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1.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A )A.人民大会B.酋长议事会C.军事首长D.部落长老会2.春秋时期,各项社会关系变化中,最富有时代意义的是( B )A.赋税制度的改革B.卿大夫的兴起C.井田制的瓦解D.诸侯霸主地位的确立3.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C )A.诸侯B.宰相C.皇帝D.中枢官员4.魏晋南北朝时,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建立的带有内部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体制是( D )A.王国B.侨郡县C.安抚州D.左郡县5.隋文帝确定了三省的分工,其中作为“政本之地”的是( D )A.中书省B.门下省C.政事堂D.尚书省6.我国历史上金的统治者是北方少数民族中的( D )A.维吾尔族B.蒙古族C.契丹族D.女真族7.明代宫中设置的与通政司职能相应的机构是( A )A.翰林院B.司礼监C.文书房D.制敕房8.清政府在今新疆地区实行的特殊行政管理制度是( B )A.盟旗制度B.伯克制度C.土司制度D.旗民分治制度9.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按照“三三制”原则组成行政机关的是( B )A.工农民主政权B.抗日民主政权C.人民民主政权D.社会主义政权10.1906 年,正式下诏“预备立宪”的是( B )A.慈禧太后B.慈安太后C.光绪皇帝D.宣统皇帝11.按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临时大总统由( A )A.各省代表选出B.国民普选产生C.临时参议院选出D.国民代表大会选出12.在北洋各派军阀的争斗中,打出“法统重光”招牌的是( B )A.张作霖和孙传芳B.曹锟和吴佩孚C.袁世凯和段祺瑞D.段祺瑞和冯国璋13.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统一党政军领导的最高权力机关是( A )A.国防最高委员会B.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C.国家军事委员会D.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14.南京国民政府的地方行政体制中,区为市、县以下自治组织,其最高权力机关是( A )A.区民大会B.区公所C.行政委员会D.监察委员会15.从形式上看,“宪政时期”南京政府的中央行政体制为( D )A.混合制B.委员会制C.总统制D.责任内阁制16.中国共产党对苏维埃政权的领导主要表现在( B )A.组织建设上B.决策问题上C.选拔官员上D.法规制定上17.关于抗日民主政权行政机构设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A.专员公署即是行政监察专员公署,不是一级政权组织B.行政公署在法律上属于一级政权机关,而非边区政府的代表机关C.在多数根据地,区公署是县政府的助理机关D.县政府是抗日根据地推行政务的枢纽,对上级政府和县参议会负责18.我国少数民族区域建立的第一个民主自治政府是( C )A.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B.西藏自治区政府C.内蒙古自治区政府D.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政府19.春秋时期,各主要国家赋税改革的重点是( DA.废除国人土地的私有权B.废除野人土地的私有权C.承认野人土地的私有权D.承认国人土地的私有权20.宋代总理全国军务的最高机关是( A )A.枢密院B.兵部C.军机处D.都督府21.1928 年 10 月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确定的“全国实行训政之最高指导机关”是( B )A.国民政府委员会B.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C.中央执行委员会D.中央监察委员会22.西周时期,天命观发生变化,其中之一是直接称周王为( BA.大王B.天子C.天帝D.皇帝23.唐玄宗时,被称“内相”且具有草诏权的是( A )A.翰林学士B.中书舍人C.枢密使D.尚书丞24.辽代最高军事机关是( A )A.枢密院B.大林牙院C.都统军司D.夷离毕院25.抗战前,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院长的选任机关是( C )A.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B.国民参政会C.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D.国民参议会二、多项选择题26.战国时期各国中央政府官员中属于中枢官员的有( ABC )A.国尉B.柱国C.御史D.郎中E.廷尉27.隋唐九寺中,与户部执掌相关的有( BE )A.光禄寺B.太府寺C.鸿胪寺D.大理寺E.司农寺28. 根据《训政纲领》的规定,由国民党训练全国国民逐渐行使的政权有( CDE )A.考试B.司法C.罢免D.创制E.复决29.属于抗战期间地方县以下“民意机关”的有( ADE )A.乡(镇)代表会B.区民大会C.区民代表大会D.保民大会E.甲民大会30.周天子在全国范围内拥有的权力有( ABCDE )A.赏罚权B.主祭权C.册封权D.军队统帅权E.官吏任免权三、名词解释题31.三公宰相制答:改丞相为大司徒、太尉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
三公宰相制使全国政务被一分为三,一相制为三相制所取代。
32.行伍答:行伍是指上卒通过积累军功而获得低级武职或勋位,然后再积功升迁为官的制度。
隋唐时期承袭北朝尚武风气,军功出身者的社会声誉并不低。
33.承宣布政使司答:洪武九年(1376 年),明太祖改地方权力集中的行中书省为三司分立。
三司之一是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
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从二品)各一人为首,下设参政、参议协助处理政务。
其下还有一系列直属机构,经历司掌文书事务,照磨所掌文卷勘理,理问所掌刑名。
布政使的职责是宣布和执行中央政令、考察官吏、掌握一省田土与户口、征收赋税。
盛京改制答:(1)削盛京五部为兵、刑两部,使其专管旗地官庄行政,同时裁去府尹,由盛京将军兼管兵、刑两部及奉天事务。
