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1.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看待社会分层现象的?
答:社会分层研究的两大理论传统是:以马克思阶级理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以马克斯·韦伯三位一体分层论为渊源的理论传统。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所处的历史条件出发,详尽考察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和阶级斗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理论,这一理论不仅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的根源、表现、影响及发展趋势,更多地强调了社会冲突的方面,主要有以下要点:
(1)指明阶级的含义,并指出划分阶级的标准是经济地位,特别是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
(2)说明阶级产生的条件。
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以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前提;阶级的产生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相联系,私有制使得对剩余产品的剥夺和占有成为可能。
(3)认为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是私有制条件下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认为阶级现象最终将随着私有制的铲除,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而消亡,阶级消亡意味着人类最终能够消灭社会不平等。
(5)阶层分析是阶级分析的具体化。
阶层是依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之外的属性划分的,它或者存在于阶级内部,或者是与阶级相联系而又相对独立的特殊群体。
进行阶层分析要以阶级观点为指导。
(6)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的基本结论。
资本的私人占有及以此为核心形成的各种生产关系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不平等的最深刻根源,因而也是社会冲突的主要根源。
以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力水平,一旦消灭私有制就有可能大大缩小整个社会的不平等差距,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平等。
2.如何正确对待西方社会学的社会分层研究?
答:(1)西方社会学分层现象是现代西方社会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冲突和阶级斗争此起彼伏、从未间断,西方社会学者也认识到其根源在于社会不平等,而过度的冲突和斗争会引起社会动荡,形成社会运行的障碍。
出于维护的目的,他们对社会分层现象也十分重视,进行了长期研究。
作为这一研究的结果,他们提出了形形色色的分层理论和模式,用以描述社会差异,把握各个社会层次上人们的社会表现,预测不平等现象的发展趋势,干预和影响社会政策的制定。
其主要的理论代表有韦伯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和帕雷托的精英理论。
(2)西方分层理论有明显的缺陷与不足,对于这些理论不要盲目照搬。
尽管如此,仍然可以有选择地借鉴西方分层理论,为我所用。
①西方分层理论是以维护资本主义社会正常运行为目的的,它所指导的一些社会政策或措施确实对社会运行起到某种协调作用。
我国虽然在基本制度上有别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但作为社会系统,总有些共同的结构特征及共同的运行规律。
西方分层理论对维护社会系统运行的机制做了长期研究,发展出一套理论概念。
有选择地借鉴这些概念,对于维护我国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来说,无疑是有益的。
②西方分层理论的核心概念是社会不平等。
虽然分层理论认为不平等不可避免,永恒存在,甚至认为某种“适度不平等”发挥着有益的功能,但它同时也认识到,无限制地加剧社会不平等只会给社会带来灾难,因此不得不寻找缩小不平等差距、缓和社会矛盾的途径和方法。
我国目前虽然消灭了阶级对立的基础,同时消灭了由此产生的经济上、政治上的根本性不平等,但毕竟还存在着阶级差别,存在着种种事实上的不平等现象。
消灭社会不平等,是我国社会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在这个意义上,西方分层理论缩小不平等差距、缓和社
会矛盾的一些研究成果,也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
③西方分层理论创造了一整套研究方法,用以把握各社会层次之间的差异、它们的动态发展趋势以及社会分层结构对社会运行的影响,这些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像多元分层模式、精英循环理论,如果不把它们视为对特定社会状态的实质性解释理论,而看做方法性工具,还是具有一定启迪性和应用性的。
对这类方法.我们完全可以依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加以选用。
3.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对社会分层有哪些影响?
