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要崇明生态科技馆为生态专题科技馆,位于崇明县城桥新城科技文化中心,科技馆建筑总面积5000平米,展示区域面积2500平米。
展区共两层,设序厅、四个主展区、尾厅和科普影院七个部分。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崇明三岛总体规划》、《崇明生态岛建设纲要》为统领,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聚焦最能反映崇明特色的地质、生态、科技面容,展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科技知识,全面提高公众科学文化素质和精神文明素养,为建设生态崇明和构建和谐崇明服务。
展示定位以现代化、科技化、人性化为目标,以展示、教育、传播为目的,通过标本模型、互动展项、多媒体、机电一体化等形式和手段,成为简描崇明生态时空、展示生态科技成果、普及生态文明理念、遐想崇明生态科技未来的一个窗口和基地。
受众目标为国外不同层次的人群,重点关注中小学学生。
让观众在参观和参与互动体验的过程中接受相关的生态科技知识和技能,激发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生态科学的兴趣、加速生态科技知识和成果的普及应用。
展示容总体结构生态科技馆设序厅、四个主展区、尾厅和科普影院。
其功能分述如下:一、序厅序厅是通过列前言,对整个科技馆展容进行综合概括与说明,集中表达主题思想和设计理念,引导观众对崇明生态科技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二、四个主展区四个主展区的容分别为成岛奥秘、湿地生态系统、生态保护、绿色能源。
其部的逻辑关系是:成岛奥秘,展示地质地貌上的独特性;湿地生态系统,展示自然环境上的优势性;生态保护,展示利用原则上的优先性;绿色能源,展示能源开发上的科学性。
每个展区包括主展项目、相关资料知识、互动项目等容。
三、尾厅尾厅主要是结合崇明的远景规划及科技发展,通过手拉手等互动形式,诉说对崇明未来的展望,给观众参观完生态科技馆后留下美好的遐想空间。
四、科普影院科普影院为4D影院,作为一个独立的科普媒体,兼有常年多视角全位普及各类科技知识的载体功能,通过放映自拍专题片以及各类购买、租借的相关科普4D片,起到对各层次人士普及科普知识的作用。
主展区展示容介绍主展区从专家提供的众多素材中共选择了四大主题,十六大块容,五十多个知识点,具体分述如下:第一展区成岛奥秘一、展示主题展示崇明岛形成的科学原因和历史过程,体现崇明的地质特色和人类智慧。
二、主要知识点本展区根据崇明的实际和展示的需要设计了三块容,选取了十六个知识点。
三块容为:一沙一世界,自然造化,人类智慧。
十六个知识点为:崇明岛露出水面的时间及各个时期的状况(县志记载的史料),新构造运动(相关科研的成果),地壳运动,风化,侵蚀,搬运,长江水系,冲积岛,潮汐,机械沉积,化学沉积,生物沉积,地转偏向力,人工促淤,围垦工程,应对流域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
三、知识点介绍(一)一沙一世界展示崇明岛历史形成过程,实为成岛奥秘的引子。
这部分容以自然造化和人类智慧作为成岛奥秘的核心。
它的主要功能是科学地解释成岛奥秘的两个主要面:地质作用和人类智慧,诠释崇明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科学原理。
(二)自然造化主要从地质学的角度,分力作用与外力作用两个面,力求展示鲜为人知的科学知识和清晰脉络。
1、地壳运动(力地质作用)任事物的形有他的因和外因,同样崇明的形成也有它的因和外因。
没有地壳运动所造成的华夏地势由东高西低向西高东低的大逆转,就没有崇明岛形成的地质基础,这个过程发生在新生代时期。
