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十一章 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社会不平等,社会分层,社会流动是社会学分析的重要主题,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关联,社会不平等的根源在于私有制与社会分工,阶级分析与分层研究,构成了研究社会不平等的两个传统。

第一节社会不平等一、什么是社会不平等关于什么产社会不平等,存在着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的回答,对社会不平等持广义意见者认为:社会不平等即社会差别,指个人或群体间的任何差异,法国社会思想家让-雅克,卢梭是这种意见的代表。

他认为人类存在着两种不平等,一种是自然的或生理上的不平等,如年龄,健康,体力以及智慧等方面的差别,另一种是精神上或政治上的不平等,如某些人通过损害别人而得以享受的各种特权,对社会不平等持狭义意见者认为:社会不平等指个人或群体间的等级差异,如奴隶主与奴隶,地主与农民,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差别,都属于等级差别。

二、社会不平等的相关概念(一)性别和年龄性别是指男女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别,男性和女性不仅存在基因,荷尔蒙,生理结构等差异,且存在着行为,智力和个性上的差异,男女在各方面的差别达50种以上,一般而言,男女差别最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1、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女性胜于男性,2、在视觉,平衡觉能力方面,女性不如男性,3、在逻辑思维,数学能力方面,男性较高于女性,4、在触觉方面,女性一般比男性敏感,反应更快,5、竞争性,好胜性和合群方面,男性明显优于女生,6、在忘记和观察方面,男性较女性逊色。

男女之间的性别差别,更多地是一种社会性别上的差别,带有社会建构和父权制压迫的特别,因此,审视性别与社会不平等的关系,意味着在知识生产的问题上,要通过对社会性别这一变量的强调和分析,使被边缘化的众多女性问题浮出水面,改变社会学中以男性及相关议题为唯一的正统议题的局面。

年龄是一种自然产生的生命过程,是一种先赋地位。

年龄也是判断一个人的地位与角色的重要依据,依据一个人的年龄而确定的地位,称为年龄地位,对占据某年龄地位的人行为期望,称为年龄角色,年龄地位与其社会地位一样,构成了大部分社会中的社会等级的基础。

(二)种姓,种族和等级种姓或种姓制度是以血统,血缘和职业为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不同群体或集团的社会等级制度。

纯粹的种姓制度来源于宗教制度,并被认为是一种世袭的,只在内部通婚的,职业群体的等级制。

种族亦称人种,指在体质形态上具有共同生活遗传我生的人群,按照这一定义,可将地球上分为三种,蒙古人种,尼格罗人种和欧罗巴人种。

种族和民族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上百个民族可以同属于某一种族,但同一民族,不可能同属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种族。

等级指按经济地位和政治法律地位不同而互相区别的群体或社会集团,等级的普遍特征在于:它不仅严格限定了等级成员的权利,也明确规定了等级成员的义务,并由此而建立了明确的社会秩序制度,等级以社会划分为阶级前提,是阶级差别的一种形式,等级身份一般世代相承,形成等级制度,等级越高,享受的特权越大。

(三)阶级与阶层所谓阶级,指的是这样一些集团,它们因为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起的作用不同,从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工和多寡也不同。

所谓阶层,一般指阶级内部层次划分,二是泛指具有不社会社会地位的群体。

阶级和阶层概念的使用具有相对性,当强调利益群体或社会集团的矛盾和冲突时,人们倾向用阶级一词,当强调利益群体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协调和社会整合时,人们倾向使用阶层一词。

三、社会分工与社会不平等(一)私有制与人类不平等的产生对于不平等的产生和发展,许多思想家,社会科学家都有探索。

但是,首先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是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

早在1775年年初,卢梭便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中,鲜明地认证了人类不平等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唯一基础上的。

(二)社会分工与社会不平等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分工理论认为:第一,分工有自然分工和真实分工之别,分工起初只是性行为方面的分工,后来是由于天赋,需要,偶然性等原因而发生自然分工,从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分离的时候起,分工才开始成为真实的分工,第二,从自然分工到真实分工是一个质的飞跃,此时,社会出现了主人和奴隶,第三,在真实分工出现的同时,产生了产品的不平等分配和私有制,第四,分工的发展导致了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相分离,第五,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一次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

第六,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分工的发展具有矛盾的性质,一方面,分工促进了生产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分工将社会中的某一集团和个人,终生固定在特殊的,狭窄的活动范围内。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不平等根源于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中,其实质是以生产资源占有关系为核心的生产关系的不平等、四、社会不平等的两个研究传统阶级分析与分层研究构成了社会不平等的两个研究传统。

阶级分析传统把阶级斗争作为理解人类历史发展的关键所在。

其关于社会不平等的冲突论假设,鲜明地体现在共产党宣言的第一句话里,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分层研究,批的是以生活机会的分配和获得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不平等研究传统。

该传统的发民及要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韦伯关于阶级,地位团体和政党论述,构成了该传统的理念源头,其次是K,戴维斯和W摩尔,他们为功能论的分层原理,提供了最早,最清楚的论述,最后是布劳和邓肯,他们从方法上解决了功能论的分层研究的操作化问题,为社会分层为社会不平等研究的主流范式奠定了基础。