答:新中国建立以后,便开始了政府主导的工业化、现代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这一进程得到全面推进,中国日益加速地融入世界现代化潮流。
现代化这一历史进程,主要体现着技术和经济的合理化趋势,即基于计算的对经济效率的合理追求。
我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对社会分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劳动分工体系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推动着原有职业结构的不断改变。
劳动力从农业向工业转移,产品生产者向服务行业转移,增加了一批劳动强度较低而技术含量较高的新兴职业,非体力劳动者的比例不断上升。
(2)新兴职业要求自获性成就,因而更加依赖于教育和训练。
类似的职业将获得大体相同的报酬。
教育、职业声望及收入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社会经济综合地位构成社会分层的基本指标。
(3)职业结构的改变,催生出一个庞大的中间阶层,使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逐渐缩小,从而缓解了社会冲突,促进了社会稳定。
(4)职业体系日趋开放,社会自由流动空间扩大,从而能够依照经济发展的需要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总的来看,由于现代化以科技和效率为向导,在现代化推动下,教育体系成为重要的职业分配机制,整个社会的职业一般会出现结构性向上流动趋势。
4.如何认识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我国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
答:(1)经济体制转轨是社会主义社会面临的特殊问题。
20世纪80年代,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社会都发生了由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这一变化构成研究我国当前社会分层的重要背景。
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转轨的实质是变革原有的权力结构以及社会资源的占有、分配关系,因而是一场影响深远的社会利益结构的重大调整。
(2)考察我国在市场化转轨中社会分层的变化,必须充分关注以下特点:
①我国的经济转轨是国家主导的、渐进的、和平的改良过程。
国家逐步引入市场机制,不断提高市场化程度,从而形成一种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体制”。
“混合体制”意味着社会不同部分的转轨是不同步的、非均衡的。
②自上而下的市场化转轨意味着市场并不是由经济关系的发展而自发形成的,而是在政治权力的干预下创造出来的。
因此权力阶层可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市场规律的制定者和市场活动的主体,又是具有自身特殊利益取向的行动者。
“经济市场化”很可能伴生出“政治市场化”,即财富和权力有可能相互交易。
③“混合体制”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体制,原有的“再分配”体制中的主要成分如所有制形式、产权关系、户籍制度等在很大程度上被保留下来,仍然是影响社会分层的制度性要素。
④市场化导致“体制外”经济成分逐渐扩大,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扩展,出现了“自由流动资源”和“自由活动空间”,在社会分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总之,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转轨的过程之中,这一过程尚未完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因而社会分层结构也处于急剧变化之中,两种体制的并存是解释我国社会分层模式变革的基础。
5.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
答:合理的社会流动促进社会良性运行的协调作用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开放、动态的分层结构取代封闭、固定式分层结构,有助于消除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
①在分层社会中,存在着两类垂直差异:一种是由不同的地位规范(权利、义务)体现的分层地位之间的垂直差异;另一种是由各层成员的社会表现和内在素质所体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垂直差异。
②尽管后者是从前者转化而来的,但这种转化是有条件的,这一条件就是社会成员长期固定于某一社会地位,即地位与成员之间存在着长期固定的联系。
(2)合理流动能够拓宽社会各层次之间的接触界面,有助于各层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加强了社会整合程度。
①社会运行状态与社会整合程度有密切关系,而整合程度的高低取决于各个社会层次之间的关系和反映这类关系的层次之间接触界面的宽窄。
衡量层次间接触界面宽窄的尺度是现实社会中各层次成员之间的人际交往频率和人际关系性质。
②社会流动可以分为一生中的流动和代际流动,这两种流动都能有效地拓宽社会各层次之间的接触界面。
a.一生中的流动意味着个人同原有社会地位相分离并同新的社会地位相结合。
b.代际流动意味着家庭中相邻的异代成员处于不同社会层次,使家庭内部的血缘关系变
为社会层次之间的联结纽带,可以充分利用家庭所特具的凝聚力和整合性来弥合社会层次间的隔阂。
此外,大范围的异向代际流动有可能促进各家庭之间相对平等的实现,进一步消除个人之间垂直差异带来的消极影响。
(3)合理流动能有效地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开拓进取精神,给社会系统注入活力,从而推动实现高水平的社会良性运行。
①降低社会冲突所产生的内耗以及通过社会成员的广泛接触来提高社会整合程度是社会良性运行的必要条件,但还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仅仅具备上述条件的社会还未必处于真正高水平的良性运行状态。
②社会良性运行意味着社会系统整体功能的不断提高,因此不仅需要各个组成要素的协调配合,同时还要求各要素具有充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而这种积极性取决于系统总目标与各要素切身利益的相关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