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1)一、填空题 1. 按照犯罪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大小不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2. 按照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犯罪客体可以分为单一客体和复杂客体。
3. 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4. 按照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要求,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
5. 按照罪责刑相适应原则的要求,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形式责任相适应。
6. 按照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
7. 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属于特别自首, 8.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9. 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0. 不满14周岁的人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11. 被判处拘役的犯罪分子,由公安机关就近执行。
12. 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由公安机关考察,所在单位或者基层组织予以配合。
13. 避险过当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处罚。
14. 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
15. 常见的酌定情节主要有犯罪的动机、犯罪的手段、犯罪的时间、地点、犯罪侵害的对象、分子的一贯表现、犯罪造成的损害结果、犯罪后的态度等。
16. 对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能适用死刑。
17. 对犯罪分子的减刑,由执行机关向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提出减刑建议书。
18. 对于犯罪分子决定刑罚的时候,应当根据犯罪的事实、犯罪的性质、情节和对于社会的危害程度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判处。
19. 对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判处无期徒刑的,不能少于10年20. 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应当根据其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
21. 独立适用剥夺政治权利或者判处有期徒刑、拘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为 1年以上 5年以下。
22. 对行为人所犯数罪除判处主刑,还判处有附加刑的,采取并科原则。
23. 对于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如果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没有故意犯罪,2年期满以后减为无期徒刑。
24. 对于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犯罪分子,如果在死刑缓期执行期间确有重大立功表现,2年期满以后,减为 15年以上 20年以下有期徒刑。
25. 对于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6. 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27. 对于结果加重犯,应当按照刑法分则条款所规定的加重法定刑犯罪处罚。
28. 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
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29. 对于累犯,应当从重处罚。
30. 对于累犯,不能适用缓刑和假释。
31. 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32. 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其犯罪情节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3. 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34. 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 2年执行。
35.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
36. 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 37. 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38. 单位犯罪的,对单位判处_罚金__,并对直接负责的_主管人员和__其他直接责任人员_判处刑罚。
39.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这在刑法理论上称为特别防卫权,亦称无限防卫权。
40. 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
41. 法定最高刑为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经过 5年不再追诉。
42. 法定最高刑为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 15年,不再追诉。
43. 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 20年,不再追诉。
如果 20年之后必须追诉的必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44. 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伤害,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45. 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违反当防卫的限度条件,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给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因而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
46. 防卫过当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7. 非刑罚处理方法主要包括责令具结悔过训诫、赔礼道谦、赔偿损失,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行政处分等。
48. 犯罪的时候_不满18周岁的人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49. 犯罪概念是区分罪与非罪界限的总标准。
50. 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总和。
51. 犯罪构成的共同要件包括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
52. 犯罪客体就是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危害的社会关系。
53. 犯罪主体就是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54. 犯罪的一般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主义社会制度下,社会关系的整体。
55. 犯罪的同类客体是指某一类犯罪行为所共同危害的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
56. 犯罪的过失有两种类型,即疏忽大意的过失与过于自信的过失。
57. 犯罪的故意有两种类型,即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58. 犯罪的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主观心理态度。
59. 犯罪的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60. 犯罪的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61. 犯罪分子不具有刑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特殊情况,经最高人民法院核准,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
62. 犯罪分为一般累犯和特别累犯两种。
犯罪构成,就是我国刑法所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_社会危害性及其____程度_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63. 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64. 复杂客体是指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客体包括两种以上的具体社会关系。
65. 犯罪客观方面就是指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
66. 犯罪客观方面的各种事实特征中,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必备条件。
67. 犯罪客观方面的事实特征很多,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
其中,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构成的客观方面的必备条件。
68. 犯罪集团是指三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
69. 犯罪既遂有4种不同的类型:结果犯、行为犯、危险犯、举动犯。
70. 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71. 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作为和不作为。
72. 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73. 犯罪主观方面就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的危害社会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它包括罪过、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等几种因素。
74. 构成不作为犯罪前提的特定义务来源于一个方面,即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义务和由行为人先行为而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所产生的义务。
75. 根据保护原则,外国人在我国领域外对中国国家或者公民犯罪,按我国刑法规定的最低刑为三年以上有期徒刑的,可以适用我国刑法,但是按照犯罪地的法律不受处罚的除外。
76. 国家工作人员和军人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不论我国刑法规定该罪的最高刑是否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均适用我国刑法。
77. 根据解释的方法划分,刑法解释可以分为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
78. 根据解释的效力不同,刑法解释可以分为立法解释、司法解释和学理解释。
79. 根据普通管辖权原则,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我国刑法。
80. 根据属地原则,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我国刑法。
凡在我国船舶或者航空器内犯罪的,也适用我国刑法81. 根据属地原则,所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是指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82. 根据属地原则,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即受我国刑法管辖。
83. 根据属人原则,中国公民在中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的,适用我国刑法,但是按照我国刑法规定的最高刑为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可以不予追究。
84. 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人所犯数罪中有判处死刑或者无期徒刑的,并罚时采取吸收原则。
85. 根据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从旧兼从轻原则,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1997年10月1日刑法施行前的这段时间内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刑法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刑法不认为犯罪的或者处罚较轻的,适用刑法。
在刑法施行以前依照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的生效判决继续有效。
86.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按其停止下来时犯罪是否已经完成为标准,可以分为犯罪的完成形态和犯罪的未完成形态两种基本类型。
87.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仅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中,间接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中不存在停止形态。
88. 故意挑逗他人对自己加以侵袭,然后以正当防卫为借口,对他人加以危害的行为,在刑法理论上称为防卫挑拨。
构成犯罪的,以故意犯罪论处。
89. 管制的期限为 3个月以上 2年以下,数罪并罚时最最高不能超过 3年。
90. 管制的刑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以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 2日。
91. 缓刑考验期满,如果没有刑法第77条规定的情形,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