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李鲤教授治疗头痛经验初探

李鲤教授治疗头痛经验初探

27第12卷第12期·总第188期2014年6月·下半月刊经(19.19%),第三为心经(15.83%)。

在五脏系统的统计中,脾系统出现频率最高(29.05%),肝系统次之(21.89%),心系统(17.53%)居第三位。

这一结果与我们前面所述中风与肝、肾、脾、心关系密切亦基本相符。

3 有关五脏与中风关系的讨论从上述内容来看,中风与“风”邪关系密切,但同时其病机也多呈现出诸邪夹杂、虚实并见。

临床上中风的辩证一般首辨中经络、中脏腑。

中经络分为脉络空虚、风邪入中和肝肾阴虚、风阳上扰两型;中脏腑则需区别闭证(包括阳闭和阴闭两种)和脱证。

此外,亦包括对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的辨证治疗。

归结到脏腑,中风与脾、肝、心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

脾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脾胃运化乏源则营卫失常,卫外不固,以致内虚邪中。

且脾失健运易聚湿生痰,进而阻滞经络、蒙蔽清窍。

肝在志为怒,大怒肝气升发太过,气血随之上逆,心神昏冒而发为中风。

心主神明又主血脉,在有神志改变症状的中风病中有重要关系。

总而言之,此次研究表明中风与脾、肝、心等系统关系尤为密切,希望能为临床治疗中风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1]陈湘君.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72.[2]马静,王健. 表面肌电图技术在脑卒中患者步态分析中的应用[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9,5:345-347.[3]翟双庆,王长宇.王洪图内经临证发挥[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2.(本文编辑:杨 杰 本文校对:梁 艳 收稿日期:2014-02-21)表4 治疗中风五脏系统出现频率统计表 (n ,%)五脏系统肝系统心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总计出现次数103082513678086754705出现频率21.8917.53 29.0517.1714.35100注:五脏系统中,出现频率最高为脾系统(29.05%),肝系统次之(21.89%),再次之为心系统(17.53%)图1 治疗中风十二经出现频率统计图2 (古代治疗中风医案用药)五脏系统出现频率统计△指导老师李鲤教授治疗头痛经验初探韩小磊 李 鲤△(河南中医学院医学硕士研究生2012级,郑州450046)关键词:李鲤;头痛;保和丸;虫类药;分经用药doi:10.3969/j.issn.1672-2779.2014.12.016 文章编号:1672-2779(2014)-12-0027-02李鲤教授是河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从医50余年,是第三、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

他临床对疑难病的治疗重视脾胃的调理,擅长应用保和丸加减治疗各科疑难杂症,对头痛治疗有自己独到的见解,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获益良多,现将李老治疗头痛经验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 开阔思路 扩大保和丸的应用范围保和丸是元代朱震亨所创,李老临床上扩大保和丸应用范围,也常用此方治疗胸痹、中风、鼓胀、头痛等,多取得比较理想的效果。

李老认为治疗内科杂病,合用保和丸,一可顾护脾胃,二可促进药物的充分吸收,三可防治药邪,临床上许多疾病寒热错杂,虚实交错,痰瘀痼结,治疗时,用寒凉药治之则生寒,用温热药治之则产热,用补药治之就易成实证,用泻药治之就易成虚证[1]。

保和丸功擅消食化痰,健脾和胃,全方无明显的寒热偏颇,配合补药则使补而不滞,配合清热药则不致寒凉伤脾胃,配合祛寒药则不致热生,配合泻下药可减少泻下药用量无伤正之弊。

2 辨头痛相关经络脏腑,分经用药太阳头痛:头痛多在后枕及颈项部,太阳主表,可兼有表证如恶寒发热、腰脊疼痛、脉浮等表现。

寒主收引,疼痛性质多为头部紧束作痛,治疗时加蔓荆子、羌活以疏风散邪。

阳明头痛:头痛多在额面部,以前额眉棱骨为主,甚者痛连目珠,阳明属里,可兼有里证如有时可伴见高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口鼻干燥,心烦少寐,腹胀便结,甚则谵语等表现,治疗时加白芷、葛根、知母以清热泄邪。

