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木病虫害防治-病理部分绪论一、林木病害防治学教学内容二、林木病害防治重要性及发生的特点第一章林木病害的基本概念第一节林木病害一、林木病害的概念林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受到其它生物的侵害或不良环境条件的影响,使得正常的生理活动受到干扰,细胞、组织、器官遭到破坏,林木生长发育不正常,甚至植株死亡。
不仅降低了林木的产量和质量,而且造成经济、景观和生态损失。
这种现象称为林木病害(原因、过程、结果)二、林木病害发生的病原1、侵染性病原(生物性病原):真菌、细菌、病毒、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藻类、螨类2、非侵染性病原(环境不良因子):不适应林木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有毒物质等三、林木病害发生的基本因素及相互关系三大因素: 病原、感病林木和环境条件。
四、病害的种类及相互关系1、侵染性病害由生物性病原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侵染性病害2、非侵染性病害由非生物性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称为非侵染性病害3、二者的互关系:⑴复杂⑵相互转变病害四面体人类活动也可能无意识地助长了某一种病害的流行,或者有效地控制了病害来的流行。
如果考虑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常用“病害四面体”(或病害锥)来表示寄主植物、病原物、环境条件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第二节林木病害的症状一、症状的概念病状:林木发病后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反常状态。
如:花叶、黄化、肿瘤、丛枝等。
病症:林木发病后,病原物表现在病部的特征。
如白粉、锈粉、煤污、毛状物、伞状物、点状物、煤层等。
症状:是病状和病症的综合表现,即林木发病后所表现病态特征。
二、常见林木病害症状类型(一) 以病状为主的类型无病症或病症不明显。
主要有以下几种:1、花叶通常全株性的发病(多为系统性病害)局部表现,叶片颜色深浅不均匀,浓绿与浅绿部分相间夹杂,大多由病毒、类菌原体和生理因素引起。
2、黄化整个叶片或叶片的一部分均匀地变成黄色。
多由缺素或病毒等引起。
3、肿瘤:枝干、根部和叶上形成局部性肿胀或成瘤状突起瘤多近圆形,有时呈梭状。
瘤的体积可从几毫米到一米以上。
一般由细菌、线虫和个别真菌引起。
4、丛枝枝条的节间缩短,叶片变小,枝叶簇生。
呈扫帚状。
多由类菌原体、或真菌引起。
5、萎蔫根、茎维管束组织受到破坏而发生的植物失水凋萎的现象。
一般由真菌、细菌或生理原因引起。
6、小叶叶片变小。
一般由缺素症真菌、病毒、螨类或引起。
7、流胶、流脂病部有胶质或松脂自树皮渗出。
一般由真菌、细菌或非生物病原引起。
(二)以病症为主的类型发病初期就表现病症,病状不明显或被覆盖。
主要有以下几种:1、粉状物(白粉、锈病)白粉:病菌覆盖植物叶片、嫩枝、幼果的表面,其上出现很薄的白色或灰白色粉层,后期白粉层上出现散生的针头大的黑色或黄色颗粒。
锈病:发生于枝、干、叶、果等地上部分。
病部出现锈黄色的粉状物,或内含黄粉的泡状物和毛状物。
病部大多形成斑块或瘤肿。
2、霉状物(煤污、霉层)煤污多发生于叶、果和小枝。
病部为一层煤烟状物严密覆盖,煤状物很容易擦去。
霉层多发生在贮藏中的种子和果实上。
种实表面出现绿色、黑色、粉色、或灰色的霉状物。
3、毛状物、疱状物4、点状物、粒状物病原真菌在病部产生的黑色小点,多为真菌的繁殖体。
5、绳索状物、膜状物苹果紫纹羽病--表面有紫红色菌索;苹果白纹羽--表面有白色菌丝膜6、菌脓(三)病症和病状均明显的症状类型此类型多为发病初、中期以病状为主,中、后期在其病状部出现病症。
主要有以下几种:1、斑点或叶斑:是最常见的一类病害。
该类病多发生于叶和果实上,病部通常变色,形状近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的坏死斑。
