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产品制造工艺课程标准
1.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 1课程性质与作用
课程的性质《电子产品制造工艺》课程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针对电子产品维修试验员、电子产品装接工、电子产品设计测试助理工程师、电子生产工艺助理工程师所从事典型工作任务(比如:识读电子产品工艺文件、采购电子元器件(询价与下单)、分拣与测试电子元器件、焊接电子线路板、装配电子产品、检验电子产品质量等)进行分析后,归纳总结出来为其所需求的电子产品生产、组装、调试、检测、维修等能力要求而设置的课程。
课程的作用《电子产品制造工艺》课程是在学生学习《低频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线路》等专业基础课程之后,掌握了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知识,能够进行简单的电路分析与设计,《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是直接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专业技术学习领域课程,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对应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能力结构中的电子产品生产装配、调试和生产管理能力,属于专业核心课程。
同时为后续课程《传感器原理及应用》、《电子产品维修技术》和《单片机设计》等技术做基础,课程的设计衔接服务于培养目标。
1.2课程基本理念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以行业企业为依托,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做合一。
1.3课程设计思路
(1)首先针对专业岗位群进行企业调研
针对电子类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岗位群(包括电子产品装接工、调试工、检验员、维修工等)进行深入调研,先后访问了不同岗位上的多名领导和员工,针对其从事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等进行了详细的调研。
(2)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并确定行动领域
根据工作岗位、工作任务的调研结果,和企业专家一起进行归纳汇总,得到了“电子元器件检测与识别、元器件插接、手工焊接、自动焊接、整机装配、电子电路制图、电子电路制版、电子产品调试、电子产品检验与包装等”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与方法、工作的对象和工具所涉及的知识进行分析,将“电子元器件检测与识别、元器件插接、手工焊接、自动焊接、整机装配等”相互关联的几个典型工作任务归类,即得到了“电子产品的装配、检验与调试”等实践项目内容。
(3)结合国家职业标准确定了课程标准
在课程主讲老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下,根据岗位对职业能力的要求,结合“电子产品制造工艺”国家职业标准,明确本课程教学内容及对各内容的掌握要求。
然后,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的特点,将各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的解构。
按照职业成长规律与认知学习规律,将本课
程分解为电子产品元器件的检测与识别、印刷电路板传统焊接工艺、先进自动表贴工艺和电子产品整机装配与调试等四个按照封闭型、开放型、开放创新型的由易至难、由简单到复杂的学习项目,将之前解构的各知识点重构到相应的学习项目中,真正实现“用什么,学什么”。
以项目为载体,设计完成项目教学目标的学习情境,在学习情境中明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建议教学方法、教学材料、使用工具、学生知识能力的储备、教师要求、考核与评价。
(4)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学习情境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学习情境表中对本情境实施过程中需要的各种教学资料。
有: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的教学资源,如学习情境授课说明、多媒体资料等;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的参考资料,如学习资料、工艺文件、习题库等;以及保证整个教学按照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方式顺利进行的教学过程资料,如引导文、检查单、评价表等。
2.课程目标
通过对学生进行电子产品制造工艺的理论和实践一体化教学,让学生掌握电子产品生产的工艺技术、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及基本操作,掌握电子产品生产工艺流程和工艺规范,能够进行产品工艺文件的编制和基本的工艺技术管理,逐步成为能组织电子产品生产、能解决电子企业生产现场技术问题的技术骨干。
同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根据企业实际条件决定生产工艺方案的管理意识,树立质量第一的观点和分工协作的团队意识和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
2.1、专业能力目标
(1)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性能、特点、主要参数、识别与检测方法。
(2)能使用常用仪器仪表并能对其进行简单维护。
(3)会熟练进行手工传统通孔技术焊接,保证焊接质量,了解先进自动焊接技术。
(4)知道电子产品装配流程与工艺,具有电子产品整机装配技能。
(5)能对简单电子产品进行调试。
(6)精通电子产品的生产管理,会编制工艺文件。
2.2、方法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2)培养学生勤于思考、做事认真的良好作风。
(3)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勇于创新、敬业乐业、精益求精的工作作风。
(4)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正确评价信息的能力。
(5)培养学生展示自己的技能目标的能力。
2.3、社会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与应变能力。
(4)培养学生的质量、成本、安全意识。
(5)培养学生提高可信度的能力。
(6)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3.课程内容与要求
通过对学生职业能力、社会能力的分析,依据职业岗位需求,确定核心技能,建构课程学习内容。
本课程设计安排了认识与检测电子元器件等5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从项目目标、项目任务、教师知识与能力要求、学生知识与能力准备、教学材料、使用工具、实施步骤提出了要求,见表3-1~表3-5。
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表3-2 电子元器件的焊接工艺学习情境
表3-3 电子产品技术文件的识读学习情境
表3-4 电子产品整机装配学习情境
表3-5 电脑组装、常用家电维修技巧学习情境
4.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
4.1教学模式
在教学组织上,采用车间教学的组织方式,模拟车间生产情境,将班级的学生(42人左右)分成5-6人一组,组成车间的班组,每个班组选出一位班组长,班组长负责各组的生产、组织与管理。
老师主要充当车间主任与技术主管的角色,进行整个车间的生产组织、日常考勤、过程监控、反馈处理、技术咨询、故障处理、技术反馈、质量控制,实训管理按照企业班组管理方式进行,让学生身为“准员工”体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锻炼学生的合作、沟通能力和责任心,也减轻了教师的管理难度。
4.2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上,不拘泥于某几种教学方法,而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及教师的教学特点,允许教师百花齐放,运用各种各样的教学方法达到教学的目的。
已经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讲练结合法:在项目开始时,讲授电子产品的原理,演示产品制作方法,引起其学习兴趣。
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担任不同的角色,合理分工,提高其工作责任心和学习效率。
交互检查法:产品完成后,学生互相就产品制作工艺进行检查,对比自己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发掘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与工作能力。
4.3教学评价、考核的多元性要求
本课程考核采用了平时成绩考核(20%)+试卷笔试考核(30%)+实践操作项目考核(50%)方式,加大了实践操作考核的比例,突出了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与能力检验,重点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并考取高级无线电装接工、调试工等级证书。
其中,为全面考核学生的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本课程主要以过程考核为主。
课程考核涵盖项目任务全过程,主要包括项目实施等几个方面,见表4-1和表4-2。
表4-1 考核方式与考核标准
表4-2 项目公共考核评价标准
5.课程实施条件
5.1授课教师具有“双师”资格
1、具有系统的电子产品装接规划与实施理论知识
2、具备电子产品制造工艺能力
3、课内实践部分主讲教师必须具备现场实际工作经历或实践指导教学3年以上
4、具备设计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法的设计应用能力
5、拥有考评员资格证或中、高级电子产品装配工资格证或者中、高级电子产品维修工资格证
5.2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要求
学习场地、设施要求为了实现本课程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各学习情境对场地与设施提出了不同要求,具体情况见表5-1。
表5-1 学习场地设施要求
5.3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教材选取的原则
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材与实际的结合、操作与管理的结合,教学内容符合现场生产管理要求。
2、推荐教材
教材:
3、参考的教学资料
学习情境授课计划、参考资料、工艺文件、项目检查单、项目评价表、教学课件、练习题、企业生产视频。
6. 其他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