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的性质和运动》教学案例
陇东学院附中张镒
【考纲要求】1.海洋表层平均盐度、温度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2.洋流。
洋流的分布规律。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设计思想】
整个教学过程以启迪学生思维为核心,以学生为本位,发挥自主合作学习的优势,在归纳规律、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展示学习方法,让学生有法可依,力求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
让学生在教师精心组织的学案引导和启发引导下去分析、对比、推理、判断,并作出结论,通过习题训练,高考体验,知识检验培养学生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和探究精神。
【教学内容分析】
(一)课程标准分析
在课程标准中要求“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海洋温度,盐度及表层洋流分布规律,通过海洋的物理性质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具体分析如下:
1.学习应落实在地图上,其中最主要的是教材图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
2.通过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归纳世界表层洋流分布的一般规律,即分别以副热带为中心和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其中,南半球高纬度地区没有形成大洋环流,而是形成连续的西风漂流和南极环流(以地轴为中心)。
3.在阅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的基础上,可以把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模式化,以加强对世界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把握,并为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打下扎实的基础。
4.对各洋流只需要了解不同纬度大陆两岸洋流的性质(暖流或寒流)。
5.能运用表层洋流分布图,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气候、海洋生物资源和渔场的分布、海洋航行、海洋污染)的影响。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第一部分的顺序是:先给学生解释洋流的概念并介绍洋流按照性质的分类,接着说明洋流的主要成因与盛行风有关。
之后,结合风带与洋流模式图总结和归纳了洋流的分布规律。
最后,给出《世界表层洋流的冬季分布图》,让学生读图思考的问题主要涉及洋流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教材第二部分阐述了洋流对地理环境四个方面的影响。
2.教材的顺序和要求与课标要求、学生认知规律有矛盾的地方,需要重组教学的顺序──先由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的例子来设置
悬念,激发学生认识的欲望,提供材料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再探究其主要驱动力。
(三)学生基础分析
1.初中地理中对这部分的知识没有涉及,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没有世界表层洋流的系统。
但是学生通过对课外知识的阅读了解有洋流这一地理现象的存在。
针对这一事实,应该在设计时让学生反复充分阅读图
3.5《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以熟悉洋流的名称,并最终反复运用图3.5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学生对一些战争(二战、海湾战争)等事件比较感兴趣,在导入新课时,选取有关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的事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3.学生学习本课时内容可能遇到的障碍有:在通过地图归纳洋流的分布规律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对洋流的主要成因的分析找不到突破口,对寒暖流对沿岸的气候影响、寒暖流交汇、上升流对渔场分布的影响没有感性认识。
【教学目标分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能运用图表归纳海水温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②.能运用图表归纳海水表层盐度的时空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③.会读洋流的分布图,能总结出洋流的分布规律,举例应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读图对比、分析,根据教师给出的学法指导归纳出海水盐度和温度、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读图对比归纳法;
②根据归纳出来的分布规律,能辨认温度和盐度曲线,根据表层洋流的分布简单模式图总结学法──分组合作学习法、自主评价法;
③运用世界表层洋流分布图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时应用和反馈。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态度并引导学生走近高考,挑战高考;
②培养学生能时时刻刻用一双“地理眼”看待周围的地理事物和现象;
③理解海水要素和运动过程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④使学生关注全球的环境问题,培养具有人文关怀和运用地图的能力和意识。
【重难点突破】
1.教师给出具体的学法指导、学案导学、高考连接指导通过对地图有针对性地分析归纳出温度、盐度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2.通过对图表分析,习题解析加强学生掌握知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对洋流分布规律探究,联系全球风带图相对应的关系,得出形成洋流的主要驱动力。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时空跨度比较大,通过展示西欧和俄罗斯东部沿海的气候图、世界大渔场分布图探险新大陆航线图等来直观地分析洋流对地理环境(气候、渔场、海运、海洋污染)四个方面的影响。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探究法、演绎归纳法、问题导引等。
【教学过程设计】
展示地中海与大西洋之间的直布罗陀海峡。
设置情境:(导入)
二战期间,德军潜水艇利用密度流顺利通过英军严密把守的直布罗陀海峡给英军地中海舰队以沉重打击。
二战期间,德国潜艇进入地中海,因为发动机产生巨大的噪声而时常被上空盘旋的盟军飞机发现,屡遭深水炸弹的攻击。
后来,他们发现关闭发动机也能进入直布罗陀海峡,而且悄无声息。
盟军很久以后才发现其秘密。
引出海水的一些特性和人们对海水运动的认识和利用,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复习过程
1.展示考纲要求:指引学生把握本专题在高考中的权重,做到有的放矢,复习中主次分明。
2.展示学案导学:帮助同学有条不紊的读课文,梳理知识,构建框架结构,做到心中有数。
3.(1)读我国近海冬夏温度的分布,引导学生回忆太阳辐射的纬度变化规律以及气温的纬度变化规律,得出海水温度纬向分布的规律
讨论海水温度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纬向、季节、地形、气象、洋流)。
(2)并引导学生读图3.4,了解170°W附近水温随深度变化的规律,思考:为何海温随深度增加而递减?
