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结构和内部歌剧院、音乐厅、剧场和公共大厅及配套用房组成。
在地面层坐落着三幢建筑:歌剧院、音乐厅和剧场,它们由道路区分开,彼此以悬空走道相连,恍若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筑是一个巨型壳体,覆盖、庇护、包围和照亮着所有的大厅和通道。
建筑物在水面中的倒影构成了大剧院的外部景观。
[2]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外环绕人工湖,人工湖四周为大片绿地组成的文化休闲广场。
人工湖面积达35500平方米,人工湖水深为40厘米,3.5万平方米整个水池分为22格,分格设计既便于检修,又能够节约用水,还有利于安全。
每一格相对独立,但外观上保持了整体一致性。
为了保证水池里的水“冬天不结冰,夏天不长藻”采用了一套称作“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控制”的水循环系统。
国家大剧院结构由三个功能区组成。
北入口、地下车库;功能区包括歌剧院、戏剧院、音乐厅等;南入口、餐厅、机房等服务区。
中国国家大剧院外景大剧院南部入口与北部入口“水下走廊”一起延伸至地下6m之处,观众通过水下长廊进入大剧院。
北侧主入口为80米长的水下长廊。
南侧入口和其它通道也均设在水下。
观众进入大剧院时会发现他们的头顶之上是一片浅浅的水面。
在入口处设有售票厅,水下长廊的两边设有艺术展示、艺术品商店等服务场所。
国家大剧院北入口与北京地铁1号线天安门西站相连,国家大剧院南门比邻地铁二号线和平门站,并有能容纳1000辆机动车和1500辆自行车的地下停车场。
根据安德鲁的设计大剧院从长安街后退了70米,空出70米全部变成绿地。
中国国家大剧院内部国家大剧院内有四个剧场,中间为歌剧院、东侧为音乐厅、西侧为戏剧场,南门西侧是小剧场,四个剧场既完全独立又可通过空中走廊相互连通。
公共大厅的地板铺着20多种颜色不一、花纹各异的名贵石材,公共大厅天花板由名贵木材拼贴成一片片“桅帆”,木质的红色深浅不一,明暗相间。
来自法国的著名画家阿兰·博尼用超过20种不同的红色点染大剧院的各个部分。
整个大剧院的墙面丝绸铺设面积达到4000平方米。
歌剧院主要演出歌剧、芭蕾、舞剧,有观众席2416席;音乐厅主要演出交响乐、民族乐、演唱会,有观众席2017席;戏剧场主要演出话剧、京剧、地方戏曲、民族歌舞,有观众席1040席;小剧场观众座位556席,上演室内乐、小型独奏独唱、小剧场话剧、现代舞等。
各剧院都设有化妆间、指挥休息间、练琴房、演员候场区、换装间、服装整烫间、道具间、演员休息厅。
舞台技术用房设有音响控制室、灯光控制室、调光器设备间、音响设备室、摄像机房等。
在歌剧院的屋顶平台设有大休息厅,在音乐厅的屋顶平台设有图书和音像资料厅,在戏剧场屋顶平台设有新闻发布厅。
大剧院共有五个排练厅,位于四个剧场之间,可以共用也可以分别使用。
一个大排练厅主要用于合成排练;两个中排练厅一个主要用于舞蹈排练,一个用于乐队排练;两个小排练厅主要用于分部排练。
大剧院设有集中音像制作中心,有大录音棚一间、同期录音演播室一间,以及电视转播机房和音像后期制作室。
大剧院设有一间大绘景间,设置布景吊挂和绘景设备,还设有布景、道具整修间和布景仓库,以及为集装箱运输用的升降平台2台。
灯光设计在国家大剧院壳体结构上,安装有506盏“蘑菇灯”。
与长安街上其他建筑物在夜晚灯火通明的景象不同,国家大剧院壳体上面的“蘑菇灯”散发的是点点光芒,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
剧院概况剧院简介中国国家大剧院歌剧院是国家大剧院内最宏伟的建筑,以华丽辉煌的金色为主色调。