这样,盛京将军以奉天总督身份统辖旗、民文武,事权归一,改变了原来政出多门的状况。
(2)在地方州县官员选用上,破除满汉界限,量才录用,并将办理地方案件之权归于州县,不再与城守尉等旗官会办,从而削减了八旗组织对地方行政的管辖权限。
这次盛京改制是东北地区行政由军事统治向民政管理转换的开始。
35.行宪国大答:1948 年“行宪国大”选出总统、副总统后,国民政府改为总统府。
新政府的行政体制有较大的变化。
四、简答题36.奴隶制时期行政管理的特色有哪些?答:在奴隶制国家里,行政活动以王权为中心,以王权为最高权威,王与国家两位一体。
37.简述秦汉时期皇权的主要内容。
答:皇权的范围几乎无所不包,正所谓“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即所有的行政管理都是以皇帝为轴心进行的。
具体地说,皇权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立法权,皇帝的意志就是最高的法律;(2)最高司法权,即在司法上享有最高审判权,并有大赦权;(3)最高军事权;(4)行政决策中的最后决断权和对中央、地方官员执行政务情况的考察权。
38.简述清朝的地方监察体制。
答:清朝对地方的监察采取双轨制。
(1)由十五道监察御史按道对地方政府实行监控,对各级地方官员执行监督。
(2)清朝还有一系列地方监察系统。
总督、巡抚例兼右都御史和右副都御史,对所辖地区地方政务负有监察责任。
各省按察司是专管一省的司法与监察机构,也有行使监察的职权。
省、府间的道也有监察省内某一区域政务或某一具体业务的权力,故又称道的长官道员为监司。
39.工农民主政权创造的行政管理经验有哪些?答:工农民主政权创造的行政管理经验有:(1)入民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各级代表大会,由代表大会选举或任命行政机关领导成员,实行议行合一的管理制度。
(2)行政机关贯彻精简和廉洁的原则,实行首长职数限额制和大体平均的供给制。
(3)实行中央和地方适当分权,调动中央和地方的两个积极性。
(4)贯彻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的干部政策,严格挑选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5)实行调查研究、典型试验、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等工作方法。
40.“百日维新”期间,光绪皇帝实施的改革措施有哪些?答:(1)在行政机枸方面,加强变法的决策机构,撤去闲散重叠的衙门。
(2)在人事行政方面,改革保举人才条件,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3)在行政运作方面,提倡上书言事,严格办事规程。
五、论述题41.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决策的程序特点。
答:一、权臣擅政、皇帝被置于傀儡或半傀儡地位的偏离中央集权原则的决策方式,通常表现为以下两种情况。
1、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政权更迭频繁的时期,权臣迭出。
这些权臣的目的在于夺位改统,因此,他们逐步剥夺皇帝的行政决策权,使皇帝完全成为他们的傀儡。
权臣一般以控制相权的方式,利用合法的政府部门来建立自己的行政系统,故他们在官称上多有三省的标志,或以相国、丞相、都督等名义开府施政。
由于这些权臣都身兼都督军事,录尚书事,加领中书和门下职衔,兼领各种关键性的职务,因此,他们完全可以撇开傀儡皇帝,独立作出行政决策。
2、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别是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膨胀,成为行政决策上财皇权的一种制约。
这一时期的行政决策多出现皇帝和士族共同决策的局面。
因此,在这种政治格局之下,皇帝往往处于半傀儡地位,但仍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二、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决策方式。
魏晋南北朝时期改朝换代频繁,这造成皇权一定程度的衰落。
但改号易统之后,昔日的权臣变成了现今的君主。
君臣地位的转换使他们必定十分注重加强君主专制权力,紧紧抓住行政决策权,以避免大权旁落,使自己或其子孙沦为下一次改朝换代的牺牲品。
因此,在这种情形下,皇帝能够贯彻自己的意志,独立地行使行政裁决权。
依决策内容的不同,决策方式有所差异,大致上有以下两种形式。
1、对于重大的事务,依据秦汉以来的传统决策形式采用集议的方式,由皇帝召集群臣集议,最后由皇帝作出裁决。
在这一决策形式中,皇帝虽注重听取各方面不同意见,但最终决策由皇帝独立作出。
2、对于一般性政务,则多通过日益成熟的三省制度来加以解决。
皇帝通过三省之间的层层控制,达到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的目的,将日常行政决策权集中于自己手中。
42.试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为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而采取的改进措施。
答:一、在国防最高委员会中设立执行委员。
由中央党部秘书长、各部部长、训练委员会主任委员、中政会秘书长;国民政府文官长、行政院秘书长,各部部长;军事委员会参谋总长,副参谋总长、军事参议院院长、军法执行总监、办公厅主任、航空委员会主任、海军司令;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战地党政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等组成。
执行委员经委员长指定可以列席国防最高委员会常务会议。
国防最高委员会作出决议后,即交执行委员负贵执行。
这保证了决策执行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二、推行行政三联制。
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国防最高委员会。
根据蒋介石的指示,从 1940 年开始推行行政三联制,即按照行政运行的顺序,将一切工作过程分为计划、执行、考核三个阶段。
每项工作在实施之前,必须有实施计划及经费预算;执行中,必须按计划逐步实施;实施结果必须进行严格考核。
而国防最高委员会是将三者统一和联系起来的最高指挥机关。
这就是行政三联制的基本框架。
按这一框架,国防最高委员会增设中央设计局和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