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害虫蛴螬金针虫蝼蛄地老虎类根蛆蟋蟀类第一节地下害虫⏹活动危害或主要危害虫态生活在土壤中,主要危害作物种子,根,茎等的一类害虫⏹我国已知地下害虫有320余种,分别属于昆虫纲的8目32科⏹主要包括蛴螬,金针虫,蝼蛄,地老虎,蟋蟀,根粉蚧,白蚁,根叶甲,根象甲…地下害虫:亦称土栖害虫或土壤害虫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在土壤中生活,主要为害植物的地下部分(种子、根、茎)和近地面部分的一类害虫。
一,地下害虫的发生特点➢适宜发生及生活于旱作地区➢周期长➢寄主种类多➢春,秋两季危害严重,危害期长➢发生与土壤环境和耕作栽培制度的关系极为密切地下害虫的类型根据地下害虫的为害方式大体分为3种类型➢①长期在土壤中生活,主要为害植物地下部分的种子、根、茎、块根、块茎、鳞茎等,如蛴螬、金针虫、拟地甲、根蛆、根蝽等。
➢②幼虫白天生活在土中,夜出近地面上为害作物的地上部分,如地老虎等。
➢③成虫和若虫对作物的地上或地下部分均为害,如蝼蛄、油葫芦等。
第二节蛴螬一、种类分布与危害蛴螬是鞘翅目金龟总科幼虫的统称。
国内记载的种类共千余种。
其主要特征是,成虫触角为鳃叶状,前足呈半开掘式,体近椭圆形,略扁,体壁及翅鞘高度角质化,坚硬。
⏹幼虫蛴螬型,统称蛴螬,身体乳白色,弯曲呈“C”形,肥大,柔软,多皱,腹部末节腹面具有由钩状、针状及短锥状刚毛组成的覆毛区或排列整齐的尖刺列(对刺列)。
⏹多数种类成虫和幼虫均为植食性,成虫在地上部为害,幼虫是一类重要的地下害虫。
少数种类的成虫和幼虫均为粪食性或腐食性(一)为害症状:•取食萌发的种子,咬食幼苗的根、茎•断口整齐平截,使其地上部幼苗枯死, 造成缺苗断垄二)种类及分布•大黑鳃金龟:由近源种组成东北大黑鳃金龟、华北大黑鳃金龟、华南大黑鳃金龟等•铜绿丽金龟、黄褐丽金龟、黑绒鳃金龟三)形态特征大黑鳃金龟成虫:•体色•鞘翅:有明显纵肋蛹:裸蛹(四)生活史及习性生活史: (大黑鳃金龟)一般两年完成1个世代,分别以成虫和幼虫越冬。
习性•成虫:➢趋光性:昼伏夜出➢趋化性:牲畜粪、腐烂的有机物有招引成虫产卵作用➢假死性•幼虫:3龄(五)发生与环境的关系1)植被与虫口密度的关系:非耕地/耕地2)地势、土质与虫口密度的关系:背风向阳地淤泥地3)土壤温湿度的高低:决定幼虫的垂直活动与为害(六)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精选种苗,适时早播•耕翻整地,精耕细作•冬灌三、发生规律蛴螬年生代数因种、因地而异。
这是一类生活史较长的昆虫,一般一年一代,或2—3年1代,长者5—6年1代。
如大黑鳃金龟两年1代,暗黑鳃金龟、铜绿丽金龟一年1代,小云斑鳃金龟在青海4年1代,大栗鳃金龟在四川甘孜地区则需5—6年1代。
⏹蛴螬共3龄。
1、2龄期较短,第3龄期最长。
蛴螬终生栖生土中,其活动主要与土壤的理化特性和温湿度等有关。
⏹在一年中活动最适的土温平均为13—18℃,高于23℃,即逐渐向深土层转移,至秋季土温下降到其活动适宜范围时,再移向土壤上层。
⏹因此蛴螬对果园苗圃、幼苗及其他作物的为害主要是春秋两季最重四、综合防治蛴螬种类多,在同一地区同一地块,常为几种蛴螬混合发生,世代重叠,发生和危害时期很不一致,因此只有在普遍掌握虫情的基础上,根据蛴螬和成虫种类、密度、作物播种方式等,因地因时采取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①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调查和掌握成虫发生盛期,采取措施,及时防治。
②农业防治。
