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潞城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

潞城市第五次党代会报告

紧紧抓住综改机遇强力推进四化建设在转型跨越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再铸潞城新的辉煌──在中国共产党潞城市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1年5月23日)唐立浩各位代表,同志们: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潞城市第四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中国共产党潞城市第五次代表大会,是在全面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潞城转型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解放思想、加快发展的大会。

大会的主题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进一步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紧紧抓住综改机遇,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突出抓好招商引资,强力推进“四化”建设,在转型跨越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再铸潞城新的辉煌。

市四次党代会以来工作的回顾与总结2006年6月中共潞城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以来,四届市委在省委、长治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省市一系列决策部署,众志成城,砥砺奋进,共克时艰,战胜了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圆满完成了“十一五”目标任务,全市呈现出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社会保持和谐稳定的大好局面。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十一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由44.1亿元增至72.1亿元,年均增长10.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由26.6亿元增至52.3亿元,年均增长14.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由34.3亿元增至45.6亿元,年均增长5.86%;财政总收入由7.23亿元增至11.09亿元,年均增长8.9%;一般预算收入由1.79亿元增至4.24亿元,年均增长18.7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8020元增至14277元,年均增长12.22%;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146元增至6141元,年均增长8.17%。

──工业转型实现突破。

紧紧抓住金融危机的倒逼机遇,痛下决心调结构,整合资源促转型,工业转型迈出坚实步伐。

传统产业整合重组。

率先在全省整合煤焦和水泥产业,率先在全省县(市)区中争取回7.63米大型焦炉项目,抢在提高行业门槛之前争取回2个300万吨水泥项目,与央企华润、央企华能、山东泰和、潞安集团、首钢长钢等9个大型国企结成战略同盟,启动了一批亿元以上支撑转型跨越的重点项目。

洗煤物流快速发展。

技改、新上120万吨以上洗煤企业26个,洗煤企业达到34个,洗煤能力由1500万吨增至3500万吨,5个战略装车站年发运煤焦能力达到2000万吨。

循环经济实现突破。

全力推进省循环经济试点市各项工作,形成复合肥、硝酸、苯胺和焦气电、焦气化、焦铁钢、焦铁铸等多条产业链,全市万元GDP综合能耗比“十五”末下降30%,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23%,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0.301万吨以内,循环经济发展走在长治前列。

新兴产业初具雏形。

甲醇形成60万吨产能,煤焦油形成30万吨产能,天脊13万吨苯胺和25万吨硝酸铵钙、首钢长钢锻压重型装备制造基地、“863”科研成果华农万吨纳米碳增效肥等项目落地潞城,昂生10亿支中西制药项目加快建设,潞宝与北大化学院联合启动10亿安时锂离子电池项目,新兴产业对财政的贡献达到10%以上。

──“三农”工作整体提升。

创造性开展“六村联创”,全市202个建制村,总创星785颗,村均3.88颗,形成市乡村三级联动,覆盖式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局面。

特色农业规模发展。

“一村一品”带动“一乡一业”,形成东部5万亩核桃经济林、中部千架蔬菜棚、西部50万头(只)畜和禽三大农业新优势,102个村有了主导产业。

村容村貌明显改观。

城乡同步实施户户通、园林绿化和环境整治,两年完成户通里程443公里,83%的村实现户户通,户通率达92.5%,为全省最高;栽植各种树木400多万株,49%的村达到园林村标准。

农民素质逐步提升。

村村安装“居家卫士”,村村成立红白理事会,村村评选道德模范,村村推行“四议两公开”,86%的村成为平安村,55%的村成为文明和谐村,56%的村成为村级管理先进村。

公共服务惠及百姓。

在提前实现省“五个全覆盖”的基础上,拓展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困难群众低保、五保户集中供养、农村卫生绿化、农民健康体检、农村便民店、农村文化低保、村级活动场所、农村公交“十个全覆盖”,农民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强力推进“四城同创”,城市品位逐步提升。

城市面积不断扩大。

城市框架由“三纵四横”拓展到“五纵六横”,新增6.6平方公里城市发展空间,城镇化率由38%增至42.5%。

城市环境明显改善。

大力实施绿化亮化、美化塑魂、环境整治、节能减排等工程,新建扩建4大公园,提档改造9条街道,一批小高层拔地而起,市区人均公共绿地由9.4平方米增至9.7平方米,森林覆盖率由17.6%增至21.6%,二级以上天数由188天增至336天。

