的却取过来,是为 不义。 孟子认为合乎道义的利再大,哪怕是像舜接受尧的天下那 样大的利,也不为过;不合乎道义的利再小,哪怕是一小 筐饭,也不能接受。‚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 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以为泰‛ 孟子以‚义‛来要求人们对待财物,一方面要求人们恪守 封建礼制规范,保持生产生活上的民主与平等,另一方面 也反映了孟子对当时赤裸裸的利欲追求,以及统治者剥削 人民的反感和厌恶。孟子反对诸侯的横征暴敛,把诸侯对 人民的掠夺喻之为强盗,斥之为不义。

当你考虑一件事时,是否也会自问‚这究 竟有什么用呢?‛除了现实上的功利考虑, 是否还会考虑其他的因素呢?
在我们这个世界里, 骗子真是不胜其多, 不过中国佛教已经把 许多的小骗子归纳于 两个大骗子之中;就 是名和利。 ——林语堂
湖北三位大学生 为救两名落水儿童溺 亡,目击者现场拍照: 被打捞上来的一具大 学生遗体被绳子绑着, 大半个身子浸在水里; 一名穿白衬衫的老年 男子,一边拉着绑尸 体的绳子,一边和岸 上的师生谈价要钱。 打捞三具遗体,捞尸 者一共收取了3.6万 元。
重义轻利观

孟子的义利观是典型的重义轻利观,他主张义, 反对利,甚至将义利对立起来。 对于‚义‛的含义,孟子给出了这样的解释: ‚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 出入是门也。‛‚仁,人心也;义,人路也。 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孟 子已把义提高到人生的根本高度,喻之为‚人 路‛,它如正确的大道一样,是人们一切行为 的必由之途,把义看作为人生应遵循的依仁而 行的基本道德规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