实行水、旱轮作;在玉米生长期间适时灌水;不施未腐熟的有机肥料;精耕细作③药剂处理土壤④药剂拌种⑤毒饵诱杀⑥物理方法⑦生物防治塔里木鳃金龟Melolontha tarimensis Semenov⏹属鞘翅目,金龟甲科。
⏹主要分布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边缘各县,除危害棉花外,尚为害小麦,玉米,马铃薯,蔬菜及各种果树幼苗,成年果树根部。
⏹成虫:体长19.5-25.5mm,宽10-13mm。
鞘翅淡黄褐色,头和前胸背板及小盾片略发紫色闪光。
触角10节,鳃状部雄虫7大片,向内弯曲,雌虫6小片组成。
⏹卵:出产时长椭圆形,白色略带绿色光泽,发育后期呈圆形,洁白色,有光泽。
⏹幼虫:初孵化时体长约3mm,老熟幼虫外曲线达45mm,头部棕黄色,胸部和腹部乳黄色而带褐色刚毛。
触角5节,腹部末端zai肛门两侧各有一排纵行的刚毛列21-25根。
⏹蛹:为裸蛹⏹生活史与习性:⏹3年完成一代,以成虫和一年生和二年生幼虫幼虫在土壤地下越冬,深度可达85cm。
越冬成虫约4月中下旬盛发,每日下午5-7点之间出土多。
成虫基本不取食,仅偶见取食少量的胡桃及榆树叶片⏹雌虫地下20cm产卵,卵期8-9d,腐质物较多的及比较潮湿的地方产卵较多⏹幼虫分一年生,二年生,三年生,不同年份的幼虫均随季节的变化垂直移动⏹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耕翻能是地下害虫遭受机械损伤。
采用合理的耕作制度,调整茬口可减轻危害。
如前作为大豆或与大豆间作的地块危害重。
采取使用腐熟厩肥,改良盐碱地等措施,可减轻危害,也有利于作物成长。
2)人工扑杀3)种衣剂或拌种,方法可见黄地老虎第二节金针虫一、种类分布与危害金针虫(Elateridae)是叩头虫的幼虫,危害根部、茎基、取食有机质,取食烟草的有很多种,但主要有Limonius(北美洲)、细胸金针虫(Agriotes)(美洲、亚洲、欧洲)、褐纹金针虫(Melahotus)(北美洲、欧洲、亚洲)、宽胸金针虫(Conoderus)(美洲、澳洲)(Akehurst,1981)和Hemicrepidius(北美洲、欧洲)。
阔金针虫类(Selatosomus latus L.)分布与危害Selatosomus latusL。
新疆伊犁河谷,吐善托盆地,玛纳斯河流域均有发生。
⏹主要以幼虫危害各种农作物,花及林木的地下部分,咬食刚发芽的种子或幼苗的细根和茎,使小苗枯死⏹形态特征:⏹成虫:长9-13.1mm,全体黑色,体粗短宽厚。
前胸背板横宽,其宽度几乎大于其长的4倍,侧缘具翻卷的边饰⏹卵:圆形,乳白色⏹幼虫:长25mm,黄褐色。
腹部末端背面平复,末端双分叉,每个分叉上有2枚相对的尖齿,齿下方,有一大的褐色突起。
⏹蛹:裸蛹四、金针虫类又名铁丝虫,叩头虫类幼虫的统称(二)识别特征沟金针虫:幼虫:末节分叉,每叉之内侧各有1小齿幼虫:腹部末节尖端有3个小齿状突起细胸金针虫:幼虫:末节的末端不分叉(三)生活史和习性1、生活史•金针虫常需2-5年才能完成1代以幼虫期最长•以幼虫或成虫在地下越冬•越冬深度:约在20-85cm间2、习性•成虫昼伏夜出•趋化性:对作物枯枝、落叶等腐烂发霉气味有极强的趋性三、发生规律金针虫的生活史很长,因不同种类而不同,常需3~5年才能完成一代,各代以幼虫或成虫在地下越冬,越冬深度约在20~85厘米间。
⒈沟金针虫约需3年完成一代,在华北地区,越冬成虫于3月上旬开始活动,4月上旬为活动盛期。
成虫白天躲在麦田或田边杂草中和土块下,夜晚活动,雌性成虫不能飞翔,行动迟缓有假死性,没有趋光性,雄虫飞翔较强,卵产于土中3~7厘米深处,卵孵化后,幼虫直接为害作物。
⒉细胸金针虫多两年完成一代,也有一年或3、4年完成一代的,以成虫和幼虫在土中20~40厘米处越冬,翌年3月上中旬开始出土,为害返青麦苗和早播作物,4~5月为害最盛,成虫昼伏夜出,有假死性,对腐烂植物的气味有趋性,常群集在腐烂发酵气味较浓的烂草堆和土块下。
