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泥鳅网箱养殖技术》(最新)

《泥鳅网箱养殖技术》(最新)

泥鳅网箱养殖技术资料网箱养殖泥鳅具有设备简单,单产高,管理方便,易捕捞,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实用养殖技术。

现将网箱养殖泥鳅的技术介绍如下:一、场地选择养殖地点应选择避风向阳的湖泊、水库边浅水处或活水池塘内,水质良好,且无工业污染。

二、网箱设置网箱的规格可大可小,小的面积为1—2m2,大的为20---40m2,一般以10--20m2为宜。

箱体由聚乙烯机织网片做成,网目0.5—1.ocm,网高视养殖水体而定,但网箱上半部须高出水面40cm以上,防止泥鳅逃逸,箱底要着泥,底层铺上20cm厚的粪肥、泥土,最上层为泥土。

三、鳅种放养网箱鳅种放养量应依水体条件而定,水肥、水活可多放,否则少放,一般每m2放养5一6cm的鳅种900--1200尾。

四、饲养管理网箱养殖泥鳅以人工投饵为主,应在网箱内设置一个2m2的食台,食台距池底20—25cm,投喂时将饵料投在食台上。

人工投饵可投喂糠麸、蚕蛹、蚯蚓做成的团状饲料或人工配合硬颗粒饲料。

人工配合饲料中动物蛋白应占50%以上。

日投饲量为泥鳅体重的3%--5%,分早、中、晚三次投喂。

五、日常管理平时要勤刷洗网衣,保持网箱内外水体的通透性,并能使足够的饵料生物进入箱内,同时要经常检查网衣,如有漏洞立即补好。

此外还要防止农药、化肥等污染和敌害生物侵袭。

六、病害防治平时要做好鱼病的防治工作,投饵时要坚持“四定”原则,及时清除食台上残饵,定期用生石灰泼洒或用漂白粉挂袋。

漂白粉挂袋方法:用二层纱布包裹modi白粉于食台周围,一次挂袋2--3只,能有效预防病害发生。

泥鳅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鱼类,深受人们的青睐,市场前景看好。

泥鳅对水质的要求不太严格,池塘、稻田、水沟和田头坑塘都能养殖,在农村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

一、池塘条件:池塘要靠近水源,以便定期加水,面积一般以200~400平方米为宜,不要过大,最大面积不得超过1亩。

水深在40~50厘米即可,水质要求中性略偏酸。

池底要平坦淤泥少,池埂要夯实坚硬,以防泥鳅钻洞外逃。

为方便捕捉,可在排水口附近挖一个6~8平方米的集鱼坑。

池塘最好用生石灰和漂白粉混合清塘消毒,一般水深在10厘米左右,每亩用生石灰50公斤加漂白粉15公斤溶水全池泼洒。

二、苗种放养:池塘养殖成鳅,一般每平方米水面投放鳅种40~50尾,鳅种要求规格整齐,大小差距不能太大,以免大鳅吃小鳅。

苗种规格以3~4厘米为宜。

鳅种下塘时用孔雀石绿8毫克/公斤浸洗5分钟,以防水霉病发生。

三、饲养管理:1、施足基肥:泥鳅的食性较杂,水体中的小动物、植物、微生物及有机碎屑都是它的食物。

苗种下塘前要施足基肥(畜、禽粪均可),以繁殖饵料生物。

一般每平方米施有机肥10~15公斤。

2、饲养方法:人工养殖泥鳅,也要投喂一定的商品饲料,如米糠、豆饼、豆渣、麦麸、酒槽等。

投饵量一般为鳅体重的4%~5%,当气温在25~28℃时,泥鳅摄食最旺,可适当加大投饵量,促进其生长。

投喂方法应定点设置食台投喂,投喂时间以傍晚投饵为宜。

3、日常管理:当水温超过30℃时,泥鳅大部分钻入泥中避暑,易造成缺氧窒息死亡,此时要经常加注新水,以调节水温和增加水体溶解氧,同时还要采取遮阳措施,可用水葫芦和浮萍等水生植物遮阳。

此外,要经常巡塘,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庭院泥鳅养殖技术利用农家庭院养殖泥鳅,具有占地少、易养殖、收益高等优点,是农民朋友发家致富的新门路。

