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
浅谈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近年来,通过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农村的环卫“硬件”设施已基本形成,通过配置公益岗位、确保清洁人员到岗到位,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但是就最近几个月的实地走访来看,与生态宜居、乡风文明型新乡村还存在较大差距。
一、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一)部分干部积极性不高,流
露消极厌战情绪。
(二)村民卫生意识不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三)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保洁资金难以保障。
(四)长效机制不够健全,
管理监督不能到位。
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措施于对策(一)一个好的班子。
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已经到了与发展农村经济同等重要的位置。
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离不开一个强有力的领导班子。
村干部要把重视程度,真正体现在环境整治的工作力度上,做到“在岗、在行、在状态”。
一方面,成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领导小组,统筹安排,明确分工,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另一方面,要将工作成效作为考核的重要依据,从而有效调动和发挥干部对农村人居环境卫生长效管理工作的积极性。
(二)一个好的宣传氛围。
农村人居环境综合
治理的主体还是村民,因此,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是很有必要的。
充分利用网络、广播电视、宣传标语和横幅形式,大力褒扬乡风文明,纠正不良风气和陋习,规范村民行为习惯,使优美的生活环境、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农民群众内在自觉要求,努力营造人居环境整治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氛围。
(三)一张管理网络。
一是
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回收。
将不可腐烂的垃圾分为玻璃、塑料、金属、危化品和纺织品五类,建立“户分类、组集中、村回收、镇运转”的垃圾回收长效机制。
二推进卫生厕所革命。
合理选择改厕模式,按照群众接受、经济适用、维护方便、不污染公共水体的原则,全村普及卫生厕所。
三是强化激励机制。
大力开展“美丽乡村”“整治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强化激励机制,增强村民参与农村卫生保洁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六)一套考核机制。
(1)考核奖惩制度。
按人均垃圾
量下达各村小组任务指标,各转运站实行量化考核,对完成任务的村小组,按重量给予补贴。
(2)监督检查制度。
每月实行检查制度,选
派专人,坚持不断地明查暗访,对督查中存在的问题,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整改。
打造生态宜居好环境,让农业更绿、农村更美、农民更幸福,需要全村干部求真务实,撸起袖子加油干。
一方面,要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搞好“清净整洁”工程,将乡村打造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
另一方面,要把提高农民群众生态文明素养作为重中之重,结合农村乡风文明评议,开展群众性生态文明创建活动,开辟生态文化阵地,形成农村生态文明新风尚,打造农民的精神家园,让农村成为更加文明、宜居的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