约在第四纪前夕(260万年前)长江切穿三峡,流入东海开始塑造和改变东海大陆架地貌,并为崇明岛的形成产生直接影响。
这些都是崇明岛形成的地质基础和时空环境所要诠释的因。
崇明岛从无到有经历三个过程:高山变浅海、漫长而复杂的水下工程、由海变成岛。
从小到大有两个阶段:浅海阶段、河口阶段。
(1)崇明岛露出水面的时间及各个时期的状况:明洪武《府志》、明正德《崇明县志》、清初《天下郡国利病书》、清乾隆《崇明县志》、清光绪《崇明县志》提供的图文,是崇明岛露出水面的时间及各个时期状况的重要依据。
(2)新构造运动:一种地质学概念。
指新近纪和第四纪的构造运动,对现代地貌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它在崇明岛和长三角地区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3)地壳运动:指由于地球部原因引起的地壳部物质的一切物理运动和化学运动,如地壳变形、岩浆活动等。
狭义的是指地球营力作用所引起的地壳隆起、拗陷和各种构造形态形成的运动。
它为崇明岛和长三角地区的形成,奠定了巨大的空间位置。
2、泥沙来源和沉积条件(外力地质作用)这部分容主要是讲外力作用对崇明岛形成的影响,因涉及到很多具体的面,所以泥沙来源可以作概述性、宏观性的展示,但沉积条件则作为重点来展示。
(1)风化:地球表面或近地球表面的岩在大气圈和生物圈各种营力作用下所产生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侵蚀:由于海水、流水、移冰、降水或风的作用而使土壤或岩磨损、腐蚀并由一点至另一点迁移。
与风化明显不同,风化不一定涉及物质迁移。
(3)搬运:指地表和近地表的岩屑和溶解质等风化物被外营力搬往他处的过程,是自然界塑造地球表面的重要作用之一。
外营力包括水流、波浪、潮汐流和海流、冰川、地下水、风和生物作用等。
搬运式主要有推移(滑动和滚动)、跃移、悬移和溶移等。
不同营力有不同的搬运式。
崇明的泥沙主要是由长江水搬运而来。
(4)长江水系(由模型来表示)突出崇明的河口位置。
(5)冲积岛:在江河入处,由径流携带的泥沙常年累月的堆积而形成的岛屿,是大陆岛的一个特殊类型,也称沙岛。
崇明是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
(6)潮汐:海水受月球和太阳等天体的引力作用而发生的期性升降现象。
根据潮汐期又可分为以下三类:半日潮型、全日潮型、混合潮型。
崇明属非正规半日浅海潮。
(7)机械沉积:随着搬运介质速度的降低,被搬运物沿着搬运向按颗粒大小或矿物比重依次沉积下来。
(8)化学沉积:包括胶体沉积和真溶液沉积。
①胶体沉积:胶体颗粒极小,一般不受重力作用影响,搬运很远,沉积很慢。
胶体质点带有正电荷称正胶体,例Fe2O3。
带有负电荷称负胶体,例黏土,腐殖质。
在一定介质中带有相同电荷的胶体质点互相排斥,可以长时间保持悬浮状态。
但当胶体溶液中加入一定量不同性质的电解质时,即发生中和作用,并在重力影响下引起胶体絮凝沉淀。
如在海岸地带,携带胶体的大陆淡水与富含电解质的海水混合时,常发生胶体沉淀。
②真溶液沉积:溶解于水中的物质是各种各样的,由于溶解质的溶解度不同,以及溶液的性质、温度、PH等因素的影响,真溶液物质沉积也有先后远近的顺序。
(9)生物沉积:包括生物遗体沉积和生物化学沉积。
3、自然形态崇明的形成除了力地质作用和外力地质作用之外,在很大程度还受地球运动的制约和影响,特别是地球的自转运动所产生的地转偏向力,对崇明岛的自然形态,如修长的身材、西北——东南向的走势,都有着决定性作用。
同时主要由月球对地球引起的潮汐作用,对崇明岛的地面高程、地表形态等也有很大的作用。
地转偏向力:因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以地球经纬网为参照系的力。
地转偏向力是科氏力(科里奥利力)在沿地球表面向的一个分力。