一般利用水面100平方米—200平方米,可年产泥鳅200公斤—400公斤,收入可达800元—2000元,效益令人乐观。

选址建池选择背风向阳、水源可靠、环境清洁、管理方便的地方建池。

池的大小可因地制宜,池深一米左右,池内水深约0.5米。

池底应铺肥泥0.2米—0.3米,以供泥鳅钻潜休息,池壁用石块或砖砌成,并用水泥抹面。

泥鳅池还应建专门的进水口,在进出水处要设置铁丝网防其逃跑,同时也起到了防止野杂鱼进入的作用。

清池消毒一是干池法。

放干或抽干池水,每平方米池底用生石灰0.11公斤消毒,待消毒后一天灌水;二是带水法,每立方米池水用0.22公斤生石灰。

施用生石灰的方法是:将生石灰化浆趁热全池均匀泼洒,待生石灰毒性消失后再放入泥鳅。

放养鳅种人工繁殖或野生的鳅种均可饲养,鳅种应无伤、无病、体健活泼。

放养前把其放入3%—4%的食盐溶液中浸泡约8分种,放养时间以春季晴天为宜,每平方米放养3厘米—4厘米的鳅种40尾—50尾,经过140天—150天饲养,待泥鳅长到10厘米—15厘米长时即可作为商品鳅出售。

合理投饵泥鳅是杂食性鱼类,在饲养过程中,可适量投喂适口的螺蛳、蚯蚓、蚕蛹粉、动物内脏等动物性饲料,也可投喂适量的豆饼、酒糟和幼嫩植物的茎叶、种子等植物性饵料。

日投饵量占泥鳅总体量的比例分别是:3月为1%,4月—6月为4%,7月—8月为10%,9月—10月为4%。

投饵要坚持四定:定位,池内搭饵台,把饵料投放在饵台上;定时,每天上午9时左右投饵;定质,饵料应新鲜、卫生、适口,无腐烂发霉;定量,以投饵后2小时—3小时吃完为宜,若3个小时后还有剩饵,泥鳅就有可能被胀死。

每年的秋冬时节,水温降至8℃时,泥鳅即进入冬眠期,此间应保持池水深80厘米—90厘米,池四周投放适量的猪、牛粪等有机肥,这样既可肥水又可发酵增温,有利于泥鳅安全越冬。

适时换水在饲养过程中要经常观察池水水质的变化,一般水质以黄色或茶褐色为宜。

若发现泥鳅窜出水面,说明池水过肥,水中缺氧,应及时放掉老水,注入新水。

特别是在闷热或雷雨天气,更要注意勤注新水及时增氧。

有条件的还可安装增氧机增氧,以防死鳅。

防治病害常见的病害有水霉病和腐鳍病。

可用10微克—15微克/毫升抗菌素溶液浸浴病鳅10分种,或用1毫克/升漂白粉(含有效氯25%—30%)全池泼洒。

泥鳅常见的寄生虫有车轮虫、杯体虫、三代虫等。

这些寄生虫寄生在鳅苗身上会引起泥鳅死亡,病鱼体会出现体表粘液增多、离群独游、漂浮水面、食欲减退等症状。

此时对病鱼应及时镜检体表粘液,在低倍镜视野下观察约有50个车轮虫或杯体虫,可用0.7毫克/升硫酸铜全池泼洒;若仅有3个—5个三代虫则可用0.5毫克/升的晶体敌百虫全池泼洒。

泥鳅养殖技术泥鳅属鲤形目,鲤亚目,鳅科,泥鳅属。

泥鳅为高蛋白、低脂肪的高品位水产营养佳品,其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营养丰富,素有“水中人参”之称。

泥鳅还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性味甘,平,具“补中、止泄”之功能。

因此,泥鳅具有较高的养殖价值,是一种优良的淡水养殖对象。

目前成鳅养殖的形式有池塘专养、网箱养殖、稻田养殖等。

池塘养殖是最普遍的形式。

一、泥鳅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泥鳅为小型经济鱼类,属温水性鱼类,生长水温为15-30℃,最适水温22-28℃,水温高于32℃则钻入淤泥中,水温低于7℃潜入泥中冬眠。

