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孩子做智慧型家长
读懂孩子做智慧型家长
教育的使命
1993年,联合国在中国召开了主题为“21世纪挑战及教育改革”会议。
来自24个国家的专家提出一个共同的看法:新世纪摆在我们面
前的第一个挑战,既不是新技术革命,也不是经济发展,而是青少年一代的道德问题。
一个道德情感贫乏、缺乏责任感的人是不会真正关心他人、无法与他人真诚合作、也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
走出家庭教育的一些误区
重超前学习,轻适时教育
建议:摆脱起跑线的束缚,把握孩子发展的关键期
家庭教育的过程中,类似“早识字”的“超前学习”、“拔苗助长”的误区很多。
起跑线应该指不同能力和品质培养的最佳期,即关键期。
比如:0-3岁是孩子口头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个阶段不要逼迫孩
子识字,应重点关注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另外,幼儿阶段要鼓励孩子参与各项活动,小学阶段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初中阶段要帮助孩子调整情绪顺利度过青春期,高中阶段要尊重孩子的选择并在选择中实现自我教育。
在关键期内,人的某种行为、技能和能力等发展最快,如果在这个年龄段对孩子实施相应的教育,可以事半功倍,而一旦错过这个年龄段,再进行教育,效果就明显差多了。
习惯养成的教育一定要抓早,抓细,抓实。
规则、细节上的任何时候
还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怎么一天一下就那么过去了?其实,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一计在于辰,曾国藩告诉你了,要早点起来,早上阳光
明媚、空气清新,人的精神也正处于最佳状态,正是读书做事的大好时光,浪费了,等于浪费自己的生命。
如果说要谈学习习惯的话,我只建议大家做到一条:让孩子掌握好写字和握笔姿势,老师没精力做到。
如果你经历孩子成长的整个过程,
你会感悟到,孩子写一手帅气的钢笔字,是非常有价值的技能。
成绩好的学生,多是写字好的学生——这个特点尤其在高中生里应验。
孩子从学前班开始,到小学三年级,是练字的最关键时期,这几年,不
顾一切地让孩子练字,把字写好,是每一个家长的责任。
如果你还年轻,不知道怎么教育孩子,那就从这一点开始吧。
记住,一个班里那
么多学生,老师没精力逐个纠正学生的握笔姿势,没精力激励每个孩子都去练字。
况且,很多老师的握笔姿势还不正确呢。
三年级前,孩
子写好字。
四年级后,孩子多做题。
信不信由你。
误区二:重智商,轻情商
建议:摆脱分数的束缚,关注孩子延迟满足能力等情商的发展
有的家长一切都以孩子的学习为中心,以提高孩子的分数为中心,只关注孩子的智力、才艺和技能的培养,不断为孩子购买益智产品、用各种兴趣班和辅导班填满孩子的生活。
这种教育方式未必能培养出成功的孩子。
情商是我们幸福生活的重要技能之一,包括自我控制能力、情绪调节能力、延迟满足能力、抗挫折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
有心理学
家提出,一个人的成功,只有20%源于智商的高低,80%则取决于情商。
如果把智力看做一种个人潜在能力的话,那么情商则是开启这些潜能的钥匙。
情商的培养主要两题途径:一是学会表达爱,二是让孩子提高延迟满足的能力。
延迟满足能力是孩子情商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中国的家长对这些并不重视,商场里、公园里,我们不难看到为了达到目的撒泼打滚的孩子,更不难看到为了要面子怕麻烦而委屈妥协的家长。
培养这种能力还是在孩子如何“吃”上入手,基本要求是节约粮食、水电,不随意浪费
和抛洒粮食;节制不合理的欲望,不该买的东西不买;节俭,不能贪
图享受。
有的时候生怕孩子吃不好,吃不够,这样妥当吗?爱,一定
要选对方式,你不可能负责他的一辈子,一定要有他能够获取觅食的能力。
原则问题绝对不能让步,老师管不了学生的逆反。
学会采取折中的办法,让孩子训练这种延迟满足的能力,不能说啥是啥,为己独尊,也见到过不少孩子,爱吃的吃个要命,不爱吃的一筷不动,一盘
