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二轮:专题四 中华文明的阵痛与转型——晚清时期(专题卷)

2020届二轮:专题四 中华文明的阵痛与转型——晚清时期(专题卷)

专题四中华文明的阵痛与转型——晚清时期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9山东德州一模,28)1834年,英国第一任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提出,清政府“在思想上极为愚蠢而且在道德上极为堕落,梦想他们自己是世界上唯一的民族,完全不了解国际法的原理和实践,所以该政府不能够由文明国家按照它们中间所公认的和实行的那些规则加以处理或对待”。

该言论旨在()A.为发动对华侵略辩解B.联合欧美列强威胁中国C.向中国要求平等权利D.指责晚清政府保守落后2.(2019山东济南二模,28)道光二十二年,林则徐在谪戍伊犁途中给书友的信中称,剿匪(侵华英军)八字要言是“器良技熟,胆壮心齐”,但他同时叮嘱友人此信不要给外人看。

这反映了林则徐()A.反抗侵略的爱国主义情怀B.受制于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C.不谙熟近代国际外交规则D.强调采取实际行动学习西方3.(2019广东惠州模拟,28)1853年法国驻中国领事敏体尼写道:“(南京)英美商人都在叫苦,几星期来,他们的棉布一匹也销不出去,就是鸦片烟也无法销售,价格急剧下跌。

”这是因为,当时()A.中国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B.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C.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开展D.太平天国运动的冲击4.(2019云南昆明三模,28)经总理衙门批准,1878年海关总税务司赫德指派德璀琳以天津为中心,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5处试办邮政,发行邮票,设立书信局,收发中外信件。

这一做法()A.损害了中国关税主权B.建立起中国近代邮政体制C.推动中国外交近代化D.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需要5.(2019四川德阳三模,28)1879年,轮船招商局船只驶往檀香山,后又试航旧金山,但遭到外国航运势力“竭力抗拒”;1881年装运茶叶,试航伦敦,“因洋商颇存妒心”而不得不停航;驶往南洋、新加坡、槟榔屿的轮船,因外国同业的跌价竞争,“亏折甚巨”。

这些事例可用来说明()A.晚清政府支持近代企业的发展B.西方列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C.洋务企业面临激烈的外部竞争D.民族工业抵制了西方的侵略6.(2019福建泉州二模,29)洋务运动造轮船、办铁路之初,北京的士大夫纷纷反对,斥为崇洋。

京城官员奉旨出京一般借助驰驿。

19世纪末以后,京城官员外出公务差旅,往往尽量乘坐轮船、火车。

这一变化()A.有利于近代科学技术的传播B.说明近代交通工具成为主导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迅速发展D.体现了中体西用思想深入人心7.(2018湖北武昌调研,28)有学者认为,早期维新派主张设立议院,基本都是从得民心、通上下之情、集思广益、办事公平的考虑出发的,并未将议院视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也没有提出制定宪法。

这一叙述意在论证()A.早期维新派的主张没有体现儒家民本观念B.早期维新派主张参照德意志帝国体制改革C.早期维新派没有主张以君主立宪取代专制D.早期维新派的主张纠正了西方议会制弊端8.(2019安徽淮南二模,28)1895年5月7日《申报》说:“以堂堂中国,土地之广,军饷之充,人民之众,以视日本区区一岛国,过之奚啻十倍。

苟能坚持战议,虽彼战屡胜,我战屡败,然两军相见,败者固多丧失,胜者亦不能毫无损伤。

相持既久,兵饷俱穷,俯首请成当出于日本。

”作者认为()A.国人对中日国情认识出现偏差B.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是历史必然C.坚持持久抗战就能取得战争胜利D.国人缺乏反省沉浸天朝上国梦境9.(2019广西百校联考,28)1895年,《中外纪闻》成为强学会机关报,内容首为阁抄;余依次为选登英国路透社新闻电讯,选译《泰晤士报》等外国报纸的消息、评论;选录津、沪、港、粤、汉等地报纸的新闻、言论,摘编“西国格致有用诸书”;最后附有梁启超等人的编者按和论说。

据此可知,该报()A.体现了晚清腐败统治B.志在宣传维新思想C.有利于平息社会矛盾D.是晚清大众传媒创新10.(2019云南昆明三模,29)1901年,张之洞在《致刘坤一等》的函札中写道:“其实变法有一紧要事,实为诸法之根,言之骇人耳。

西法最善者,上下议院互相维持之法也。

”此言论反映出张之洞()A.认可西方议会政治制度B.主张中体西用维护统治C.力图扩大洋务运动成果D.成为清末新政核心人物11.(2019湖北武汉调研,29)陈旭麓指出,虽然新政产生于自上而下的过程,但160万新式学生的出现和众多八股士类的淘汰则直接和间接地牵动了整个社会。

新政造就了他们,但他们又超出了新政划定的界限。

这表明新政()A.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B.掀起了近代思想启蒙C.形成了实业救国的高潮D.加速了近代民主革命12.(2018安徽“皖南八校”三模,29)武昌起义打响第一枪后,群龙无首。

第二天立宪派首领汤化龙出来帮忙出谋划策,以谘议局、教育会、商会的名义通电,请各地响应,随后各省纷纷独立。

由此可推知()A.各派合力促成辛亥革命成功B.辛亥革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C.民主共和思想已经深入人心D.君主立宪思想已被国人摈弃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019河南郑州二模,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形成了行政城市层级体系,城市的行政地位越高,城市也就愈能得到发展。