少阳头痛:少阳头痛,多为侧头部的疼痛,少阳属半表半里,可兼有寒热错杂之证如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干呕,胸胁苦满等症。

治疗时加柴胡、黄芩以和解少阳。

太阴头痛:头痛多为头身重着,如有物裹,因湿邪弥漫,头痛部位广泛,太阴属里证寒证可兼有腹满而吐、痰多身困、时腹自痛、舌苔28第12卷第12期·总第188期2014年6月·下半月刊白腻、脉沉等表现。

治疗时半夏、白术以温中健脾,散寒通络。

少阴头痛:头痛多兼见无热恶寒、四肢厥冷、胸腹满闷、下利清谷而呕不能食、脉微细等症。

治疗时加附子、细辛以温经散寒,回复阳气。

厥阴头痛:头痛多为巅顶疼痛,因肝经循行至巅顶,并兼见干呕、口吐涎沫、四肢发冷、下利等症,是邪从寒化,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治疗时加吴茱萸、藁本以温肝暖胃、降逆止痛[2]。

3 重视虫类药物的应用李老认为虫类药止痛力佳,其性窜,其力猛,擅于搜剔顽痰浊邪,化瘀血,祛风通络,临床上常用僵蚕、蜈蚣、地龙、全蝎等随证加减。

僵蚕祛风止痉,活血通络,化痰散结,蜈蚣、地龙、全蝎入络搜风,解痉止痛效果佳;现代医学研究认为蜈蚣、地龙、全蝎能改善脑部微循环[3]。

李老擅用蝎麻散疗头痛,其方:全蝎20g,天麻、紫河车各15g。

共研细末,分为20包,每服一包,一日两次,一般服一到两次后,即可奏效,痛定后,每日或间日服一包,以巩固疗效。

有时单用全虫末少许,敷痛侧太阳穴,以胶布贴之,亦可止痛,此法对肿瘤脑转移者之头痛,用之亦能缓痛。

若患者气血虚弱,当作用补气养血之品,以缓虫类峻猛之性,顾正。

本方取全虫长于熄风平肝、解痉定痛之力,借天麻定风补虚之功,又伍以补气血益肝肾之紫河车,标本兼顾,相得益彰,其效著也。

临床上使用时应注意,对虫类药过敏者慎用。

4 擅用土茯苓治疗头痛李老说头痛病因繁杂,土茯苓所主之头痛,乃湿热蕴结,浊邪害清,清窍不利而作痛。

若迁延日久,湿邪粘滞易闭阻经脉,则痛势甚烈,这时祛风通络之剂难缓其苦,惟有利湿泄热,祛其主因,配合祛风通络之品。

用量上每日用至60~120g,随证配伍,参用虫蚁搜剔之品,多可获良效。

病案 时某,男,39岁。

因左侧头部跳痛﹑刺痛6年余就诊。

患者6年前不明原因引发左侧头部跳痛﹑刺痛,纳差,记忆力下降,3~4年前曾多次出现晕厥,饮酒后手足关节疼痛,曾与他人发生争执后左耳内有疼痛,入睡难,梦多,眠浅易醒,大便正常,小便可。

初诊(2013年4月12日):症见:左侧头部跳痛﹑刺痛,纳差,记忆力下降,3~4年前曾多次出现晕厥,饮酒后手足关节疼痛,曾与他人发生争执后左耳内有疼痛,入睡难,梦多,眠浅易醒,精神状态欠佳,反应稍迟钝,记忆力减退,面部发黄,大便正常,小便可。

诊其舌质暗红、边有齿痕、少苔,脉沉弦滑。

BP:120/85mmHg。

中医诊断:头痛。

证属痰浊阻滞,气郁血瘀。

治宜和中化痰,行气活血为主。

方拟保和汤合川芎茶调散、桃红四物汤加减。

加川芎茶调散以疏风止痛,并引药上行。

加桃红四物汤以养血活血。

处方:陈皮10g,半夏10g,茯苓20g,炒莱菔子10g,焦山楂15g,焦建曲12g,连翘10g,川芎12g,荆芥10g,防风10g,细辛3g,薄荷10g(后下),当归15g,赤芍15g,桃仁10g,红花10g,甘草10g,生姜3片,大枣5枚(切)。

