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散文两篇

散文两篇

《散文两篇》教学设计霞一、教学目标1.理清文本思路,学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2.品味重点语句,培养鉴赏散文的习惯和能力。

3.体会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深化对自我人生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对重点句子进行讨论分析,细品其蕴含的深邃哲思与人生况味。

三、教学课时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是王勃的名篇《腾王阁序》里面的诗句,在诗人眼里,落霞是灵动而缥缈的;李商隐在《乐游原》中吟叹道:“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黄昏给人以朦胧的感伤,触动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依恋。

朝霞,年轻、热烈、生机勃勃;晚霞,深沉、凝重,像一个睿智的老人。

今天我们一起来看看冰心老人从霞中又感受到怎样的人生哲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读课文,将自己感受很深或者似懂非懂的句子标注出来。

2. 文章以《霞》为题,全文都是描写自然界的霞吗?如果不是的话,那文章究竟写了那些内容呢?明确:全文主要写了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写自然界的霞,二是写作者的人生感悟。

(三)细读课文,咀嚼品味(首先同学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其他同学也谈谈他们的看法,最后老师总结、引导)①“但我直到几十年后,才体会到云彩更多,霞光越美丽。

”“云彩更多,霞光越美丽”这样一种自然美,作者为什么要“直到几十年后,才体会到”呢?明确:这是作家数十年风雨人生的感悟与智慧的凝结。

没有丰富经历的人,是无法有如此深沉、如此凝练的人生体验的。

作家不仅要写一种自然现象、自然之美,更要借此表达她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悟。

“云彩”是生命中的各种经历,唯有丰富的生命过程,生命的霞光才会更璀璨;“云翳”则是人生的挫折、困难与艰辛,这更能让生命因其厚重而绽放绚丽的光彩。

②、“生命不是只要快乐,也不是只有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互相衬托的。

”明确;这是作者对人生的感悟,直白而富有哲理韵味。

对于这句话,同学们有什么体会吗?你有过这样的经历、感悟吗?现在,请同学们同桌之间,四人小组间互相的述说、讨论自己的经历或感悟。

(学生自由讨论)③、“快乐是一抹微云,痛苦是压城的乌云,这不同的云彩,在你生命的天边重叠着,在‘夕阳无限好’的时候,就给你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明确:经历过痛苦磨难的生命才更有价值。

用文中的话说,就是“云彩更多,霞光才愈美丽。

从云翳中外露的霞光,才是璀璨多彩的。

”用我们日常的话说,就是“不见风雨,怎么见彩虹”。

唯有经历过苦难、挫折的人生,才是最完美、精彩的。

④“一个生命到‘只是近黄昏’的时节,落霞也许会使人留恋、惆怅。

但人类的生命是永不止息的。

”历经风霜的冰心在晚年的时候,面对日常见惯的云霞,冷静睿智地对自己80多年来的人生进行了思索。

天边的落霞会使人留恋,会使人惆怅。

映射到人生之中,几十年的岁月看似漫长,实际上却是弹指一挥间。

尽管黄昏日暮,人如残灯,但人类依然一代接一代永不止息地传承,历史的车轮继续前进,太阳亘古不变地东升西落,生命生生不息。

从狭隘的个体生命的生死循环走出来,认识到人类、自然的生生不息,这是冰心对生命的一种透彻的认识。

她通达地面对生命的黄昏、人生的暮年,表现出一种豁达大度、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四)合作探究1.如果说上一课《荷塘月色》是一篇非常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写景抒情散文。

那么,今天我们学习的《霞》则是一篇满载人生智慧的哲理散文。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或者称为“形散神聚”:1)在文中,作者是如何表现散文这种“形散”的特点的?——本文的形散体现在描写内容的时空跨越大。

时间:从中年到童年,从晚年到青年空间:从重庆乐山到故乡福建,又写到美国东岸慰冰湖。

(超越时空的记叙)2)它的神聚,具体体现在哪里?——其“神聚”集中在“对人生的感悟”上,文中诸多材料无不受这一“感悟”或隐或现的统制。

全部材料皆围绕此中心而展开。

2.作者感悟到什么,我们先不急着说,先来看看作者是通过写什么来表达自己的感悟的?这是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创作手法?——通过写霞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创作手法。

这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那作者托何物又言何志?让我们回到课本中来寻找答案。

——(引导:作者的所见是什么,所感是什么)云彩:生命中的各种经历托物云翳:生命中的痛苦和磨难霞光:丰富多彩的人生和具有价值的生命言志:经历过苦难、挫折磨砺的人生才更有价值,人生也更为精彩与幸福* 拓展引申:学习这种平实的叙事中蕴涵着丰富哲理的写作手法其实,除了《霞》这篇课文,我们学过的将托物言志手法运用得极为成功的课文还有矛盾先生的《白杨礼赞》。

它用西北极普通的一种白杨树来象征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坚强不屈、奋发向上的高贵精神品质。

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同学们也可以尝试运用这种在平实的叙事中蕴涵丰富哲理的写作手法,将我们心中的情感,我们的思想托某物而言出来,这会使我们的文章更加含蓄和别有深意。

本文是作家经历了人生沧桑和风风雨雨后对人生的感悟,这让我想起“浮生若茶”这个词,沏茶的时候,用的水不同则茶叶的浮沉不同。

用温水沏茶,茶叶轻轻浮再水面,没有沉浮,也就没有茶香。

而用开水沏茶,茶叶就会在水中沉沉浮浮,飘出茶香。

浮生若茶,就是说我们的生命也是一杯清茶,茶叶因为有了开水才释放了深蕴的清香,而生命也因为有了一次次地挫折和坎坷之后,留下了一阵阵的幽香。

所以,在我们经历挫折的时候,不要灰心丧气,要正确地对待人生中所遇到的各种遭遇。

宇宙是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

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叶,大生命中之一滴。

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

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

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冰心《谈生命》我的家在哪里一、教学目标1.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提高散文鉴赏水平。

