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时期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音乐对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是勿庸置疑的,原因就是因为音乐在审美教育中占有着突出的优势地位,音乐对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
在实行新课标之前,音乐教育更多单纯停留在音乐的“辅德”、“益智”的层面。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兴起,音乐教育的本来面目逐渐被认清,成为审美教育的一部分。
在审美教育中,音乐教育占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地位——这也是音乐教育对学生成长的意义所在。
一、提高学生艺术素质
抓好音乐教学,是构建以德育为主导,心理教育为主线,体育为基础,智育、美育、劳动教育为主体的素质教育体系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人才的艺术素质如何,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素质。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中,对中小学音乐课程的任务作了明确的规定。
其间主要学习我国优秀民族音乐作品,接触了解外国优秀音乐作品,初步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巧,增强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和鉴赏力,以及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能使音乐教育以其形象性、感染性和愉悦性有效地调节学生的心理,使之淡化厌学情绪,激发学习积极性,调动非智力因素,发展身心潜能;还能通过爱国主义歌曲的学习和演唱,加速德育内化过程,这就是寓德于乐。
真正能达到这个目标,就能运用音乐教学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启迪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引导学生始终在形象的感染中进行抽象的思考;对音乐作品的欣赏不仅提高了感受力、理解力,而且丰富了想象力,这就是寓智于乐。
探索音乐与健美相融,把音乐、舞蹈与形体相融,这就是寓体于乐。
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的思考实施素质教育,正在成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这是改变音乐教育现状的极好机遇。
二、激发受教育者的审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引人入美之殿堂。
笔者认为,音乐之所以更能激发人们的兴趣是因为它体现出与其他艺术不一样的特性:其一,音乐的表现形式多样,包括声乐、器乐等。
它们可从不同的角度派生出多种种类。
单就风格而言,同一国家不同民族有多种风格。
形式上的多样化,使人们在不同特点的音乐中体会“对比”所带来的快乐,从而激发了对音乐的兴趣。
其二,音乐具有情感性特征。
音乐用形象化的形式表达人类只可意会不可用文字来表达的情感,欣赏者通常能在音乐中找到喜、怒、哀、乐,而这种情感上的共鸣与贴近,激发了欣赏者的兴趣和主动欣赏的欲望。
其三,音乐是人类精神之花的自由绽放,符合审美接受的心理。
审美教育之“自由性”、“非强制性”、“自我完善性”等特点是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问题,要达到美育的目的,它不是靠背诵审美理论的条条框框或单纯的逻辑推理与知识占有。
人们追求它、喜欢它、接受它的感染与熏陶的前提是在轻松的、自愿的状态中。
音乐以形象形式引导人们进入自由、轻松的境地,使人们保持长久的欣赏兴趣。
所以,学习音乐可以完善学生人格,使他们成为具有艺术品味和艺
术鉴赏力的人。
三、培养受教育者意志品质
音乐,是青少年喜欢的艺术手段之一,音乐课也应该是学生们喜欢的一种形式,关键还看老师怎么去引导,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作用,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
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自信心
首先,我根据教材的要求,请学生们自己选择自己吹奏的乐器,包括口琴和竖笛,然后根据学生们的特点,加入了许多打击乐器,比如用口琴演奏时,吹竖笛的同学就用打击乐伴奏;竖笛演奏时,吹口琴的同学也为他们伴奏。
在充分尊重他们选择的前提下,学生们的自尊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觉到师生的平等和尊重,学习起来也就特别卖力。
五、在器乐教学中培养学生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在以后的生活中,团结、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培养学生们的合作精神,包括教育他们懂得如何协调自己和他人,使得整体活动得以顺利进行,这是非常必要的。
我通过器乐吹奏的过程让他们知道,若要使乐曲演奏的秩序不被打乱,每个成员的表现欲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就需要每个人共同努力,学会考虑怎么做才能使团队的努力收到最好的效果。
六、与学生平等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器乐合奏的同时,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交流也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一只曲子它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对于每个聆听者来说都有不一样的感受,怎样在演奏的时候协调这种关系呢?特别是高年级的同学,他们有自己的想法,而且正是性格形成的阶段,如果老师的方法不得当,很有可能造成对他们的伤害,起到相反的作用。
通过仔细观察,了解了学生们的性格,我就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去指导、鼓励和帮助他们,和他们沟通,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不但在课堂上我们是平等的关系,在课堂以外我们不知不觉也成为了朋友。
于是,以前的“捣蛋鬼”不见了,大家都处在一个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里,音乐课真正让所有的学生都“乐”起来了。
七、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我表现意识
中国孩子有的具有很丰富的知识和技能,可往往却不敢大胆的表现出来;而美国的孩子却能够大方的谈论自己的想法和表演自己的拿手“绝活”。
我们的孩子缺乏的就是一种自我表现意识。
在我所在的学校,每逢文艺表演几乎总是那些熟面孔,有些学生六年来很难登台表演节目。
这下好了,我们的乐队给了每个同学表演的机会。
虽然有的同学只是简单的打击乐伴奏,可他们还是表演得非常带劲。
从他们容光焕发的表情中,我看到了每个孩子的闪光点,正是小小的乐器,让他们的表现欲得到了充分的满足。
在排练和表演的过程中,他们的感受乐曲、创作乐曲和表现乐曲的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高,使得他们的表演得心应手。
器乐的演奏让孩子们找回了自信,充分展现了自我的表现能力,让他们的表现欲望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这也正是我所希望看到的。
八、美化受教育者的心灵
音乐课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艺术活动来调动人的兴趣,打动人的情感,让人愉快地受到教育。
鉴于这一特征,“新标准”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在课程目标的首位。
可是在现实音乐教学中,也有学生对它兴趣索然,这种现象形成,主要是来自于学生对自已学习能力缺乏正确的认识而表现出的信心不足。
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激发学习主动性,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能行的一面。
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当学生的行为表现受到教师的肯定、激励和赞赏时,他们就会产生愉悦、积极主动的情绪体验,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在音乐教学中,要让学生人人都积极参与,并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和创新思维,需要教师用爱心鼓励他们大胆探究,大胆创新。
要允许学生根据教学任务有独立的创作和实践,让每个学生的思维不受限制,对学生每一个思维的闪光点都给予充分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