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究经 - 大众日报数字报-大众日报农村大众齐鲁晚报生活日报
究经 - 大众日报数字报-大众日报农村大众齐鲁晚报生活日报
登极泰山顶
奇景唤诗兴
月 郭 沫 若( 中) 与 山 东 省 副 省 长 栗 再 温( 左) 老松树, 引起郭沫若的极大兴趣。 据说这株松树 是六朝时期栽种的, 但是至今仍枝叶繁茂, 充满 青春的活力。 更有趣的是, 这棵树的树干不向高 处长, 而是专门旁逸斜出, 像伞一样罩住了整座 院落。 郭沫若为这奇景所动, 吟咏道: “六朝遗植尚 憧憧 , 一品大夫应属公。 吐出虬龙思后士, 招来鸾 凤诉苍穹。 四山有石泉声绝, 万里无云日照融。 化 作甘露均九域, 千秋长愿颂年丰。 ” 在这首题为 《咏普照寺六朝松》 的诗里, 郭沫若赋予了古松鲜 活的生命和更为深邃的文化内涵。
游览完普照寺, 一 行 人 驱 车驰 向 红 门 , 开始 登山。 随行的人怕郭沫若登山体力不支, 早已准 备 好 几架 山 轿 子 放 在 那 里 等 着 。 栗再温做郭沫若的工作说: “泰山盘道艰险, 您 和 夫 人 坐 山 轿 子 上山 吧 ! ” 郭沫若没有正面回 答, 却问身边的杨文山: “ 你 们 都 是 坐 山 轿 子 上山 吗? ” 杨文山答: “ 我 们 上山 是 工 作 , 当然是徒步攀 登了。 ” 郭沫若转身对栗再温说: “今天我们上泰 山也是工作, 同样需要徒步攀登。 徒步攀登, 身心 轻松, 也是一种锻炼呀! ” 登山一路, 郭沫若兴致很高, 尽管山路险峻, 可 他 仍然 乐 此 不 疲 , 不忘观赏沿途的风景。 到达 对松山的时候, 乌云穿行于双峰之间, 风起处松 涛轰鸣的奇妙景观, 令人心旷神怡。 骤雨袭来, 郭 沫若为此佳境所动, 赋诗一首: “人来看万松, 雾 至万松蒙。 冠沐及时雨, 襟披下岭风。 拿云伸臂 ( 观 手, 饮 瀣 溢 心胸 。 磴道千寻尽, 碧霞铁瓦红。 ” 《 ) 五大夫松赏松山石》 傍晚时分, 郭沫若一行人来到家住朝阳洞附 近的山民关荣友家。 关荣友把郭沫若、 于立群、 栗 再温等贵宾迎进北屋前厅上坐, 冲茶待客。 据泰 安学院的退休老教授张杰回忆, 在品茶交谈中, 郭沫若询问了关荣友的情况, 当关荣友回答自己 已 经 60 岁 却 从 来 没 有 上 过 学 时 , 郭沫若有些遗 憾, 但当得 知 关 荣 友 的 长 子 已 进 入 泰 安 一 中 读 书 的时候, 郭沫若又感到分外欣慰。
郭沫若题字泰安
□ 陈巨慧 渠冉 整理 存千余字, 每 字 大50 厘 米 , 故称 “经石峪大字” 。 郭沫若看着这遍布巨石的大字, 心情格外激 动。 他对大字的形状、 笔划、 书法、 气势, 进行了反 复细微的考察研究, 并根据世字少一划的情况, 初步推断这些大字是唐朝时期人们为避李世民 之讳而书。 他吟道: “经字大于斗, 唐人之所书。 千 年风韵在, 一亩石坪铺。 阅历久愈久, 摧残无代 无。 只今逢解放, 庶不再模糊。 ” 然而, 这首 《访泰山经石峪》 的诗作发表后, 引来众多文字学家关注, 他们认为郭沫若仅凭此 字定时代尚欠谨慎, 并指出 “世” 字缺笔写法在汉 代早已有之。 郭沫若几经考证, 认为北齐人所书 的可能性较大, 于是将诗文前两句改为 “经字大 于斗, 北齐人所书” , 并将修改后的诗文书写寄 回。 下山时, 郭沫若依然没有坐轿。 据翟所淦老 人说, 当时栗再温再次做郭沫若的工作, 希望他 顾及自己的身体, 坐轿下山, 可 是 郭 沫 若仍 是 微 笑 着 拒绝 了 。 