(三)人类智慧崇明成岛1300多年来从小到大的演变过程中,除了自然造化这个原因外,人类的生存智慧和生产力的提高,也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崇明岛能如此快速地从两个很小的沙洲,历经沧桑成长为世界第一大冲积岛,其中崇明人民可歌可泣的垦拓壮举,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当前和将来长江流域的水利工程和水土保持工作,正使或将使长江水沙状况发生新的变化,崇明正面对或将面对新的挑战。
(水上的固堤及水下的监测)1、人工促淤人工促淤:保滩促淤工程是防止岸滩被波浪,水流淘刷,促使泥沙在海堤前滩面上落淤,从而达到保滩又保堤的目的的海岸工程措施。
保滩促淤工程包括丁坝,顺坝,护坎等设施和植物保滩措施。
(1)工程促淤崇明的工程促淤:2002年~2010年,崇明岛新建丁坝14条,工程长度3347米;维修丁坝26条,工程长度5251米。
(2)生物促淤崇明的生物促淤:崇明岛生物促淤主要通过开展滩涂种青和沿江防护林建设。
①滩涂芦苇被崇明人民称作为“绿色长城”,其消浪、促淤护岸能力显而易见,它是防汛抗台的第一屏障,是保滩护岸的良好的生物工程。
为此,崇明县水利工程工程所自己动手,自筹资金,2002-2010年以来滩涂种青11.3万余亩。
②滩涂防护林建设。
2000~2002年,实施了海塘达标工程绿化,2003~2006年,实施了崇明滩涂和大堤生态防护林建设工程,工程围位于崇明岛南沿一线大堤外侧滩涂,种植面积9108亩。
事实上,滩涂植树须在滩涂芦苇进入老化阶段、滩面高程恢复在3.5米以上才可行,比如在西沙湿地退化的滩涂上营造一些池杉林、杂交柳等耐湿树种。
2、围垦工程在长江入的崇明三岛由于长江携带的泥沙而自然长大,长江北支的逐渐淤塞伴随而至,人们主动促淤围垦。
崇明岛1949年面积约600平公里,经过60多年的围垦,其面积已达1267平公里,增加了一倍多。
1949~1985年,围垦52次,其中,规模较大的9次,围得土地面积434平公里。
在这些新围的土地上,先后设置了8个国营农场和新村、绿华2个乡,为崇明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崇明岛面积由1949年600平公里左右,增加到1064平公里(其中永隆沙、兴隆沙22平公里)。
1986~1995年10年间,先后围垦滩地16处,围得土地面积104平公里。
1996年10月31日,市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了《上海市滩涂管理条例》,滩涂围垦逐步走上法制轨道。
《条例》出台之后,1997~2010年14年间,围垦滩地14处,围得土地面积100多平公里。
3、应对流域人类活动对崇明岛的影响(1)提高堤岸的抗冲刷能力崇明岛国际级一线海塘228.47公里,其中南沿83.65公里的海塘达标工程具有抵御百年一遇高潮位和11~12级台风的自然灾害能力。
为了更好地应对江流海潮的冲刷和特大风、雨、潮的侵袭,崇明正在规划扩大达标工程的岸线和提高相关堤岸的建设标准,确保崇明岛的生命线工程金汤永固。
(2)加强滩涂湿地资源的保育崇明县滩涂资源丰富,据2010年上海市滩涂资源公报,崇明岛-5m线以上的滩涂面积1273km2,约占全市滩涂-5m线以上的滩涂总面积的34.3%,主要分布在崇明北沿边滩、崇明东滩、北港北沙等区域。
崇明岛多年来通过大面积围垦,高滩资源有所减少,中低滩资源还比较丰富,滩涂资源总量基本保持平衡。
其中,崇明东滩是一块动态的滩涂,目前仍在不断向东淤涨,但速度已有所减缓,北支边滩、南沿边滩基本保持平衡。
目前,已建立起“上海崇明东滩鸟类级自然保护区”、“上海长江口中华鲟湿地自然保护区”、“崇明西沙湿地公园”等。
并积极探索更加合理、科学、持续的开发利用好这一自然资源。
第二展区湿地生态系统一、展示主题展示崇明最具生态特色的一种自然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
二、知识点本展区设计了三块容,选取了九个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