歌剧院主要上演歌剧、舞剧等、芭蕾舞及大型文艺演出,歌剧院的观众厅观众厅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三层,有观众席2091席(不包括乐池)。
歌剧院有具备推、拉、升、降、转功能的先进舞台、可倾斜的芭蕾舞台板、可容纳三管乐队的升降乐池。
歌剧院舞台采用“品”字形舞台形式,由一个主台、两个侧台和一个后台构成,舞台具备推、拉、升、降、转五大功能,可迅速地切换布景。
其中,主舞台有6 个升降台,既可整体升降又可分别单独升降。
舞台的左、右侧台各有6台可以横向移动的车台,通过主舞台升降台互换位置,可以迁换场景。
后舞台下方距地面15米处,储存有一个芭蕾舞台台板,主舞台升降台下降后,芭蕾舞台可移动到主舞台台面上,用于芭蕾舞演出。
台面用的是俄勒冈木,并用三层结构来增加弹性,保护了芭蕾舞演员的足尖。
这也是国内面积最大的无缝隙专用芭蕾舞台板,台面可倾斜至5.7度。
由于穹顶高度的限制舞台和部分观众席位于地下。
舞台上方栅顶高度为32米。
吊杆、灯光桥、灯光渡桥通过钢丝绳悬挂在空中。
61道电动吊杆,78台轨道单点吊机,24台自由单点吊机,灯光桥、灯光渡桥、灯光吊架将1588盏用于演出的灯具点缀在歌剧院舞台的上方,灯光反应快,可以在几秒钟内变换造型。
舞台顶部还设置了60多道吊杆和幕布,可以制造不同的演出场景。
乐池面积为120平方米,可容纳90人的三管编制乐队,也可升至观众席水平位置变成观众席。
在乐池中,还特别为指挥设计了专用升降台,指挥可以以这种特别的方式出场、谢幕。
歌剧院在墙面上安装了弧形的金属网,声音可以透过去,而金属网后面的墙是多边形,这样就形成了视觉的弧形和听觉空间的多边形,做到了建筑声学和剧场美学的完美结合,其混响时间为1.6秒,符合歌剧及舞剧等的演出要求。
歌剧院设有6个单人化妆套间,6个单、双人化妆间,18个中化妆间,2个乐队指挥休息套间,6个乐队用大化妆间,8间练习琴房。
舞台尺寸台口宽度:18.6M;台口高度:14M主舞台台宽:32.6M;主舞台台深:32.6M台上净高:32M;左右侧台宽:21.6M;左右侧台深:25.8M后舞台台宽:24.6M;后舞台台宽:23.6M音乐大厅中国国家大剧院剧场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位于歌剧院东侧,以演出大型交响乐、民族乐为主,兼顾其它形式的音乐演出。
音乐厅的观众席围绕在舞台四周,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二层,共有观众席1859个(包括合唱区)。
演奏台设在观众厅一侧,演奏台宽24米、深15米、能容120人的乐队演奏。
演奏台设有3个升降台,在演奏台前部设有钢琴升降台。
四周围的数码墙有如站立起来的钢琴琴键,其凹凸的尺寸和形状是由数论精确计算得出,使声音均匀、柔和地扩散反射。
在演奏台后设有可供 180人合唱队使用的观众席合唱区。
安放于音乐厅的管风琴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管风琴,有94音栓,发声管达6500根之多。
出自德国管风琴制造世家——约翰尼斯-克莱斯,与著名的德国科隆大教堂管风琴系出同门,能满足各种不同流派作品演出的需要。
音乐厅的天花板,形状不规则的白色浮雕像一片起伏的沙丘,又似海浪冲刷的海滩,有利于声音的扩散。
为了达到声效的完美,在顶棚的下面还悬挂了一面龟背形状的集中式反声板,它的作用是将声音向四面八方散射。
音乐厅的顶部、墙壁、地面、舞台、坐席与管风琴的色调搭配和谐优美,处处传递着音乐殿堂的非凡气质,其混响时间为2.2秒,实现了建筑美学和声学美学的完美结合。
音乐厅设有 2 个乐队指挥休息套间,2个单人化妆套间,4 单人化妆间,6个中化妆间,7个乐队、合唱队用大化妆间,10间练习琴房和1间管风琴练习琴房。
戏剧场戏剧场是中国国家大剧院剧场国家大剧院最具民族特色的剧场,营造出颇具中国特色的剧场氛围。