泥鳅不仅能用鳃呼吸,还能利用皮肤和肠进行呼吸,对环境适应能力强,耐缺氧能力较强。

通常生活在水底层,有钻泥的习惯,喜欢中性及微酸性的粘性土壤。

泥鳅为杂食性鱼类。

泥鳅一般2龄性成熟,一年可多次产卵,产卵期4-8月,其中5-6月是产卵高峰期,受精卵具弱粘性。

二、鱼苗培育通过10天左右培育,将5-6毫米鱼苗培育成1厘米左右夏花,供培育鱼种用。

1、池塘条件:以1亩以下,水深50-60厘米池塘为好,进排水口要筑防逃设施。

鳅苗下塘前10-15天每亩用150公斤生石灰清塘消毒,清塘后一周加注新水,并施适量有机肥料培育饵料生物。

2、放养密度:鳅苗施养密度为2500-3000尾/平方米。

3、投饵:除了肥水下塘,每天投喂豆浆,黄豆用量为8克/平方米,分多次投喂。

每隔2-3天泼洒适量发酵有机肥料。

4、管理:定期加注新水,防止缺氧浮头。

三、鳅种培育泥鳅1厘米左右的夏花经一个月左右时间培育,体长达到3厘米左右这一生产阶段为鳅种培育期。

鳅种培育池面积可比鳅苗培育池稍大,培育泥鳅鱼种的有关操作和鱼苗培育阶段基本相同。

1、放养密度为1000尾/平方米,要求规格均匀、大小一致。

2、投喂饵料种类有鱼粉、蚕蛹、动物内脏、各种饼粕和人工配合饲料等,日投饲量占鱼体重的2-5%,分多次投喂,每次投饵以1-2小时内吃光为宜。

四、池塘成鳅养殖1、养殖条件:泥鳅虽然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但在高密度养殖的情况下,对鳅池环境条件的选择仍很重要。

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进排水方便,最好能做到自流自排。

光照充足,土质以中性或微酸性的粘质土壤为佳。

池面积以200-300平方米长方形为好,池深90-110厘米,水深50-60厘米。

淤泥厚度15-20厘米。

2、鳅种选择:泥鳅(又名真泥鳅)、大鳞泥鳅对环境适应能力强,生长快,肉质鲜美,营养价值高,是比较适宜的养殖对象。

因而,养殖户最好选择这两种品种为养殖对象。

3、鳅种放养:每平方米水面一般可放养鳅种40-50尾。

鳅中放养前用8PPM硫酸铜或4-5%食盐水消毒,水温10-15℃时,浸洗20-30分钟。

4、放养前的准备:在鳅种放养前,按常规操作进行鱼池药物清塘消毒,鱼种药物浸洗消毒、注水,施足基肥做到肥水下塘。

5、投饵。

水温在16-20℃时,投喟植物性饲料为主(占60-70%);水温21-23℃时,动植物饲料各占50%;水温24-28℃时宜以动物性饲料为主(占60-70%)。

开始时每天傍晚投喂一次,以后驯化为在白天投饲2次,日投饵量一般为鱼体总重量5%左右,并按照水温高低,天气变化以及天然饲料来源等因素来调整投饵量。

做到定时、定位、定质、定量。

6、施肥:根据水质肥瘦及时追肥,一般每30天追肥一次,看水施肥。

黄绿色水为最佳。

池水透明度控制在15-20厘米。

7、管理:要经常加注新水,防止缺氧浮头,同时要做好防逃、防敌害工作。

8、疾病防治:泥鳅适应能力很强,只要管理得当,避免鳅体的机械损伤,一般很少发病。

平时应注意预防,要经常消毒,抓好“三消”,即鱼体消毒、池塘消毒、饲料台消毒。

若发现病死的泥鳅应及时捞出,防止感染其它泥鳅,并及时治疗。

9、稻田养殖泥鳅选择弱酸性,降雨时不溢水的稻田,田埂高出稻田水面40-50厘米。

田中鱼沟、鱼溜和鱼坑面积占稻田面积约10%。

施足基肥,适当追肥。

放养时间要求“早插秧,早放养”。

规格3厘米夏花每亩放养2-3万尾;6厘米左右鳅种,每亩放养2万尾。

当天然饵料不足时,要投喂鱼粉、动物内脏、鱼类废弃物等动物性饲料及米糠、蔬菜等植物性饵料。

泥鳅养殖技术:《CCTV7农广天地正版光盘——泥鳅养殖技术(新)》泥鳅是一种杂食性小型淡水鱼类,是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水产品之一,具有很好的经济价值.目前野生泥鳅资源已不能满足逐年增加的需求.人工养殖成为市场供应的主渠道.本片向您介绍泥鳅的养殖技术:泥鳅养殖场地的选择。

《CCTV7农业养殖正版光盘——泥鳅养殖技术》本片讲了:1、与泥鳅打交道的人;2、泥鳅买卖有玄机;3、泥鳅带来七年之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