他 带 头 踏 上 如 天梯 倒 挂 的 十 八 盘 , 缓慢而下, 兴致依然, 和大家谈笑风生, 把 一 串串 笑 声 留 在 了 泰 山 盘 道 上 …… 回到迎宾堂后, 郭沫若将登山时用心记下的 六首记游诗誊写到宣纸上, 并为普照寺的 “筛月 亭” 、 虎 山 水 库 西 边( 后 移 岱 庙 天 贶 殿 之 东 碑 廓) 的 “双束碑亭” 、 南天门的 “未了轩” 和中共泰安地 委、 泰安专员公署及泰安第一中学写了匾额和门 牌, 为 同 行 的导 游 写 了 “少说多做” 、 “ 实事 求 是 ” 、 “卧薪尝胆” 等条幅。 为了表示对参加陪同、 导游 人员的谢意, 自己出钱安排了两桌饭菜招待他 们。 郭沫若还端着酒杯到厨房内向厨师孙培美让 酒, 并主动为孙培美写了一幅 “谁知盘中餐, 粒粒 皆辛苦” 的条幅。 1962 年3 月21 日 , 郭沫若在 《人民日报》 发表文 章: “东方主生, 帝出乎震, 于 是 泰 山 便 威 灵 赫赫 了。 自秦汉以来, 历代帝王封禅, 也就是对泰山朝 拜, 比帝王都还要高一等, 因而谁也不敢藐视泰 山 了 …… 泰 山 应 该 说 是 中 国 文 化 史 的 一 个 局 部 缩影。 ” 泰 山 文 化 得到 了 应有 的 历 史 性 归 纳 , 郭沫 若也被我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周扬喻为 “泰山之 神” 。 在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郭沫若为泰安 以 及 泰 山 屡屡 题 字 , 给 这 个 历 史 古 城 增 加 了 更 浓厚的文化色彩。 1953 年10 月15 日 , 冯 玉 祥 墓 在 泰 山 大 众 桥 建成,郭沫若亲自为其手书“冯玉祥先生之 墓”七个字。但是,墓身在“冯”和“玉”二 字之间却存在着拼接破损,这是缘于一个重大 的失误。当年郭沫若按照传统的书法习惯和格 式,从右至左书“冯玉祥先生之墓”七个大 字,尔后竖行落款“郭沫若题”,接着另起一 行 坠 上 时 间 “ 一 九 五 二 年 十 二 月 ”。 本 想 用 七 块花岗岩分块镌刻,再并排拼成整体,但在处 理最后一块时,遇到了点麻烦:最后一个 “墓”字,后面还有两行落款,字数明显太 多 , 两 行小 字专 门 再 刻 一 块 不 合 适 ; “墓” 字刻 得太小, 与前面的字也不协调。 于是有人建议, “墓” 字后面只刻 “郭沫若题” 四个小字, “一九五 二年十二月” 挪 到第 一 个 字 “冯” 的刻石上。 但文 化 程 度 不 高 的当地 石 匠 把 “一九五二年十二月” 刻在了 “冯” 字左 侧 , 这样子根本没法通读, 必须 重刻, 把时间放在 “冯” 的右侧, 才能和最后的 “郭沫若” 三字对应。 于是立即命人把第一块石 刻取下, 连夜赶工重做, 可是石刻之间严丝合 缝, 怎生好取, 不得已, 便用锤头砭砸 “冯” 字, 于 是 便 形 成 我 们 现 在 看 到的 破 损 题 刻 。 泰山南天门旁边,门口悬有“未了轩”三 个镏金大字,这是由郭沫若题写的,因杜甫的 “齐鲁青未了”而得名,原意告诉我们到此仍 然 登 岱 未 了 , 以 鼓 励 大 家继 续 攀 登 。1965 年 , 郭沫若应泰山管理局之邀题写了“挟泰山以超 北海”,“驭大鹏而游南溟”句,刻成石碑放 在 泰 山上 , 以 供 游 人 观 赏 。 在泰安市城区东西主干道岱宗大街中段, 有 一 座 横 跨 奈 河 的 大 桥 , 名 “ 泰 山 大 桥 ”。 该 桥 始 建 于1964 年 , 是 解 放 后 在 奈 河 上 新 建 的第 一座大型石拱桥。