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接触网工程主要施工工艺1.3.2.1接触网工程施工程序接触网工程施工程序如下图所示:图1.3.2.1 接触网施工流程图1.3.2.2施工测量施工测量的准确度是确保接触网安装标准的首要保证,施工之前必须进行精确测量,将测量误差严格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深圳地铁1号线续建工程接触网分为隧道内和隧道外两部分,施工之前应分别进行施工测量。
(1)隧道外接触网施工测量深圳地铁1号线续建工程接触网隧道外施工测量主要包括H 型钢柱单支柱(中间柱、道岔柱)基坑位置测量、门型梁支柱基坑位置测量、下锚拉线基坑位置测量,测量方法如下:1)隧道外接触网施工测量流程图图1.3.2.2-1 隧道外接触网施工测量流程图2)隧道外测量人员、主要测量工具及要求隧道外测量组一般由6人组成,同时按有关要求应邀请业主代表、驻地监理工程师和设计工程师参加。
由项目经理部测量工程师任组长,在测量现场负责看图纸,并指导测量人员测量;1名技术员负责记录测量结果;2人负责测量;1人在钢轨上做测量标记,1人负责打基坑中心桩及辅助桩。
测量组成员在测量现场应统一由测量工程师指挥,测量工程师在指挥测量的同时应认真看图,注意核对图纸与现场是否相符,作标记人员应把测量确定的基坑定位点准确清晰地作出标记,测量人员应认真负责,正确使用测量工具。
所有测量用仪器、仪表必须经具有国家级检验资质的检测机构检测,贴有“检验合格证”,并在有效期内。
没有检测的仪器不得进入施工现场,确保测量精度。
具体测量人员及主要测量工具如下表:表1.3.2.2-1 隧道外测量人员及主要测量工具表3)测量方法A)接触网纵向测量根据接触网平面布置图中标出的起测点,用50m钢卷尺沿轨道正线丈量,直线区段沿定位支柱侧钢轨进行丈量,当线路为曲线时,应沿着曲线外侧的钢轨进行丈量。
测量起点一般选在车辆段与正线交叉的1#道岔处,其标准道岔定位一般设计在岔尖两交叉轨间距180~200mm处(以设计文件为准)。
有时也可根据线路中的标志性建筑(如涵洞、站台、站房、洞口等)里程点作为接触网起测点。
在进行纵向测量过程中,要使用平面图中标志性里程点进行复核测量的准确性,如发现不重合时,需立即重测。
当遇有支柱位置位于涵洞上,或影响立杆的架空电力线路和通信线路下时,应在标准允许范围内适当调整跨距,若需较大调整时,应调整多档跨距分摊。
而需要变更设计,应按变更设计程序办理。
无论是否构成变更设计,应将调整情况详细记录,经业主、监理、设计和施工单位共同签字确认,作为施工的依据。
B )接触网横向测量纵向测量后,要定出接触网支柱基坑实际位置,还需要进行横向测量。
横向测量主要是测定接触网支柱侧面限界,支柱侧面限界应严格按设计要求,施工误差严格控制在允许范围内。
测定侧面限界后,即可确定H 型钢柱基础中心桩。
为防止基坑在开挖过程中移位,一般设置辅桩,确保施工精度。
具体方法如下图示:图1.3.2.2-2 接触网横向测量示意图a 点为纵向测量所得钢柱基础位置,沿钢轨a 点两侧等距离测得b 、c 两点,即ab=ac ,然后用等腰三角形法则使bd=cd ,同时测量ad 的距离,当ad=侧面限界+钢柱宽面长/2时,d 点即为钢柱基础的中心桩位置,在ad 的延长线上取一点f 作为中心桩的横向辅桩,利用经纬仪或等腰三角形法在中心桩纵向取一点e 作为纵向辅桩。
记录de 、df 的距离,确保在施工中基础不发生移位。
在测量ad 的线路中心线距离时应用经纬仪观测,保证两点在同一水平面上。
