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在人类思想史上,就有许多对幸福的追问和探讨,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仅止于哲学上的思辨,形成了不同派别、不同主义的幸福观。
直至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因为经济快速增长始终赶不上人们对富裕生活的要求而兴起了生活质量研究运动和积极心理学运动,这才推动了幸福心理的科学研究的形成。
[1]主观幸福感研究从此兴起,20世纪7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经历了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我国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整整比西方晚了近30年。
1.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概念、结构和特点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作为心理学专用术语,得到大多数研究者认同的是美国学者Diener(1984)的定义:“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
”[2]它是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主观幸福感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三个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生活满意度属于认知因素,包括整体生活满意度和特殊领域生活满意度两方面,前者包括想要改变生活、对目前生活满意、对过去生活满意等;后者包括对工作家庭、健康状况、经济状况满意等。
[3]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感体验,属于情感因素。
主观幸福感从形式上被定义为“具有较多的积极情感,较少的消极情感和更高的生活满意度,重视自己的主观评价”。
[4]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的阐述,国内大多数文献引用的都是美国学者Diener提出的观点,即主观性、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
2.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内容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多集中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上。
影响因素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Diener对此做了区分。
早期研究的主要是外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如年龄、性别、经济收入和生活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由于研究结果表明外部因素对主观幸福感解释力极为有限,研究者们转而研究内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2.1外部因素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2.1.1年龄、性别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以来,学者们对性别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结论并不一致,如郑雪、张雯、郑日昌等人的研究都表明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徐维东等的研究表明男性主观幸福感水平显著高于女性,[5]李焰、赵君(2005)以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中指出,在性别差异上,女生的幸福感明显高于男生。
[6]在年龄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上,Diener和Suhde(1998)的研究报告显示,生活满意度在18-19岁之间的平均水平非常的稳定,而积极情感在20-80岁之间缓慢下降,消极情感在20-60岁之间缓慢下降、在70-80岁之间出现回弹。
[7]也有一些研究表明,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平稳———布兰克夫劳和奥斯瓦德首次报告了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U型关系,U型的最低点在40岁左右。
[8]2.1.2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论。
大多数研究认为,它们之间有着积极的相关。
也有研究则认为,收入仅在非常贫穷时有影响,一旦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就很小了。
如严标宾等的研究发现,低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低于平均或高家庭经济收入的大学生。
[9]另外有研究表明,经济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无关。
2.1.3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生活事件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经历的各种紧张性刺激。
[10]HeadyB&WearingA的研究表明,重要的生活事件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
[11]笔者2007年在对广州某地方高校的本科毕业生进行主观幸福感调查时发现,主要生活事件如就业、学业对毕业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影响。
而严标宾等研究认为,各种生活事件(正性生活事件、负性生活事件)都没有对大学生产生明显的影响。
[12]目前,对生活事件是否会影响主观幸福感还没有完全一致的结论。
2.1.4社会关系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社会关系包括婚姻关系、家庭关系、朋友关系、邻里关系等,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
社会关系具有重要的社会支持作用。
[13]许多学者认为,具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
有研究认为,在预测主观幸福感时,不同来源的社会支持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14]2.1.5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关于文化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者常常把集体———个体社会取向作为文化的指标。
[15]许多实证研究已经证实,文化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研究者认为,在不同文化中的个体在诸如生活满意感、情感体验、社会取向、价值观、判断准则等方面存在差异。
[16]郑雪、王磊以在澳大利亚的144名中国留学生为被试进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在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取向均可直接影响其幸福感;文化融入进程可直接影响中国留学生的幸福感,并可通过文化认同和社会取向对其幸福感产生间接的影响。
[17]2.1.6工作、教育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工作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对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上。