桥拱上方石刻的“泰山大 桥 ” 四 个 大 字 , 为 郭 沫 若 先 生1965 年 所 题 。 站 在桥上向北望去,是巍然屹立的泰山主峰,桥 的 西 头 有 一 座 琉璃 瓦 六 角 亭 , 桥 下 是 碧 绿 色 的 人工湖面,湖岸有垂柳、有长廊,湖心有一天 鹅 起 飞 的雕 塑 , 而 大 桥 周 围 街 道 两 旁 则 是 高 低 起伏的建筑,郭沫若所题的四个字与桥下的美 景交相辉映,为古老的泰安更添韵味。 郭沫若也曾为泰安师范专科学校题校名, 1958 年 9 月 , 这其中发生了一件趣事。 济南师范 1971 年 更 名 泰 安 师 范 专 科 专科学校迁址泰安, 学 校( 现 泰 山 学 院) , 当 时 学 校 发 函 请求 郭 沫 若 为 该 校 题 写校 名 。 不久, 一封信寄回了泰安师范 专科学校, 众人怀着激动的心情打开之后, 却发 现是空的。 众 多 猜测 纷 起 , 有 人 猜测 信 在 中 途 被 人偷盗, 有 人 猜测 郭 沫 若 可 能 没 给 题 字 …… 冷 静下来后, 众 人 细细 观 察 信 封 , 终于茅塞顿开, 赫然发现: 信皮上用毛笔写着的 “山东泰安师范 专科学校” 十个大字, 不就是郭沫若的题字吗? 郭沫若所题的校名从 “文革” 后 一 直 沿 用 到2002 年泰山学院成立, 经 历 了 近30 年 的 风 雨 洗 礼 , 也 受 到 了 一 代 又 一 代 莘莘 学 子 的 瞻 仰 和 膜 拜 。
1961 年5 月8 日 上 午 , 泰山脚下的万物都笼罩 在 一 片 明媚 而 宁 静 的 光 晕 中 , 泰 山 —— — 这座古老 而谦逊的名山, 像往常一样, 怀抱着众多的文化 财富和自然奇迹, 静静 地 矗 立 着 , 等待着客人们 的到 来 。 此时, 一辆面包车开进了岱庙内的东御座门 前。 十几个人下了车, 缓慢而有序地走进下榻的 东御座迎宾堂。 这 其 中 有 两 位 特 殊 的 客 人 —— — 我 国著名的学术权威郭沫若和他的夫人于立群。 随 行的还有时任山东省副省长的栗再温和泰安的 几位工作人员。 虽然是 “国宝级” 的人物, 可郭沫若此时却 像个再普通不过的游客。 据当年泰山管理处主 任、 现 在 已 经 80 多 岁 的 翟 所 淦 老 人 回 忆 : “当时 没有清场, 也没有戒严, 因为郭老不想搞特殊 化。 ” 下午休息后, 郭沫若来到了岱庙。 在参观历 代碑刻以及字画时, 一群学生正好经过。 有一位 学生看见了他, 对其他伙伴喊道: “是郭老! ” 大家 立刻围拢上来。 有的学生提出要合影留念, 郭沫 若立刻同意了他们的要求。 在岱庙, 郭 沫 若 写 下 了 一 首诗 《在岱庙望泰 山》 : “磴道七千级, 泰山不算高。 只缘天下小, 遂 使仲尼骄。 实事唯求是, 登临岂惮劳。 人功方峻 极, 绿化到山椒。 ” 记录了在岱庙观泰山的感受。
徒步登险峻
赋诗咏松山
遍游普照寺
诗赞六朝松
9 日上午, 郭沫若游览了泰山脚下的普照寺。 这座著名的六朝古刹, 历经风雨, 仍然 保 存 完 好 。 当来到冯玉祥当年曾居住过的 “菊林旧隐” 时, 房 门关着, 陪同人员冯林稳从外边绕到后门, 进去 把房门打开。 郭沫若见此情形, 脱口而出: “前门 关闭后门通, 庭院植有大青松, 一品大夫中间坐, 惟有粗枝面朝东。 ” 大家听了拍手叫好。 时任泰山管理处主任的杨文山对冯林稳说: “赶快记下来, 这是郭老的即兴大作。 ” 郭沫若笑 笑说: “这是随便一诌, 不要记, 不算数。 ” 从 冯 玉 祥 旧居 出 来 , 后院筛月亭旁的两株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