戏剧场主要供戏曲(包括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曲)、话剧及民族歌舞使用。
观众厅设有池座一层和楼座三层,共有观众席957个(不包括乐池)。
戏剧场拥有世界上最为先进的戏剧舞台,舞台采用由镜框式舞台到伸缩式舞台的可变化形式,设有主舞台、左、右辅台和后舞台。
主舞台设置的“鼓筒式”转台,由13个升降块、2个升降台组成,既可整体升降又可分别单独升降,这种形式的鼓筒式转台在世界上是唯一的,可以达到边升降边旋转的舞台效果。
独特的伸出式台唇设计非常符合中国传统戏剧表演的特点。
戏剧场设有5个单人化妆套间,8个中化妆间和3个大化妆间,一个乐队指挥休息套间,3个乐队用大化妆间,还设有4间练习琴房。
小剧场小剧场位于国家大剧院南门西侧,共有观众座位556席,提供室内乐、小型独奏独唱、小剧场话剧、现代舞等表演。
小剧场整体色调风格清新典雅。
白色浮雕的天花板、MLS声扩散墙、有保温及隔音效果的隔断墙,种种量身设计可使声音均匀、柔和地扩散反射,更加突出自然人声效果。
小剧场采用尽端式舞台,舞台由两块升降平台组成,可根据需要整体升降或分别单独升降。
舞台背后的两面墙——隔音墙及落地钢化玻璃墙虽看起来虽然普通,却是“机关巧妙”,这两面墙都可以向左右两端折叠收缩,待完全打开后面积超过500平方米室外下沉广场犹如后花园呈现眼前,别有洞天。
国家大剧院舞台室外广场既可以作为演出的背景,也可直接作为舞台纳入演出中,室内室外相结合不仅大大拓宽了舞台,使演出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也给艺术创作者提供了更大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小剧场共有观众座位556席,其中电动伸缩看台14排计411席,活动座椅5排计145席,可根据剧目进行灵活调整。
小剧场灯光、音响设备先进,可完全满足目前演出定位的需求。
并配备化妆间6间、琴房一间。
观众席观众席的每个座椅下都会有空调送气孔。
观众在观看演出时,感受不到气流的存在,却能享受到空调带来的舒适。
而且下送风设计调节的是地面以上两米高度内的空气温度,与传统中央空调调节整个剧场温度相比,不仅大大节约了能源,还不会产生中央空调的那种噪音。
此外,座椅安有消声装置,即使观众中途离席折叠收椅,也不会发出声音。
配套设施大剧院内设有齐全的剧院配套设施,共有5个排练厅,位于三个剧场之间,可以共用也可以分别使用。
综合排练厅可供剧目进行综合排练和观摩排练;两个中排练厅一个专供舞蹈和戏曲武生使用,地板有较好的弹性;一个专供乐队排练用,厅内混响时间可以调节;两个小排练厅主要用于分部排练。
各剧院还都设有化妆间、指挥休息间、练琴房、演员候场区、换装间、服装整烫间、道具间、演员休息厅等配套设施。
其中,有普通化妆间72间、VIP化妆间18间、练琴房23间、贵宾厅10间、排练厅5间。
舞台技术用房设有音响控制室、灯光控制室、调光器设备间、音响设备室、摄像机房等。
大剧院设有集中音像制作中心,有大录音棚一间、同期录音演播室一间,以及电视转播机房和音像后期制作室。
大剧院设有一间大绘景间,设置布景吊挂和绘景设备,还设有布景、道具整修间和布景仓库,以及为集装箱运输用的升降平台2台。
在国家大剧院内,除了三大专业剧场和一个试验小剧场以外,还设有水下长廊、展厅、橄榄厅、图书资料中心、新闻发布厅、天台活动区、纪念品店、咖啡厅等活动区域。
内部设施国家大剧院主体建筑由外部围护结构和内部歌剧院、音乐厅、剧场和公共大厅及中国国家大剧院配套用房组成。
在地面层坐落着三幢建筑:歌剧院、音乐厅和剧场,它们由道路区分开,彼此以悬空走道相连,恍若在水面上的地面建筑是一个巨型壳体,覆盖、庇护、包围和照亮着所有的大厅和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