根据病斑形状和颜色的不同,这一类病害又分成角斑、圆斑、褐斑、漆斑、黑斑、轮斑等病名。
后期病部组织坏死,斑点常出现绒状霉层、黑色小粒点或粘稠状等病症。
2、腐烂:是病原物分泌酶把植物细胞内的物质溶解,组织软化解体,流出汁液。
腐烂组织常有各种气味。
3、溃疡:在枝干的皮层上韧皮部坏死、凹陷,病部周围稍隆起并木栓化,中央的组织坏死并干裂。
多数后期病部出现病症,往往为黑色小点或小的盘状物。
多为真菌或细菌因起4、炭疽:症状与斑点病相似。
主要发生在叶片和果实上,坏死病斑上常有轮纹状排列的黑色炭质小点。
5、枯梢三、症状在诊断上的意义(一)重要的、主要的方法1、症状具有特异性2、症状具有稳定性3、经济简便(二)不是唯一的,需配合其他的诊断方法1、变化性:不同生长阶段、不同寄主、不同发病阶段、不同器官、2、复杂性:“同症异原”、“同原异症” 、“同原多症”小结本章重点内容主要有:林木病害的概念林木病害的症状常见林木病害症状类型症状在诊断上的意义第二章林木的非侵染性病原一、非侵染性病原非侵染病原:不适应林木生长的水分、温度、光照、营养物质、有毒物质等。
(一)温度过高过低1.高温---灼伤主要发生在幼嫩枝干、幼苗、果实.如幼苗猝倒病、苹果日灼病。
间接作用结果,由于高温灼伤的伤口出现,导致病菌侵入,常诱发侵染性病害。
如银杏茎腐病2.低温---冻害早春的叶、花、果,幼苗、秋梢、抽干3.温差过大毛白杨破腹病(二)水分过多或少1.干旱:植物萎蔫、干枯,易诱发病虫害2、涝灾:烂根、整株落叶、枯死3、干湿不均:裂果,诱发干腐病(三)营养失调1.缺素症①缺大量元素N、P、K;②缺微量元素Ca、Mg、Fe、S、Zn、B、Cu 等2、营养元素过多及比例失调(1)、山东N肥过剩,-→诱发侵染性病害;(2)、果园Mn过量,-→粗皮病(3)、比例失调,导致土壤污染,理化性状不良3、缺素症的原因(1)、土壤缺乏元素(2)、土壤理化性质不良;(3)、植物某一生长阶段相对缺乏(4)、整体产量高,复种指数大(四)有毒物质1、空气污染:酸雨、so2、co2 、co 、H2S、Cl2、O3、HF2、土壤污染:污水、过量肥、药残留物、PH3、肥害、药害、除草剂害(五)光照过强或不足1、过强:→日灼(套袋)2、过弱(不足):-→反季节育苗二、非侵染性病害发生的特点1、在时间上:暴发性,短时间大面积发生,往往与气候骤变或长期不良、近期农事管理(移植、施肥)2、在田间分布上:成片状,往往与地形、地势、特殊地理及管理区有关3、在症状上:无病症,无传染趋势。
症状多发生在叶缘、叶尖、叶脉间,在整株上分布呈现规律性、方向性三、非侵染病害的诊断和防治(一)诊断1、现场调查诊断;2、症状诊断;3、化学诊断;4、防治诊断;5、人工诱发试验(二)防治1、适地适树;2、合理肥水;3、消除病因;4、化学补救。
复习讨论:非侵染性病害发生的特点是什么?如何诊断非侵染性病害第三章林木的侵染性病原第一节林木病原真菌及所致病害真菌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关系分解有机质、可以食用、损坏粮食和物品、导致疾病、毒菇一、真菌的基本形态及发育过程真菌的发育可分为营养与繁殖两个阶段(一) 真菌的营养体⑴菌丝:纤细管状的细丝称为菌丝(真菌典型的营养体)⑵菌丝体:菌丝的集合体称菌丝体。
①无隔菌丝低等真菌的菌丝常无隔膜,是一个连通的多核的细长细胞。
②有隔菌丝高等真菌菌丝都有隔膜,但膜上有微孔,使细胞间的原生质可以互相勾通。
③菌丝从孢子萌发而来,以其顶端向外生长。
每一部分都有潜在的生长能力。
④菌丝的功能菌丝各部分都具有吸取水分和养分的能力。
营养物质和水分通过菌丝细胞壁而被吸收。
菌丝有时长出一种特殊结构——吸器,吸器通过寄主细胞壁上的小孔伸入细胞内吸取养分.★菌丝自其顶端向前延伸,也可自其侧面形成分枝。
★在基物中或寄主体内,菌丝向各个方向生长以摄取营养物质。
★大多数真菌的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甲壳质。
细胞膜内除细胞质外,常可见到线粒体、液泡,泡囊、内质网,核蛋白体,微粒体,晶体及牲粉等细胞器和内含物。
★细胞内含一个,两个或多个细胞核。
菌丝细胞的细胞壁及细胞质多无色。
★含有色素的细胞质可使菌丝呈现不同的颜色。
(二)真菌营养体变态菌丝的基本功能虽是进行营养活动,但有些真菌菌丝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紧密地交织成某种特殊的结构。
