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学案二
一、明确论点与文意
思考1: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选择文中的句子。
明确:“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思考2:作者在论证这个观点时,是用哪几个方面来论证的?分别在哪些段落?
明确:A 韩魏楚赂秦力亏,破灭之道。
(第二段)
B 齐燕赵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三段)
思考3:第二段怎样论述赂秦的危害?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明确:本节先总述秦国在攻取之外,接受韩、魏、楚献地的情况:“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后用比较的方法,指出秦受赂所得比战胜所得要大百倍,而三国赂秦所失比战败所失也要大百倍,可见赂秦带来的损失之大。
再具体形象地描述赂秦者是怎样陷入“力亏”的境地“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写“奉之弥繁”“得一夕安寝”以后,秦兵又至的逼人情势,这样就自然地引出结论,揭示以地事秦的危害和必然后果。
对比论证的方法。
思考4:第三段最后一句话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用“向使”引起假设,总结六国情况,使论证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论点更加鲜明有力,同时又为下文进一步假设作铺垫,从反面将论证推进一层。
思考5:第四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明确:第四段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段,由评论六国灭亡,总结历史教训,过渡到规劝北宋统治者放弃屈辱求和的方针,把问题的分析由表层过渡到里层。
“呜呼……以趋于亡”是承上,继续证明“弊在赂秦”的论点,并且为六国设图存之道:一是用谋臣,“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二是礼贤下士,“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三是六国联合,“并力西向”。
用的是假设论证。
具体的说,假如六国不赂秦而自强,而对秦齐心协力作战,那么,他们就不至于灭亡。
现在六国害怕秦国而赂秦,因此,他们终于灭亡。
段中连用“悲夫”、“呜呼”两个感叹词,表达惋惜之情,突出表明六国灭亡教训沉重。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表达了这样的意图:“为国者”有两层含义,明指六国的统治者,暗指北宋的统治者,一语双关。
由这句启下引出第六节,就很自然了。
思考6:第六自然段最后一句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明确: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六国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当权者面对北方的威胁,放弃屈辱的妥协政策,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
二、分论点的结构特点
1、总分与并列的结构
思考1:第二段、第三段两个分论点都是在解释对什么问题的看法?
明确:解释了为什么“弊在赂秦”。
分论点①:为什么“弊在赂秦”?
分论点②:为什么不赂者以赂者丧?——为什么弊在赂秦?
思考2:这两个分论点都在解释“为什么”,解决的是同一层面的问题。
从结构上来看,这两个分论点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并列。
思考3:那么,这两个并列的分论点能互换一下位置吗?为什么?
明确:不能。
首先,因为韩魏楚先亡,齐燕赵因韩魏楚亡而亡。
(这有个时间顺序、因果关系)
作者在论证的时候把六国分为两类,它们灭亡的原因不一样,前者是后者的原因,顺
序有先后。
思考4:文中还有没有暗示分论点应这样排序的线索?能否在前文的论证中找到依据?
明确:第一段,亮明观点的时候,作者就先说“弊在赂秦”,再说“不赂者以赂者丧”。
归根结底,也是在讲“弊在赂秦”。
接着,在2、3段落的论证中,也是先讲“赂秦力亏”的韩魏楚,再论“不能独完”的“不赂者”齐燕赵。
2、3段的顺序正是呼应了第一段的论证。
总结:因此,两个分论点虽然同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但他们之间还是有着特定的逻辑顺序的,不能颠倒。
提纲的分论点设置,是有依据的。
通常中心论点中的关键词可以成为设置分论点的线索。
设计分论点时,要紧扣关键词,并且准确鲜明地表述观点。
在《六国论》中,作者的论述都是紧扣“弊在赂秦”四字。
此外,即使是构思并列式的提纲,也不能信马由缰,想到什么写什么,要精心排布分论点的顺序。
这样能使说理的思路更清晰,逻辑更严密,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2、递进的结构
思考1:我们整理一下《六国论》的提纲,苏洵在2、3段提出两个分论点,论证了“弊在赂秦”后,他在第四段论证的内容是什么?解决的是哪一类问题?
明确:六国应该怎么做?
分论点③:六国礼贤下士,合力抗秦,足以与秦抗衡。
思考2:分论点的角度从“为什么”变成了“怎么做”。
这样的分论点设置,与前两段的分论点形成怎样的结构?
明确:层进式。
思考3:然后我们再看,第五段又讲了什么内容?对议论起到什么作用呢?
明确:第五段把议论引申到了当下,借对六国兴亡的议论,针砭现实。
讽谏当朝统治者不要外交软弱,消耗国力。
第五段的作用是——结合当下、联系现实
任务:请列出每段的分论点,标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说明:现在完整地来看,《六国论》的结构既采用了层进式又采用了并列式。
第一段提出观点:六国覆灭的原因是什么?——“弊在赂秦”;接着,先具体分析了为什么“弊在赂秦”,再提出可行的方法。
把“六国覆灭”的前因后果全面深入地论证完后,作者还联系实际,以六国之论引申到当下的治国、外交之方。
这个写作思路,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联系现实”四个步骤来构思的。
这样环环相扣,逐步深入地解决问题。
段与段之间形成递进。
思考4:这种思路值得我们借鉴。
但是,在你写作的时候,如果三个问题都想涉及的话,你觉得通常应该侧重于解决哪个问题?
明确:“为什么”。
说明:我们看到,《六国论》第二段和第三段的分论点是相对并列的,分类讨论了六国破灭的原因。
使论证更全面、更严谨。
更体现出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深刻反思。
由此,我们能看到,在一篇议论文中,也可以是多种结构灵活组合的。
这样的结构,能将问题分析的更透彻,论证更严密完整。
而我们在构思议论文的提纲时,也可以从多个角度来思考,每个角度都构思一到两个分论点,然后根据自己对问题的了解和看法,有侧重地做一些取舍。
这样可以是文章的内容更丰富。
课后练习:
一、请翻译以下句子。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六国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贿赂秦国。
(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贪心永远没有满足。
(诸侯)送给秦国的土地越多,秦国对诸侯的侵略也越急。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有这样的有利势力,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
灭亡。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被积威胁迫啊!
(5)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假如凭借这么大的天下,跟在六国后面并跟从六国灭亡的旧例,这样又处在六国下面了!
三、整体把握
整体感知文章,筛选关键语句,填补以下结构提纲:
第①段提出中心论点: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分论点1: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
分论点2: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第②段承接第1分论点,论述韩、魏、楚三国破灭的原因
第③段承接第2分论点,论述齐、燕、赵三国灭亡的缘由
第④段提出办法:以赂秦之地,封臣礼才,并力西向,抗秦有望
总结教训: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第⑤段得出结论: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