C)拉线坑测量支柱拉线与接触网终端锚支相对应,拉线坑中心线在接触网终端下锚线的延长线上。
测量方法如下图:线路中心线拉线基础图1.3.2.2-3 拉线坑测量示意图在接触网锚支悬挂定位处测定悬挂中心点a,再测定接触网锚柱中心点b,ab即为接触网锚支下锚连线,沿着ab的延长线可找到点c,bc的距离应保证拉线与地面的夹角为45°。
点c即为拉线坑中心点。
D)门型梁基础测量门型梁支柱应按同组支柱分别进行测量,同组门型梁支柱测量方法如下:图1.3.2.2-4 门型梁基础测量示意图应用上述H型钢柱等腰三角形法测量基础中心,测定门型梁一侧的基础中心桩,利用经纬仪对同组门型梁另一侧钢柱基础中心进行测量。
将经纬仪置于基坑中心C2,在垂直于正线方向上对门型梁另一支柱基坑中心进行测量,确定另一根支柱中心点C3,其中心连线与正线应垂直,偏差夹角不得大于20(如右图);根据门型梁的设计长度对同组门型梁支柱的中心点连线距离进行测量,同组门型梁两钢柱基础的间距应与门型梁长度相符合;根据门型梁的设计安装高度,应测量出门型梁钢柱基础面与正线轨面的高差,以免安装后低于设计高度。
同组门型梁基础标高应相等,相对误差不得超高50mm。
(2)隧道内施工测量本工程大部分为地下线路。
隧道内接触网含接触悬挂、辅助馈线和架空地线。
隧道内施工测量含弓型腕臂底座、吊柱底座、馈线及架空地线底座测量。
1)隧道内施工测量流程图隧道内施工测量流程图如下:图1.3.2.2-5 隧道内接触网施工测量流程图2)隧道内测量人员和主要测量工具隧道内测量分成两个小组测量,一组进行跨距测量,一组进行底座位置测量。
跨距测量组由测量工程师和3名组员组成,底座位置测量组由接触网工程师和5名组员组成,2人负责行车防护,配梯车一台。
人员及主要测量工具详见下表:表1.3.2.2-2 隧道内测量人员及主要测量工具表3)测量方法与隧道外测量相似,隧道内测量也可分为纵向测量和横向测量,纵向测量主要是根据隧道平面图中设计跨距,确定每组悬挂的纵向位置。
横向测量是将每组悬挂的悬挂底座和辅助馈线底座的中心点测出。
A)纵向测量纵向测量时用钢卷尺进行测量,一般以隧道口第一个悬挂点或准确里程标记为起测点,当线路为曲线时,沿曲外钢轨丈量。
测出各悬挂点位置后,用红油漆在钢轨侧面作出明显清晰的标记,并在悬挂底座位置侧隧道壁上用红油漆画1cm 宽15×15cm的“+”字,并标明悬挂点号、安装类型、拉出值、悬挂底座及馈线底座安装高度等信息。
在车站时,要考虑所标信息不会被其他专业施工覆盖,且不能损坏车站墙壁和站台的装饰工程。
测量过程中,要随时进行复核测量结果,防止产生积累误差。
当悬挂点遇到隧道伸缩缝、连接缝、盾构隧道管片接缝、渗水及漏水部位时,应避开。
但最大位移不能超过±500mm,且保证不超过最大设计跨距,相邻两跨距的跨距比不大于1:1.25的设计标准。
道岔和交叉渡线处不能移位,需特殊移位时报请监理工程师联系设计单位解决。
道岔定位和交叉渡线定位应严格按设计要求的位置安装,尽可能用标准定位。
如与设计图不符时,应报请驻地监理工程师联系设计单位解决。
隧道内隔离开关位置测量时,应复核侧面限界是否符合车辆限界要求。
如不能满足隔离开关安装的要求时,应报请驻地监理工程师联系设计单位解决。
在测量过程中,应记录每个悬挂点处的隧道类型、隧道净空、曲线外轨超高、设计安装方式等,核实设计装配方式是否正确。
B)横向测量使用激光测量仪进行定位测量,激光仪设在道尺上,可在道尺槽内滑动。
将道尺卡在轨面上,横向垂直于悬挂处轨道中心线,此时道尺的中心线与受电弓中心线重合,在道尺上滑动激光仪,激光束垂直于两轨面连线,偏差不大于1‰。