7剂,日1剂,水煎服。

二诊(2013年5月8日):服上药后左侧头部跳痛﹑刺痛已明显缓解,现偶有下眼睑跳动,自觉左侧头部发空,偶有失眠,大便日行1次,小便正常,精神状态欠佳,反应稍迟钝,记忆力减退,面部发黄,纳食欠佳,舌质暗红,舌苔白,脉沉弦。

守上方加熟地黄10g,蜈蚣3条,全蝎10g,僵蚕15g。

14剂,日1剂,水煎服,分3次服。

三诊(2013年6月3日):服上药后左侧头部未再出现跳痛﹑刺痛,右下眼睑已不跳动,左侧头部已不发空,失眠已痊愈,反应灵敏,记忆力改善,但情绪易急躁,面部光泽,纳呆,二便调,求巩固,舌暗红,中后部苔黄厚腻,脉沉弦。

守上方加丹参20g。

15剂,日1剂,水煎服。

随诊三月,头痛未再出现,病人一切尚好。

按:本案所患系痰浊阻滞,气郁血瘀之头痛。

患者左侧头部跳痛﹑刺痛说明有气机郁滞和脑脉瘀阻。

患者纳差﹑面部发黄﹑舌质暗红﹑边有齿痕﹑少苔﹑脉沉弦滑是脾胃素虚,痰浊内盛之征,痰浊上蒙清窍,脑脉瘀阻,清阳之气被遏,脑脉失养,而致入睡难,梦多,眠浅易醒,精神状态欠佳,反应稍迟钝,记忆力减退。

中焦为生化之源,亦为生痰之源,痰浊阻滞脉道,使血流受阻,清阳不升,则脑窍失养。

故治疗当先健脾运胃,和中化痰,以绝生痰之源。

痰可使血行粘滞,脉道变细,血脉不畅,由痰阻而渐致血瘀,痰瘀互结,血行不利,清气不上荣清窍,则头痛由生。

若痰浊祛,脉络通,则头痛可除。

治宜和中化痰,行气活血,疏风止痛。

方用保和汤合川芎茶调散、桃红四物汤加减。

方用保和汤健脾化湿,消食助纳,以绝痰源。

川芎茶调散用治头痛日久不愈,风邪入络,其痛或偏或正,时发时止,休作无时之证。

方中川芎辛温香窜,为血中气药,上行头目,为治诸经头痛之要药,善于祛风活血而止头痛,长于治少阳、厥阴经头痛。

薄荷、荆芥辛散上行,以助君药疏风止痛之功,并能清利头目。

其中薄荷以其之凉,可制诸风药之温燥。

羌活长于治太阳经头痛,白芷长于治阳明经头痛,按循经取药,患者左侧头痛故去羌活、白芷。

细辛祛风止痛,善治少阴经头痛,并能宣通鼻窍;防风辛散上部风邪。

方用桃红四物汤以养血活血。

二诊方中,全虫具有熄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之效;僵蚕咸、辛、性平,功擅熄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蜈蚣功擅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

三药合用以增强止痛、通络、散结的力量。

虫类药物具有很强的搜风剔络之效,往往能起沉疴痼疾。

参考文献[1]曾伟刚.郭志远论药邪[J].江西中医药,2003,34(245):7-8.[2]欧阳八四.论六经头痛及其针灸辨治[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6(5):8-63.[3]兰跃强.偏头痛治验[J].中医研究,2010,23(7):66-67.(感谢李鲤、何华二位老师对本文的指导)(本文编辑:苏 玲 本文校对:苏 玲 收稿日期:2014-02-10)李鲤教授治疗头痛经验初探作者:韩小磊, 李鲤作者单位:河南中医学院医学,郑州,450046刊名: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英文刊名: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istance Education of China 年,卷(期):2014(12)本文链接:/Periodical_zgzyyxdycjy201412016.aspx。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