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智力测验
3.1 复习笔记
一、智力测验的概述
(一)智力测验的含义
智力测验是指在一定的条件下,使用特定的标准化的测验量表对被试施加刺激、从被试的一定反应中测量其智力的高低。
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实施智力测验须有标准化量表或者测验;二是指智力测验是在一定条件下使用量表给被试测试的过程。
(二)智龄、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
1.智龄
比奈的贡献不仅在于他和西蒙共同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正式使用的儿童智力量表,而且在对这个量表的修订过程中提出了较好的报告智力测验结果的办法。
比奈—西蒙智力量表有三个版本,其中1908年量表测验项目按年龄分组,它是第一个年龄量表。
以年龄为单位,它所测量的是某一儿童的智力究竟相当于哪一个年龄水平;测验结果用智龄(智力年龄Mental Age,MA)表示。
测验编制者根据测题的难易将它们按年龄分组,被试通过某个测题得2个月智龄,或得4个月智龄等。
然后通过智龄与实龄(实足年龄Chronological Age,CA)的比较来衡量儿童智力水平的高低。
智龄只能表示一名儿童智力的绝对水平,它不能
用来比较实龄不同的儿童智力的高低。
2.比率智商
(1)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L .M .Terman )于1916年发表了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
(2)1916年量表的特点
①这个量表共有90个测验项目,其中51个是比奈量表中所有的,其余是新编制的。
②适用范围自3岁至14岁,另有普通成人和优秀成人两组。
这个量表后在1937年、1962年、1972年、1986年都作了进一步修订。
③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第二版的结果用智商(IQ )来报告。
智商能表示智力的相对水平,成为比较儿童聪明程度的指标。
a .比率智商的计算公式
(MA)IQ 100 智龄智商()=实龄(CA )
b .智龄与智商的比较
智龄只能表示智力的绝对高低,不能比较实龄不同儿童智力高低。
智商IQ 表示智力的相对高低,用智商则能明确地比较他们智力的高低。
c .比率智商的缺点
比率智商的基本假定是智力发展和年龄增长成正比,是一种直线关系,但实际上当年龄增大时就不是成这种关系。
一般认为一个人在13岁以前的测验的绝对分数是直线上升的,以后逐渐缓慢下来,约至26岁左右停止增长,26岁至36岁之间保持无变化,出现高原期。
3.离差智商
为了克服比率智商存在的缺点,1949年韦克斯勒首次在他编制的儿童智力量表中采用了离差智商。
这是计算智力测验结果的方法上的一次改革。
离差智商实际上是同年龄组的标准分,它是根据同年龄组测得的平均分和标准差计算出来的。
(三)智力的分布和分类标准
人的智商分数的分布是一个呈钟型的常态曲线,它与理论的常态分布吻合。
许多心理学家按照智商分数的分布对智力的水平加以划分并进行分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推孟和韦克斯勒的智力分类。
1.推孟的分类(如表3.1所示)
2.韦克斯勒的分类(如表3.2所示)
二、斯坦福一比奈智力量表第四版
(一)斯比智力量表发展概况
1.1916年量表
1916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著名心理学教授推孟和他的同事们共同编制了斯比智力量表。
(1)删去了比西量表中许多旧题目,新增了三分之一以上的题目。
重新调整和安排了各年龄组的题目。
(2)以美国人为样本,重新标准化,样组人数大约为1000名儿童和400名成人。
(3)附有详细的施测指导与记分方式。
(4)首次采用智商分数。
2.1937年量表
在1937年,推孟进行了第二次修订。
(1)采用复本形式,即L题本与M题本,增加了量表的内容。
(2)适用年龄由1916年的3~13岁扩展到1.5~18岁。
3.1960年版
(1)1960年发行了第三版,把L本和M本又合起来称为L-M单本。
(2)选取了1937年版中较合适的题目,删除了一些过时的题目,并且重新编排那些随着时代和文化变迁而难度变动了的题目。
(3)适用于2岁到成人
(4)以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6的离差智商作为智力评估指标。
4.1972年版
此量表保持1960年量表进行了再次标准化,但测验内容不变。
重新修订常模,取样代表性有了很大提高。
5.1986年版
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第四次修订版的修订者是美国著名的心理测验学家桑代克、黑根和沙特勒等。
新版斯比量表在测验的理论框架、测验题型、测验内容、施测程序及心理计量学上的观念等方面,皆有创新之处。
(二)斯比量表第四版的理论框架和测验的构成
斯比量表第四版的理论框架是一个三层次的阶梯模式,其理论框架及相应的组成量表的各分测验如下如所示:
1.第一个层次
顶端为一般智力因素,即G因素。
它是个人解决新的问题而组织其适应策略的一种认知组合及控制的过程。
2.第二个层次
由晶体能力、流体—分析能力及短时记忆构成。
(1)晶体能力因素。
代表获取与运用语文或数量概念的知识以解决问题的认知技能,它是一种学术的或学业的能力因素。
(2)流体—分析能力因素。
代表需要涉及图形的或其他非语言的刺激以解决新问题的认知技能。
(3)短时记忆的因素。
短时记忆不仅能暂时地保存新接受的信息直到它能被存于长时记忆中,而且还能保存由长时记忆所取得而在进行的工作中的信息。
所以短时记忆包含在认知能力的模式中。
3.第三个层次
目前已经发现的三个因素:语言推理、数量推理、抽象/视觉推理,这些因素比第一、二层次的因素更特殊和更“内容依赖”,它们对临床诊断人员及教育人员有特殊的意义。
(三)斯比量表第四版的特点
1.新版在内容上涵盖较广泛的认知技能及信息处理能力方面的测试,突破了早期版本较偏重语言的倾向,范围扩大至数量、空间及短时记忆。
2.新版修订者放弃了以前版本采用的“年龄量表”的形式,而采用“分测验”的形式,目的是为了测量认知的能力以分析个人认知发展的水平与类型。
3.新版量表有15个分测验,它们主要评估四个较大领域的认知技能,即:语言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