2.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对生命的认识及对家乡的眷恋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深入理解文章中的人性美三、教学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歌曲《我想有个家》,播放完毕后让学生讲一下自己的感受,从而带出这节课的学习内容《我的家在哪里》想家、恋家师人世间永恒的话题。

大家都知道,每到佳节师,外出的人们,无论离家多远,总是想尽办法回家过年,与家人团聚,因为家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

今天,我们就学习冰心的《我的家在哪里》,看看在冰心心中,家又是怎样的。

(二)全文诵读,整体感知1.学生个人或分组接力读,最后一段齐读,边读边思考的问题:(1)冰心老人的家在哪里?这个“家”是怎么样的?划出文章中有“家”的句子?第一次:“我要回家,回中剪子巷。

”第二次: “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第三次:“ ------但都不是我的“家”!”第四次: “万万没想到我还有一个我自己不知道的,牵不断,割不断的朝思暮想的“家”!”第一道题,我们一起来说,冰心老人有没有告诉我们她的家在哪里呢?中剪子巷。

是哪一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

好,是灵魂深处的,说明这个家对于作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那这个家是怎样的呢?明确:男女老幼,都是“慢条斯理”地互相作揖、请安、问好,一站就站老半天。

那是谁带她去的?车夫车夫是怎么做的?没有问有没有带钱——互相信任;举上车去——亲切虽然作者没有直接讲到中剪子巷的环境,但是从旧北平的这些大街小巷的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我们也可以得知中剪子巷的人们的生活是怎样的。

这是一个没有争斗的美好的世界。

那里的男女老幼亲如一家,它平淡,祥和,温馨。

(三)合作探究(1)为什么现实中的家,曾居住过的那些家,都不是我的“家”,而“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好,听完录音,大家前后四人为一组,讨论一下这几个问题)作者的童年是在这个地方度过的。

但是长大后,她也拥有了另一个家,就是她和丈夫文藻还有孩子们一起组成的家。

相对于梦中出现的那个家,这个就是现实中的家了,为什么现实中的家,曾居住过的那些家,均不是我的“家”,而“只有住着我的父母和弟弟们的中剪子巷才是我灵魂深处永久的家”?明确:首先,我们刚才讲到这是一个非常平和的世界,没有争斗。

而且,梦中的家——中剪子巷,作者曾经在人生的哪个阶段在此居住过?童年时期和少年时期。

这两个时期对于一个人来说,是非常珍贵的。

她有一个幸福的童年,有父母的厚爱,有优越的生活条件……正如她自己所说的:“我觉得我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开朗的,首先是健康的。

该得的爱,我都得到了,该爱的人,我也都爱了。

”一个人处于童年少年的阶段,她的思想是怎样的呢?非常单纯美好。

对居住在中剪子巷的童年生活眷恋,其实就是对于一种单纯宁静的生活的眷恋。

世界各地我住过的地方只是一所所房子。

它安放的只是作者的身体,而中剪子巷有父母、弟弟们的亲情,有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是对人生的真善美的向往和眷恋。

眷恋儿时的纯真、快乐;眷恋人情的温暖、亲密;眷恋无世俗烦扰、玷污的生存环境。

它已上升为作者的精神家园。

(2)但是难道作者现实中与丈夫的那个家就真的很不好,为什么只有童年那个家是她的家,而跟丈夫的那个家不是呢?是不是现实中她和丈夫感情不好,家庭生活不愉快呢?明确:这个问题,我们来欣赏一段文字再下结论。

这对学者爱侣,在近一个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他们携手扶掖,互慰互勉,相濡以沫,无论是花好月圆,抑或是荆棘遍地,他们生死相依,两颗心充分地享受着琴瑟和鸣之音,共同守望着忠贞而精诚的爱情。

从初识于茫茫大海,到相知于求学之旅:从未名湖畔的波光塔影,到默庐的丽水蓝天;从国破山河碎的心疮,到风雨如磐的黯然,他始终默默地陪伴着她,而她也用她的爱温暖着他,抚慰着他。

(多媒体展示)在相处的五十六年里,他们一直是不离不弃的。

冰心说:“我百年之后,要与吴文藻合葬在一起,文藻的骨灰盒上写有‘江苏江阴吴文藻灵骨’,我的骨灰盒上要写‘福建长乐谢婉莹’,墓碑上要刻‘吴文藻谢冰心墓’。

”明确:所以,并不是现实中的家庭生活不愉快。

那又是为什么呢?我们再来看另一段资料。

20世纪,中国风雨飘摇、动荡不安。

中国的沧桑、苦难她都经历过。

“五四”运动时,她与其他学生冒着镇压的危险参加游行、示威及其他反抗活动;抗日战争时,她流离西南与人民同甘苦;文革时,丈夫被划为右派,她和丈夫不但要遭受抄家之难,还要罚跪家门三四小时。

60多岁的她,每天6点多就得赶车上班去中国作协扫厕所。

尽管冰心一直抱着乐观、积极、博爱的态度生活,但她所经历的痛苦不可能对她没有任何的影响。

(多媒体展示)所以,不是她与丈夫的这个家不温暖,而是现实的生活太残酷了,自己的生活时刻受到外界的干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