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人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
问题分析及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涌入城市,同时产业化的地区差异,也促使外来人口的大量流动。
至今年6月底,我县已登记的暂住人口就达到4XXX人。
外来人口
的大量涌入,一方面为当地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源,促进了当
地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当地的
治安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特别是外来人口违法犯罪现象
已成为社会关注的治安焦点,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面临极大挑战。
为此,亟需将流动人口管理纳入政府及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科学发
展观的一项战略性基础性工作,在正视流动人口管理存在问题的
同时,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流动人口管理新路子。
一、当前流动人口的动态特征
(一)素质低能化。
在流动人口中,大部分人来自于生活贫穷、经济欠发达地区。
他们自身文化程度较低,法律知识匮乏,缺乏
劳动技能,且缺少学习和培训的机会。
(二)心理功利化。
流动人口中大部分在本地生活窘迫,对自身处境不满才流入他乡。
他们背井离乡的主要目的就是打工挣钱,以此改善自己当前的生活处境。
这些人口中不乏为了经济利益而
急功近利,甚至不择手段之人。
部分流动人口因对自身处境不满,
对社会产生仇视心理,并通过各种形式发泄私愤。
还有一部分流
动人口受外界刺激和腐朽思想影响,为达到自己物质上满足和精
神上刺激滋生犯罪动机,走上犯罪道路。
如20XX年10月3日,我县南安镇新安村发生一起两名湖南籍流动人员为达到侵财目的入
室抢劫杀死二人的特大案件。
(三)结构复杂化。
流动人口的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无序状态,来源广泛,流出地多,其来去行踪不易掌握,且成份复杂,良莠不齐。
流窜犯罪分子混迹其中,成为一个特殊的危险群体,
随时都有重新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从近几年犯罪方式看,外来流
窜犯罪人员相互结成团伙进行作案越来越多,一人被抓,其余便
作鸟兽散,给追捕和办案、结案造成很大困难,给社会治安也造
成了极大的危害性。
(四)行为短期化。
大部分流动人口所从事的职业均非正式,无正式劳动合同书,雇主或雇用单位辞退他们异常随意,再者流
动人口由于从业场所和职业的多变,使他们居无定所,呈流动居
住态势。
行为短期化极易造成顺手牵羊,打一枪换一炮的犯罪动机。
二、目前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对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还不完备,尽管各
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地方性法规,但是随着形势的变化,
已经不适应当前需要,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明显滞后。
由于流动人
口的逐年增加和管理工作的滞后,给社会治安稳定带来了诸多不
安定因素,危害社会治安的违法犯罪活动也呈上升趋势。
据有关数字统计,违法犯罪案件当中,流动人口占XX%之多。
当前流动人口在管理上还存在以下弊端。
(一)管理体制不畅。
流动人口的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工作,但从目前情况看,流动人口管理未真正纳入政府行政行为的管理轨道,有关部门侧重于文件的上传下达或做协调工作,没有真正投入力量进行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没有很好地发挥和调动用人单位的作用,相关部门、单位、基层组织缺乏信息沟通、制度约束、责任追究机制,无法形成强大的管理合力,从而造成流动人口管理工作只能由公安机关单枪匹马、孤军作战的具体管理的现状。
(二)协作配合不顺。
从近年来的工作看,流动人口的流出地与流入地间相互脱节,流出地不能积极主动地配合流入地做好工作,往往暂住人口的发函均达到XX%,但是回函却了了无几。
特别是对一些在逃犯罪分子和混迹其中的不法分子失去了抓捕时机,给流动人口管理带来了一定难度。
(三)雇用责任不明。
雇用流动人口的单位和个人不明确自身的法律责任,为了达到自己的经济利益,对“谁管理、谁负责、谁用人、谁负责、谁留宿、谁负责”的原则置若罔闻,不如实呈报外来务工人员的底数,贪图方便,存有侥幸心理,随意留用“三无”人员等违反流动人口管理规定的比比皆是,极大地减弱了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效果。
(四)管理难度大。
流动人口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收入不稳定,生活不安定,居住不固定,缺乏自律约束。
其中的不少人不懂得