结合初中化学所学的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同海水盐度作一比较,然后引导学生读图3.5,了解海洋表层盐度随纬度变化的特点并讨论影响盐度分布的因素。
思考:①盐度最高峰出现在哪里?为什么出现在这里?
②为什么赤道地区盐度较低?
③为什么南北半球高纬地区盐度分布不对称?通过设问展示海水盐度的分布图,结合课本总结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3)展示大气环流图和盐度的分布图并讨论大气环流与海水盐度的关系,选用高考题和强化训练来巩固盐度高低的原因,辨认盐度和温度的分布关系,会做出盐度高低的判别。
过度情境:1991年1月爆发的海湾战争,大量的原油泄漏和燃烧,导致严重的污染,尤其是对海水污染,对周围海域海洋生物的生存造成了严重的威胁,甚至危及到我国和日本沿岸的渔业生产,对虾产量锐减,贝类养殖几乎瘫痪。
引出矛盾:出事地点在印度洋,怎么对我国和日本的渔业产生影响?引出洋流的相关知识和基本概念。
4.展示俄罗斯图:俄罗斯东西部港口状况(摩尔曼斯
克):69°N──-43°N;符拉迪沃斯托克港)的差异。
设疑:同在北半球,按照太阳辐射在各纬度的分布情况分析,为什么纬度越高,港口越不易结冰?(注:摩尔曼斯克在北极圈内,是北冰洋的不冻港。
)
同时附带洋流图(西欧沿岸是暖流、俄罗斯东部沿岸是寒流)。
提问:洋流对同纬度亚欧大陆东西两岸气候的影响是不同的,那么对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东西两岸气候的影响是否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呢?通过课件展示美洲大陆、非洲大陆、澳大利亚东西两岸气候和沿岸洋流分布,得出结论:洋流分布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的。
问题探究1: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问题探究
2:西风漂流、南极环流的分布特征
3: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过程与指导:(1)参照《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图》,熟悉洋流的名称、流向
并且分组对比分析掌握一定的规律并找记忆技巧。
对比分析洋流在中低纬度和中高纬度运动的方向、东西岸的洋流性质差异,
(2)学生分组合作寻找驱动力──盛行风的吹拂下同时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及洋流的性质。
通过对比和分析,得出影响洋流分布的其他因素──陆地形状的限制。
(3)课件展示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的分布,分析北海道渔场、纽芬兰渔场的成因是什么?(课件展示秘鲁渔场的分布、东南信风、南太平洋中低纬度洋流的分布。
)探讨秘鲁渔场的成因和上述2个渔场的成因相同吗?为什么?
(洋流对海洋生物资源分布和渔场的分布影响很大:寒暖流交汇的海
域、冷海水上涌的海域特别容易吸引鱼类并形成渔场。
)
拓展延伸:阅读“厄尔尼诺现象”,运用本堂课归纳的洋流分布规律和探究学习方法来完成一道环流图。
5.习题巩固,课后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