国内外学者们对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关注较多,研究了工作压力、工作特征、工作中的社会关系、个体比较、个体差异和组织因素等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而对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的探讨仍然没有取得令人鼓舞的进展。
对于教育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是否存在关系,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结论[18]。
2.2内部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2.2.1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人格是主观幸福感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Diener等人认为人格因素是主观幸福感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
当代心理学界比较关注的是大三人格、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19]在艾森克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大三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众多研究中,一致表明外向性与主观幸福感存在正相关,能够增进幸福感;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存在负相关,会降低幸福感。
大五人格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探讨了外倾性、神经质、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这五个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外倾性、神经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重复验证了大三人格与幸福感的研究结论,即外倾性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正相关,能够提高幸福感,神经质与生活满意度和正性情感存在负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正相关,会降低幸福感。
但经验的开放性、宜人性和严谨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很少,而且结论也不尽一致。
[20][21]此外,大七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是以中国人“大七”人格结构为基础探讨人格结构中的七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较少。
国内外有研究者进一步研究了自尊、乐观、自信、控制点、自我监控、情绪稳定性等人格特质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有研究指出在众多主观幸福感的预测指标中,自尊是预测生活满意度的最佳指标之一。
但需要指出的是,Diener等人在跨文化研究中发现,这种在个人主义文化中显著的相关在集体主义文化中并不具有普遍性或更弱。
[22]此外,自尊分为个人自尊和集体自尊,国内对集体自尊的研究仍需要拓展。
有关心理控制源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的研究有两种结果:一般的研究认为内控者的主观幸福感较高,但王登峰(1991)的研究却得出了外控者的主观幸福感较高的结论。
[23]也有研究者指出人格的另外一些非特质的特征也有可能与主观幸福感有关。
此外,许多研究发现人格会通过影响对遗传、生活事件、经济和社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广州大学唐蕾[摘要]本文采用文献综合法,从基本概念、结构、特点、内容、研究方法、理论观点等各方面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了阐述,指出了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局限性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关系理论作者简介:唐蕾(1979-),女,湖南永州人,广州大学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在职硕士。
55——主观幸福感(F)社会比较(E)向上比较向下比较外倾性神经质人格(D)大五人格控制点乐观自尊自我概念人口学变量(C)性别年龄教育城乡婚姻职业社会经济状况文化(A)个体主义集体主义环境事件(B)压力事件(负向)快乐事件(正向)会关系等外部因素的认识进而影响到主观幸福感。
2.2.2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应对亦称应付,是从应激到适应的中介心理机制,是个体面临应激情景时为减少压力或伤害而做出的认知或行为努力。
应对方式分为积极应对和回避应对、问题指向应对和情绪指向应对、成熟应对和非成熟应对等。
[24]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呈中等程度的相关,积极应对方式、成熟型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消极应对方式、非成熟的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呈负相关[25]。
2.2.3社会比较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社会比较(socialcomparison)就是把自己的处境和地位(包括能力、观点、身体健康状况等)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
社会比较按比较方向分,可分为上行比较、下行比较和平行比较;按比较对象是否存在分,可分为现实性社会比较和建构性社会比较;按比较内容分,可分为能力比较、观点比较和情绪比较;按比较时是否有明确的指标分,可分为外显比较和内隐比较;按比较的主动性分,可分为主动性社会比较和被动性社会比较;按比较群体分,可分为内群体比较和外群体比较;等等。
国内外关于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
张兴贵(2005)在其著作《幸福与人格》中指出:(1)在能力比较背景中领域,社会比较充当了神经质人格影响幸福感的中介变量,向下比较一致的增强了对能力和心境的自我评价,向上比较一致的降低了对能力和心境的自我评价;(2)无论何种关系背景,比较方向的主效应明显。
高、低神经质者和外倾者的自我观念和心境,在向下比较后均有了提升,在向上比较后均有了显著下降。
内倾者无论何种比较方向,其自我观念和心境均被削弱,似乎更不幸福。
(3)在生活适应情境中,社会比较充当了神经质人格影响幸福感的中介,但未充当外倾性人格影响幸福感的中介。
黎琳(2006)在其博士论文《大学生的社会比较与情绪健康》中研究发现人格通过能力比较对主观幸福感没有影响,但人格通过观点比较对主观幸福感有负面影响,同时通过实验法发现高自尊的、内隐向上比较的被试主观幸福感水平要低于高自尊的、外显向上比较的被试,高自尊的内隐向下比较的被试主观幸福感水平要高于高自尊的、外显向下比较的被试。
梁静(2006)研究发现对于高二年级的青少年而言,无论在现在时间的维度下,还是在未来的时间维度下,比较方向对幸福感的影响没有必然的对应关系,其影响作用也不显著。
因此,有学者认为社会比较对个体自我评价和情绪等方面的影响较少地取决其社会比较方向,而是更多依赖于社会比较发生的具体社会情境和个体运用社会比较的方式。
3.主观幸福感的主要研究方法郑雪在其著作《幸福心理学》中指出,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可以采用自陈量表测量法、记录非语言行为法、重要他人评价法、生理指标法、社会指标法、认知测量法、行为取样技术、深度访谈法、情绪敏感性任务法等,自陈量表测量法使用最多,而实证研究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