根据设计限界数据和道尺刻度即可在隧道顶找到受电弓中心点、悬挂中心点以及各种底座(悬挂定位底座、中心锚结下锚底座、馈线及其下锚底座、架空地线及其下锚底座)安装中心点,中心点用φ1cm的圆点外加φ10cm圆圈标记。
同时测出隧道净空、导线高度和拉出值,激光测距精度可达1mm。
梯车上人员使用钢筋探测仪,在所测点上探测是否有隧道主钢筋分布。
如遇有钢筋,需将钻孔位避开钢筋位置,但孔位只能纵向移动(≤500mm),不能横向移动,横向移动会导致设计限界改变。
对于盾构隧道管片区,钢筋分布很有规律,可制作钢筋分布标尺。
两孔以上底座使用底板模型,模型孔位与底座相同,并标有中心线。
在所测底座中心点上划出中心线,将模型板中心线与其对齐,通过模板孔位确定钻孔位。
复测并记录各底座位置与受电弓中心的距离、导线高度、隧道净空及悬挂点高度,用于核算隧道结构高度,并作为下一步悬挂定位安装选择材料的依据。
如在车站风管区接触网悬挂锚栓为预埋件时,需对预埋件进行检查,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如不符合要求,需报监理工程师联系施工单位进行改移或变更。
隧道内隔离开关及操作机构位置,严格按设计要求测量定位,尽量靠近牵引变电所出线,缩短供电电缆长度,同时注意车辆限界的最低要求。
三台开关成组安装时,应使三台开关底座处在同一水平线上。
(3)注意事项1)由于接触网工程和轨道工程几乎同期施工,交叉干扰严重,对施工测量带来较大的困难。
轨道未完全成形,直接影响接触网安装测量精度。
因此在施工测量之前,应由轨道专业共同对线路进行详细交桩。
对线岔岔心位置、轨道中心桩、轨面标高、曲线半径及曲线起止里程等进行记录,并在钢轨或隧道壁上标记清楚,确保接触网测量时的测量精度。
2)由于存在与轨道和其他专业施工的交叉干扰,测量时需要轨道专业进行交桩,施工测量的效率和进度将会大受影响,直接影响接触网工程安装的工期。
同时交桩的准确性,将是接触网工程安装精度的保证。
因此在施工测量时,心须加强与轨道专业的配合,协调轨道专业施工进度计划,积极主动请他们进行交桩,并反复进行复核,尽量减少误差。
3)接触网纵向测量时,应时刻进行复核里程,避免积累误差,产生误差应重测。
如跨距调整时,应多跨进行调整,保证每一跨的调整量控制在±500mm内。
4)由于存在多专业在施工现场施工,对测量点的标记,应充分考虑不会被其他专业施工所掩盖,且标记清晰显目。
5)隧道内测量时,应注意核算各悬挂点及馈线装配后,其带电部分与固定接地体的最小距离应不小于150mm。
1.3.2.3基础工程在接触网施工中,基础工程是一道关键工序,它直接影响接触网安装的准确度,也是接触网工程质量好坏的关键。
因此基础工程应加强施工力量和施工管理,主动接受监理工程师的监督,确保施工质量。
其施工流程如下图:图1.3.2.3 基础工程施工流程图基础工程施工的人员及主要机具配置如下表:表1.3.2.3 基础工程施工人员及机具配置表(1)基坑开挖基坑开挖应根据施工现场的土质情况确定。
深圳地区地表以下为流砂质,容易造成基坑塌方。
在进行基坑开挖时,应加模板进行防护,或采用“浇制护壁沉井法”防护。
1)基坑开挖前,应复核基坑尺寸,及中心桩及辅桩的位置是否与测量记录一致,防止因施工移位。
2)基坑开挖时,每组不得少于3人,其中1人负责防护,确保施工安全。
3)基坑开挖时,应注意防止污染道床,用尼龙编织布铺在道床上,以防污染轨道。
为防止道碴滑入基坑内,在基坑内缘侧用厚木板挡住道碴。
4)在实土地段开挖时,由于基坑一般不会塌方,基坑开挖尺寸与基础设计尺寸相同,适当加宽1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