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在其人身财产安全得不到有效保
护时,往往盲目地采取聚众闹事等群体行为,给社会带来危害。
外来人口中大部分在私人出租房、个体小旅店、建筑工地栖身。
公安机关由于警力不足,难以经常巡查,而一些私人房东、个体
老板见利忘义,有意庇护,使这些场所成为违法犯罪的“避风港”,对社会造成极大危害,给治安管理工作增加很大的难度。
三、流动人口管理应采取的对策
目前,正值流动人口流动高峰与刑事案件发案高峰的双高峰期,尽快形成新的管理机制,在确保流动人口合法权益的前提下,进一步提高对流动人口的管控能力,成为当前公安机关面临的新
挑战。
(一)转变管理观念,提供平等的社会保障。
作为流动人口管理的主体,尊重和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是做好流动人口管
理工作的基础。
应当首先考虑如何改善广大流动人口的生活、工
作条件,为他们创造更好的环境,使他们安居乐业,创造更多的
财富。
流动人口应当享有与城市居民相同的权利,我们不能把他
们当“外人”看待,也决不能将他们视为治安恶化的罪魁祸首,
随意侵犯他们的合法权益。
应当逐步减少对流动人口各种各样的
限制。
同时,要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就业、改善就业环境、保障其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等工作,为流动人口更好地工
作与生活创造更加有序的社会管理环境,从而引导、促进流动人
口有序流动,促进社会和谐,经济健康发展。
(二)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基层基础建设。
党委、政府和政法各部门要以改革强化基层、创新建设基层、发展服务基层为目标,花大力气、下真功夫研究解决基层基础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从政
策导向、力量配置、经费保障、技术装备等方面向基层倾斜,增
强基层实力,激发基层活力,提高基层效率,切实推动流动人口
服务和管理工作各项措施的落实。
在基础工作方面,各乡镇应建
立由综治、派出所、工商、计生、民政、司法等部门组成的流动
人口管理服务机构,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公安、计生部门要以
底数清、情况明、信息灵为目标,大力加强以人口登记为基础的
暂住证、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办理和查验等项基础工作,全面、
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底数和有关情况,加强对具有现实和潜在社会
危害性的高危人员的管理,积极预防、控制犯罪。
在基层工作方面,要重点加强基层党组织和政权组织建设,积极发挥乡、镇和
街道等基层政权组织和党组织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中的核
心作用,有效协调利益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为流动人口排扰解难。
在流动人口聚居区和用工单位建立各种服务协会,充分发挥
这些组织和团体在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化解矛盾的
扶危济困方面的积极作用。
与此同时,要充分发挥社区在流动人
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要按照“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要求,努力建设开放型、多功能的城镇社区,紧紧
依靠和利用社区资源,使社区成为政府各部门对流动人口提供公
共管理和服务的纽带,成为流动人口融入城镇生活的桥梁。
鼓励
和支持流动人口参与社区工作,激发流动人口投身社区的意识和
活力,促进流动人口融入社区生活,与当地居民和睦相处。
(三)加强出租房屋管理,提高管控能力。
加强出租房屋管理,首先要理顺管理体制,打破房屋管理部门、公安部门分别管理出
租房屋的体制,改由流动人口管理部门统一领导,并充分发挥职
能作用;要健全和完善房屋租赁登记备案、部门协作和信息共享;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对房屋租赁市场的综合管理,强化流动人口落
脚点控制,落实“以房管人”的工作机制。
并且要认真落实综合
治理责任制,依法严厉处罚违反《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者;要提高出租人自觉管理承租人的意识,使出租房管理工作走上良性
循环轨道,为更有力地打击违法犯罪活动提供基础保证,从而确
保广大居(村)民安居乐业,确保房主和承租人员的合法权益。
公安机关对流动人口的治安管理要着重从日常跟踪管理、流动管理
入手,突出对形迹可疑人员的重点查控。
这就需要民警真正树立
一切依靠群众的观念,深入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依靠群众了
解情况,发现线索,然后实行重点跟踪查控。
要在流动人口中发
展治安积极分子,取得他们的理解与支持,通过他们了解和掌握
流动人口中可疑人员的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