分层研究和阶级分析的根本区别在于,二者对社会不平等是什么的本体论假设不同,在分层研究看来,社会不平等是满足社会整体需要的一种结构形式,社会整体的需要,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不平等的形成及其内在逻辑,阶级分析虽然也认为社会不平等具有某种社会功能,但它认为这种功能满足不是社会整体的需要,而只是社会中少部分人的需要,统治阶级的需要,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不平等的形态及其变化。

阶级分析认为:在一个阶级对立的社会中,不同阶级对资源的价值偏好是不同的,它们获取同一种资源的方式存在着本质差异,单纯的数量分析,实际上是以量的差别来掩盖质的差异,根本不能揭示社会不平等的本质。

第二节社会分层一、社会分层的概念分层原为地质学的一个专用用语,指物质构造的不同层面,社会学家将社会结构与地质构造进行类比,发现社会不平等现象与地质构造的分层有相似之处,于是借用分层以的概念。

创立了社会分层一词,社会分层的实质,是社会资源在社会中的不均等分配,社会分层包含社会分层结构和社会流动两方面的基本内容、二、社会分层的相关理论(一)古典社会学家的社会分层理论1、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组成部分。

在马克思以前,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等已经发现现代社会的阶级存在和阶级间的斗争,但只有马克思才揭示了阶级产生的真正根源和阶级的本质,建立起科学的阶级,阶层分析方法,马克思对阶级分析新贡献,主要表现在一个方面:其一,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其二,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其三,这个专政本身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达到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马克思的贡献,实际上分别对应着阶级分析的两大研究主题:关于统治阶级剥削的研究以及关于被统治阶级反抗的研究、马克思阶级学说的最重要贡献,是将阶级的存在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即所有制联系起来,从生产过程的工人与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的关系,来揭示阶级的本质。

2、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和马克思一样,韦伯高度重视阶级这一概念,视之为社会分层的重要范畴,但是和马克思不同,韦伯的主要不是从生产资料的的占有关系上理解这个理念,在韦伯看来,阶级范畴意味着从各种经济因素的方面对人们的生活机遇的影响,这涉及两个标准:财产占有状况和市场处境。

前者是指拥有财产的不同标示着不同的阶级地位。

也就是说,对一个人来说,拥有更多的财产就使其在商品市场上能够获得比别人更多的生活机遇。

市场处境是指通过向市场提供自己拥有的知识劳动技能并从中获得收益的那种能力。

一些人的市场处境更好的意思就是这些人能够得到更高的收入。

根据上述两个标准,韦伯粗略地区分了四种社会阶级:第一,上层有产阶级,即在财产占有上具有巨大优势的阶级,例如大地主以及食利者阶级等,第二,优势职业阶级,即在市场处境中具有优势的阶级,主要是那些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人员,第三,小资产阶级,指在财产和市场处境这两个方面虽具有一些优势但优势又不明显的那些人,第四,工人阶级,他们从事的工作往往只需要非常简单的技能培训,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其市场处境总是居于弱势。

除了阶级范畴,韦伯认为社会分层还受到其他一些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并提出了地位和政党两个范畴。

由此,韦后就构建起包括三个维度在内的社会分层理论:第一,阶级范畴,提供了社会分层的经济标准,第二,地位范畴,提供了社会分层的社会标准,第三,政党范畴,提供了社会分层的政治标准,作为社会标准,地位范畴主要基于社会声望上的差异。

韦伯认为,经济的,政治的和社会的这三个维度对社会分层的影响是相对独立的,并有着各自不同的来源,因此我们考察社会分层现象的时候,需要采取多元化的标准。

3、帕累托的精英理伦。

精英阶级可以分为两种:执政的精英阶级和不执政的精英阶级,狭义的精英,是指执政的统治精英。

如政府首脑,议员,将军,这些掌握了国家权力的少数精英构成了一个统治集团,对社会大多数人实施统治。

帕累托同时提供了精英循环理论,他认为统治精英阶级的构成及其地位不是恒定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统治集团中成员的升迁或沦落都可能发生,旧的精英也会被新的精英所取代,即原来下层阶级产生的能力更强的精英分子会聚集起来,通过暴力或其他方工去取代原来的统治阶级或其中的某些低劣分子。

(二)当代社会分层理论1、功能主义的社会分层理论,功能主义认为。

社会分层是社会不平等的体现,社会分层之所以在各个时代,各个社会中普遍存在,是因为社会运行过程的需要,1945年,美国社会学家K,戴维斯和W,摩尔发表《分层的若干原理》一文,阐述了功能主义的社会传导观:第一,任何社会中都有一些职位比另一些职位更重要,需要有特殊才能和技术的人去不承担,第二,这些能人从事工作之前需要经过一定时期的训练,第四,社会在回报上对这些特殊才能的人予以倾斜,所有的社会成员都会因此而获益,第五,这些职位报酬的不同,就是社会分层所谓的地位差距,第六,表现为稀少物品享有和地位声望上的社会分层差异,对社会具有正功能,是不可避免的社会现象。

戴维斯和摩尔所阐述的分层原理具有思辨的色彩,将其操作化从而推动分层研究在经验社会学研究中大行其道的,是布劳和邓肯创建的,布劳一邓肯地位获得模型。

他们认为:在现代工业社会中,无论是声望阶层组成的等级秩序,还是经济阶级组成的等级秩序,乃至政治权力与权威所组成的等级秩序,其根基在于职业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