幼虫耐低温,早春上升为害早,秋季下降迟,喜钻蛀和转株为害。
四、综合治理方法1、冬季深耕2、粪肥处理3、清理田园:4、药剂拌种5、根部灌药6、撒施毒土7、灌水灭虫8、人工捕足。
9、诱杀成虫10、地面施药11、植株施药:第三节蝼蛄一、种类分布与危害蝼蛄在我国发生较普遍的害虫,已知有四种:华北蝼蛄、非洲蝼蛄、普通蝼蛄、台湾蝼蛄。
华北蝼蛄分布于国内长江以北各省市区;非洲蝼蛄为世界性害虫,是我国分布最普遍的,从南到北均有为害;普通蝼蛄目前仅知发生于新疆;台湾蝼蛄分布我国台湾省。
蝼蛄为杂食性,为害各种作物,包括谷类、薯类、棉、麻、甜菜、烟草、各种蔬菜以及果树、林木的种子和幼苗。
二、形态特征体粗壮肥大,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刺0~2根。
腹部末端近圆筒形。
三、生活史与习性华北蝼蛄和非洲蝼蛄的全年活动大致可分为六个阶段:⒈冬季休眠阶段——约从10月下旬开始到次年3月中旬。
⒉春季苏醒阶段——约从3月下旬至4月上旬,越冬蝼蛄开始活动。
⒊出窝转移阶段——从4月中旬至4月下旬,此时地表出现大量弯曲虚土隧道,并在其上留有一个小孔,蝼蛄已出窝为害。
⒋猖獗为害阶段——5月上旬到6月中旬,此时正值春播作物和北方冬小麦返青,这是一年中第一次为害高峰。
⒌产卵和越夏阶段——6月下旬至8月下旬,气温增高、天气炎热,两种蝼蛄潜入30~40厘米以下的土中越夏。
⒍秋季为害阶段——9月上旬至9月下旬,越夏虫又上升到土面活动补充营养,为越冬作准备。
这是一年中第二次为害高峰。
我区的主要蝼蛄类新疆主要以华北蝼蛄G. unispina Saussure和普通蝼蛄Gryllotalpa gryllotalpa (Linnaeus)为主。
蝼蛄为杂食性害虫,能为害蔬菜、豆类、花生、麦类、等多种农作物。
以成虫和若虫在土中咬食刚播的和发芽的种子,或把作物幼苗的嫩茎咬断。
根茎部受害后造成乱麻状(或纤维状)缺刻,使植株发育不良或干枯死亡。
另外由于蝼蛄在近地表下活动造成隧道,切断幼苗根部,且使幼苗与土壤分离、失水而枯死。
在蝼蛄发生为害盛期,常造成缺苗断垄,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产。
华北蝼蛄Cryllotalpa⏹华北蝼蛄Cryllotalpa unispina属直翅目,蝼蛄科。
又名拉拉蛄,拉姑,土狗子等。
⏹分布与危害⏹分布于新疆,宁夏,甘肃,内蒙古等省区及华北,东北地区。
蝼蛄的成虫,若虫用口器和开掘足进行危害。
成虫和若虫均在土中咬食刚播下的种子,也咬食幼根和嫩茎,把茎秆咬断或造成乱麻状,使幼苗萎蔫而死,造成作物缺苗断垄。
特别是蝼蛄在表土层爬行,来往乱窜,造成纵横隧道,使幼苗和土壤分离,导致幼苗因失水干枯而死。
“不怕蝼蛄咬,就怕蝼蛄跑”就是这个道理。
麦苗最怕蝼蛄窜,一窜就是一大片,损失非常严重。
⏹形态特征⏹成虫:体粗壮肥大,后足胫节背面内侧有刺0~2根。
腹部末端近圆筒形。
⏹卵:椭园形,出产时,乳白色或黄白色,有光泽,逐渐变黄褐色,孵化前呈暗灰色。
⏹若虫:初孵化的若虫,头胸特别细,腹部很肥大,行动迟缓。
全身白色,复眼当红色,以后每脱一次皮,颜色就加深一些。
5~6龄以后与成虫体色基本相似。
若虫共分13龄。
⏹生活史与习性⏹3年才能完成一代,以成虫,若虫在土种越冬。
越冬成虫于6月上中旬开始产卵,7月初孵化。
初孵化的幼虫有聚集性,3龄以后分散危害,到秋季8~9龄,深入土中越冬。
昼伏夜出,晚9~11时为活动取食高峰。
⏹其主要习性是群集性:初孵化若虫有群集性,怕光,怕风,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