如:子座、菌索、菌核等.这些结构在真菌的繁殖,传播和抵抗不良环境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子座:是一个致密的营养组织,很象一个垫子,上面或其内部形成子实体或直接产生孢子.菌核:组织形态与子座相似,但其外层菌丝交织得更为紧密,并呈褐色或黑色,内部较疏松。
多近圆形,小的如菜籽,大的直径近尺。
是一种休眠和渡过不良环境的结构。
菌核萌发时产生菌丝,或在其上产生子实体。
(三)真菌的繁殖体真菌的繁殖:分无性和有性两种方式,产生无性的和有性的两类孢子,分别称为无性孢子和有性孢子。
1.无性繁殖体及类型凡是不通过性的结合而产生孢子的繁殖方式都统称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在真菌中极为普遍,产孢的过程和所产孢子的种类也很复杂。
无性繁殖在真菌的扩展蔓延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有可能完成从孢子萌发成菌丝,再由菌丝形成孢子这样的循环许多次,使真菌在短时期内迅速扩大其数量。
真菌的这种特性在植物病害的流行学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常见的无性孢子有下列几种:粉孢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孢囊孢子2.有性繁殖体及类型(1)有性结合过程由两个不同性别的细胞配合后产生的孢子为有性孢子。
真菌有性孢子形成的过程分为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三个阶段。
(2)常见有性孢子类型:接合孢子、卵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多数真菌的有性孢子一年只产生一次,而且多发生在寄生长的后期,它具有较强的生活力,并能渡过不良环境,所以,有性孢子通常可以越冬和成为第二年植物病害的初次侵染来源(四)真菌的发育过程真菌典型的发育过程大致如下:菌丝体经过一段时期营养活动后,产生无性孢子。
无性孢子萌发成芽管,并继续生长成菌丝体。
这是真菌发育过程中的无性阶段。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无性繁殖可以发生若干代。
至发育后期,菌丝体上开始形成两性交配细胞。
两性细胞经质配、核配和减数分裂后,产生有性孢子。
有性孢子萌发再产生菌丝体.真菌的生活史(发育循环):真菌的生活史:是指真菌从孢子萌发开始,经过一定的生长、发育阶段,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所经历的过程。
在植物病害防治中,研究病菌的生活史是非常重要的环节, 为什么?二、林木病原真菌主要类群及所致病害(一)真菌分类地位真菌的分类系统,近年来有较大的改变。
目前倾向于采用安思沃斯(Ainsworth)系统,真菌门分亚门检索表1.有能动细胞(游动孢子),有性阶段的孢子典型地为卵孢子………………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1‟.无能动细胞.............................. ............... (2)2.具有性阶段.............................. ............... (3)2.缺有性阶段………………半知菌亚门(DeuteromTcotina) 3.有性阶段的孢子为接合孢子………接合菌亚门(Zygomycotina)3‟.无接合孢子...................................................... (4)4.有性阶段的孢子为子囊孢子………子囊菌亚门(Ascomycotina) 4‟.有性阶段的孢子为担孢子……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 (二)林木病原真苗的主要类群及所致病害1.鞭毛菌亚门(Mastigomycotina)⑴特征:①营养体:本亚门中的菌类营养体典型的是无隔的菌丝体,较低级的种类营养体简单不作丝状②繁殖体:无性繁殖产生具鞭毛能游动的无性孢子和配子,或者其中之一是可游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