子火腿丁豆腐粒,红的吃完剩一盘子白豆腐,家长不闻不问,这样极易导致孩子性格偏执,再加上平时对孩子的事情家长总爱亲力亲为,
洗个袜子也不让他们动手,孩子在潜移默化中认为家长为自己做任何事都是应该的,渐渐地,孩子也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也就是我们说的自私。
自私自利,未来肯定也走不远。
误区三:重干预,漠视孩子自主成长
建议:摆脱过度控制行为,相信孩子并为孩子提供自主发展空间
很多家长喜欢充当孩子人生的设计师。
从孩子出生,到上学,到选择专业,到就业工作,家长都预先设计好了他的人生发展轨迹。
应当说,家长为孩子设计人生道路是出于好意,以免孩子走弯路。
家长总是担心如果让孩子自己做决定,肯定会犯错的,总想着“孩子现在喜不喜欢没有关系,等他们长大了就会明白我们的用心的”。
但是不知不觉中,家长的过度干预和控制,会变成孩子发展道路的绊脚石,压缩孩子成长空间,使得孩子没有机会和动力自主探索和开发潜能。
研究发现,当目标由自己设定而非他人强加时,孩子会更愿意付出努力,动力更强。
若孩子缺乏自我探索,只懂服从父母或他人的安排、变成他人期望的样子,他们往往畏惧改变,遇到挫折时容易逃避问题、丧失目标和信心。
因此,孩子的人生属于孩子,孩子的成长需要自我探索,其他人是替代不了,包办不了的。
请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成长空间,多引导和陪伴,多给孩子创造尝试的机会,让孩子自由、健康成长,走
出属于自己的幸福人生。
也不要随意干涉孩子的活动,要让孩子有自由发展的空间,不要干涉孩子们的事情。
比如小孩子之间闹矛盾,本身小孩子需要的是寻求依附,小看小孩子之间打架,这里头也有学问。
所谓不打不相识,很多孩子认识伙伴都是从一场小架开始的。
这个过程难免会受点皮外小伤,但有的家长就会大惊小怪的领着自家孩子上
门讨说法,往往双方家长没说几句就吵起来了,殊不知孩子隔天就会忘记这场不愉快,又开开心心地玩在一起。
这是人类社会性的一种表
现,是进入社会之前,与人交往的“预演”,是孩子交流能力和独立能力的一种锻炼。
你告诉他的什么?两句话就够了,好好吃饭多锻炼,当你足够强大时,他就不敢欺负你。
老爸老妈不管这个事情你有办法
解决吗?有什么办法?坚决避免把一桩简单的小事演化成惊天动地
的大事件。
允许孩子的自由生长,就是要利用好学业负担不重的这样时期,多让孩子亲近自然,埋下热爱生活的种子。
抽个空带他们去大自然“探索”一番,这是培养孩子想象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
即使有些破坏,也不必大惊小怪,孩子通常是无意识的行为。
可以看到我们的树很多时候被孩子“折磨”一番,这要告诉孩子,没必要小
题大做,知道了对错,下次即使错了,还得原谅。
良知比对错重要,
如果孩子不认错,那可是危险信号,得下功夫了。
培养家庭概念。
给孩子一个机会做做饭,洗洗衣,偷得浮生半日闲,能让孩子体会父母辛劳父母的爱。
孩子心理充满的暖暖的爱意,自然就会去关爱别人。
给孩子一个和谐的成长环境。
这些是别人谁都无法替代。
孩子厌学,
孩子逃学,孩子跳楼,貌似孩子的事儿,但实质上,是家长从小对孩
子胸怀培养的结果。
家长们要记住,夫妻和睦,家庭幸福,孩子就不
会想不开。
父母吵闹,父母离婚,父母生活习气不好,孩子成才则是
奢望。
记住,你的心有多高,孩子的心就有多高。
你多乐观,孩子就
会多乐观。
你品质坚韧,孩子就会坚韧。
你忍辱负重,孩子就会意志
坚强。
你能抗击灾难,孩子也就直面坎坷。
美国一家研究机构列出的《孩子在10岁前应该做的32件事》。
这32件事分别是:在河边草地上打滚、捏泥团、用面粉捏小玩意儿、
采集青蛙卵、用花瓣制作香水、在窗台上种水芹、用硬纸板做面具、
用沙子堆城堡、爬树、在院子里挖个洞穴、用手和脚作画、自己搞一
次野餐、用颜料在脸上画鬼脸、用沙子“埋人”、做面包、堆雪人、创作一个泥雕、参加一次“探险”、在院子里露营、烘蛋糕、养小动物、采草莓、玩丢棍棒游戏、能认出5种鸟类、捉小虫子、骑自行车穿过泥水坑、做一个风筝并放上天、用草和小树枝搭一个“窝”、在公园找10种不同的叶子、种菜、为父母做早饭并送到床前、和人小
小地打一架。
告诉孩子什么是重要:旅行比上课重要;主见比顺从重要;兴趣比成绩重要;良知比对错重要;幸福比完美重要;信仰比崇拜重要;成长比赢输重要;察己比律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