在管理上也是如此,如京城既设有复杂的管理机构,又颁布了大量法律进行管理。

而在基层社会组织中,则是以民间法形式实施管理的。

大体上包括行会法、慈善组织规则及城市街坊组织规则和习惯法。

城市是统治乡村的据点,并无自治地位,在经济上严重依附乡村,城市统治者兼管乡村和城市,城市没有独立的行政地位,基层组织与农村的基层组织也大致相同,也不存在西方中世纪那样完备的城市管理法。

——摘编自郭雪飞《传统到近代:中国城市管理理念的演变》材料二晚清时期,伴随着开埠通商,中国城市尤其是通商口岸城市经济发展,人口增加,传统的城市体制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和维护国家主权的需要。

戊戌变法时期,康有为主张开办警政管理城市,还设立了商务局等经济管理机构。

清末新政时期,警察机构开始在城市广泛设立。

中央成立了商部,制定了商法,近代城市工商业经济的管理机构也开始建立,城市管理法律体系初步确立。

张之洞、梁启超、张謇等在租界示范效应的影响下,积极推动地方自治。

城市自治章程的颁布和实施,打破了原来城乡合治的管理体制。

——摘编自周执前《国家与社会:清代城市管理机构与法律制度变迁研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城市管理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晚清时期城市管理体制发生的变化并指出其推动因素。

(13分)14.(2019山西大学附中二轮复习诊断,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甲午战争——引者注)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

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了。

即使是为了军事防御的目的,也必须敷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以及创办大工业。

这样一来,旧有的小农经济的经济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农户自己也制造自己使用的工业品),以及可以容纳比较稠密的人口的整个陈旧的社会制度也都在逐渐瓦解。

千百万人将被迫离乡背井,移居国外。

他们甚至会移居到欧洲,而且是大批的。

而中国人的竞争一旦规模大起来,就会给你们那里和我们这里迅速地造成极端尖锐的形势,这样一来,资本主义征服中国的同时也将促进欧洲和美洲资本主义的崩溃。

——恩格斯(1894年11月10日) 请根据甲午战争之后的史实,对恩格斯的观点进行评析。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2分)答案与解析专题四中华文明的阵痛与转型——晚清时期1.A解析根据材料“所以该政府不能够由文明国家按照它们中间所公认的和实行的那些规则加以处理或对待”可知,该言论是对清政府的一种批判和污蔑,旨在为发动对华侵略辩解,故A项正确;材料未反映欧美列强威胁中国,故B项错误;据所学可知,“向中国要求平等权利”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指责晚清政府保守落后”只是表面现象,最终的目的是为侵略中国创造条件,故D项错误。

2.B解析从信中“剿匪”两字可以看出,林则徐还没有认识到英军是一种侵略行为,故A 项错误;材料中将与英国的战争称呼为“剿匪”,认为清朝失败的原因在于英军“器良技熟”,即军事上的差距,同时又不让外人看此信,由此可以判断,林则徐仍然受制于天朝上国的传统心态,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林则徐和友人的书信,不是国与国的外交行为,故C 项错误;材料中林则徐的观点落脚在“器良技熟,胆壮心齐”,没有认识到要用实际行动来学习西方,故D项错误。

3.D解析鸦片战争之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开始逐渐解体,小农经济根深蒂固无法阻挡鸦片烟的销售,故A项错误;中国的民族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运动于1853年定都天京(南京),对列强的侵略产生巨大的冲击,故D项正确。

4.D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海关试办邮政,与关税主权无关,故A项错误;题干反映的是中国近代邮政起步,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试办邮政而不是中国近代外交,故C项错误;海关试办邮政既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又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故D项正确。

5.C解析材料无法体现清政府的支持,故A项错误;由列强的抵制不能说明控制中国经济命脉,故B项错误;抗拒、停航和跌价竞争体现了洋务企业面临激烈的外部竞争,故C 项正确;材料体现了西方的侵略势力在抵制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故D项错误。

6.A解析材料反映了北京士大夫从反对洋务到后来“外出公务差旅,往往尽量乘坐轮船、火车”,这实际上有利于近代科学技术在中国的传播,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出近代交通工具成为主导,且19世纪末传统交通工具仍占主导,故B项错误;1895年后,即19世纪末洋务运动已经失败,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中体西用”思想,且反映不出中体西用思想的深入人心,故D项错误。

7.C解析题干中“早期维新派主张设立议院,基本都是从得民心、通上下之情、集思广益、办事公平的考虑出发的”体现了一定民本思想,故A项错误;题干中未体现早期维新派向哪一国学习政体的问题,故B项错误;由材料“并未将议院视为国家最高立法机关,也没有提出制定宪法”可知,早期维新派并未提出君主立宪制的主张,故C项正确;题干内容与西方议会制弊端无关,故D项错误。

8.C解析由材料“以堂堂中国,土地之广,军饷之充,人民之众,以视日本区区一岛国,过之奚啻十倍”可知,作者对中日国情的分析符合实际情况,故A项错误;材料中作者认为若中国持久抗战能取得胜利,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不是必然的,故B项错误;由材料“苟能坚持战议,虽彼战屡胜,我战屡败,然两军相见,败者固多丧失,胜者亦不能毫无损伤。

相持既久,兵饷俱穷,俯首请成当出于日本”可知,作者认为甲午中日战争中日本作为一岛国无法应对长久作战,中国若能坚持抗战将能取得战争胜利,故C项正确;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彻底打破中国天朝上国迷梦,D项不符合史实,故错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