城市文化得到彰显。

文化元素嵌入城市,城西水系碧波荡漾,打造出“仁孝忠信,敢为人先”的城市精神,赋予了城市“精气神”。

文明创建全省领先。

以道德模范引领城市文明,韩长安、张林英荣获“第二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郝日芳等3人荣登百名“中国好人榜”,潞宝集团两次接收地震灾区学生复学,仁里潞城大爱无疆的精神进一步升华,成为全省获得国家级荣誉人数最多的县(市)。

城市品牌更加靓丽。

成功举办撤县设市15周年庆典,凝聚了民心,鼓舞了士气,扩大了知名度和影响力;成功创建全国首批平安建设先进市、国家园林城市,一次性通过国家卫生城市、省环保模范城市验收。

──民生工程率先发展。

积极顺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扎实推进五大惠民工程,率先在全省实现义务教育零收费,率先在长治市普及高中教育,率先在全省推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率先在长治启动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动态化管理,率先在全省进入安全生产明显好转阶段,全市地方煤矿百万吨死亡率连续2年为零,工矿商贸企业连续2年生产安全事故为零、连续10 年未发生一起一次死亡3人以上较大生产安全事故,“五险”覆盖城市居民,低保标准长治领先,全市人民生活得更幸福、更美好、更有尊严。

──党的建设全面加强。

深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市委常委会班子精诚团结,四套班子齐心协力,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率先实行市委常委会任免干部票决制,提高了选人用人公信度。

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支村两委主干统一发放岗位报酬和职务补贴,调动了农村干部的积极性。

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开展煤焦和工程建设领域反腐败斗争,党风政风行风进一步好转。

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和审判、检察机关的工作,加强对武装、统一战线和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领导,民主法制纵深推进,执政能力明显增强。

──各项事业创先争优。

先后荣获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市、和谐中小城市示范市等20多项国家级荣誉,结构调整先进市、双拥模范城等30多项省级荣誉,2项全省“五个一工程”奖,文明城市创建、环境卫生整治、城市环境满意度测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政风行风评议等10多项工作全省第一,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等20多项工作名列长治前茅。

各位代表、同志们,奋斗伴随艰辛,变化令人振奋。

回顾五年来走过的历程,特别是在经济发展极为困难的时期,各级党组织开拓创新、敢于争先,广大共产党员牢记使命、埋头苦干,尤其是广大基层党员干部在创先争优活动的实践中,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为推动潞城转型跨越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在此,我代表四届市委,向所有为潞城发展做出贡献的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向所有关心、支持、帮助潞城工作的各级领导、各界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我们的经济总量不大,发展质量不高,产业转型不快,特别是焦化产业还未走出困境;招商引资机制不够活、氛围不够浓,大项目、好项目储备少、落地难、建设慢,经济增长后劲不足;农业主导产业优势不够明显,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民增收任务艰巨;城市个性不够鲜明,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在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工作作风、能力水平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党的建设和执政能力仍需进一步加强。

所有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工作的目标与任务科学分析发展形势、准确判断发展定位,是做好工作的前提。

潞城是长治市唯一的县级市,撤县设市以来,历届市委班子团结带领全市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创造了辉煌的业绩,从1995年起财政收入连续9年长治第一,从1997年起地区生产总值连续7年长治第一,在长治市独领风骚。

但近年来,由于财税体制改革、经济结构不合理、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等诸多原因,我市经济发展陷入困境,逐步滑至长治市居中靠后位臵,转型迫在眉睫,跨越时不我待。

当前,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的氛围已经形成,各地都在竞相发展,谁先行一步,谁就可能遥遥领先,谁放慢半拍,谁就可能远远落伍。

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被确定为省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点的大好机遇,不懈怠、不气馁、不折腾,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卧薪尝胆、背水一战,杀出一条血路、奋力突破重围,开创潞城转型跨越发展的崭新局面。

根据省市要求,结合潞城实际,我市“十二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和长治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型跨越为主线,以资源型经济转型综改试点市建设为统揽,解放思想先行先试,立足煤化多元发展,突出抓好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奋力建设全国一流的煤化工循环经济集聚区,率先在全省走出一条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新路子,在转型跨越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再铸潞城新的辉煌。

根据这一总体要求,我市“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是:──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50亿元,年均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10亿元,年均增长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70亿元,年均增长30%;财政总收入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17.7%;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18.7%。

──人民生活实现新提升。

到201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8700元,年均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900元,年均增长16%。

教育卫生事业加快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

──城市建设取得新突破。

以长治市次中心城市为定位,主动融入长治同城化建设,把城南新区建成长治一流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我市的新城区,把城西新区建成全省乃至全国一流的精品住宅小区,争创全国绿化模范县(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市域城镇化走在长治前列。

──党的建设得到新加强。

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政治和谐稳定,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加强,各级党组织总揽全局能力、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应对复杂局面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明显增强,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进一步提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