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岳阳楼》学案(新)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诵读诗歌,了解诗人及相关背景;掌握“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这一诗歌赏析方法,能准确把握诗歌所绘之景及所抒之情。
2.过程和方法:诵读诗歌;运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赏析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与态度:通过诗歌,感受岳阳楼的风景和人文之美; .激发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和探究兴趣。
二、导读
1、了解作者。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又称杜工部,祖籍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他素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但在唐由盛转衰的特殊时期,他却只能在漂泊困顿中度过了自己的大部分人生。
代表作有“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春望》、《登高》等。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被后世尊称为“诗圣”。
他的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诗风沉郁顿挫,诗艺精湛,影响深远,被称为“诗史”。
2、解题:
这首五言律诗写于诗人逝世前一年,即唐代宗大历三年(768)。
当时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湖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继而想到自己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3、背景:
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冬,时年57岁的杜甫携家眷出三峡,漂泊在今天湖南湖北一带。
这时距杜甫生命的终结仅有两年,他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巳聋,完全靠饮药维持生命。
十二月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今湖南岳阳市)寓居。
一天,杜甫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
三、导思
1、“昔闻”“今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2、赏析“坼”“浮”二字。
3、第三、四句景和情有什么关系?
4、自主品析,你觉得诗歌的哪一联写得最好?试作简要赏析。
你觉得诗歌的哪一联写得最好?试作简要赏析。
四、导练
【跟踪试题】
1.下列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
A.吴楚东南坼坼:分裂,引申为划分
B.亲朋无一字字:文字,指书信
C.老病有孤舟老病:拖得时间长的疾病
D.戎马关山北关山:关口山岳,指北方边关
2.下列诗句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B.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
C.亲朋无一自,老病有孤舟。
D.戎马关山北,凭轩涕四流。
3.下列对《登岳阳楼》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登岳阳楼》是杜甫中年时期的作品。
B.《登岳阳楼》意境宏大,炼字炼句准确。
C.《登岳阳楼》中,“昔、今”二字有深刻的含意。
D.《登岳阳楼》颔联形象逼真地描画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
比较阅读《登岳阳楼》,完成下列各题。
(甲)登岳阳楼
萧德藻
不作苍茫去,真成浪荡①游。
三年夜郎客,一柁②洞庭秋。
得句鹭飞处,看山天尽头。
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
[ 注释 ] ①浪荡:放浪游荡。
这里是游来荡去的意思。
②柁:同“舵”,这里代指船。
(乙)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4、甲诗中的“浪荡游”具体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乙诗中的“亲朋无一字”中的“字”应解释为 _________ 。
5、甲诗对“犹嫌未奇绝”中的“奇绝”没有展开描写,而乙诗中却有具体的描写,其诗句为 __________________ 。
6、“犹嫌未奇绝,更上岳阳楼”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 ”有异曲同工之妙。
7、请分析这两诗的不同写法。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面对这两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杜诗的“孤舟”句和萧诗的“一柁”句写出了两位诗人乘船在湖上漂泊的生活。
B .杜诗“凭轩”句和萧诗“看山”句,都抒写了诗人登楼远望、无限感慨之情。
C .这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不以己悲”、关注社稷安危的豪壮之情。
D .杜诗以咏叹登楼始,以感慨家国多难结,诗风苍凉沉郁;萧诗以浪迹江湖始,以登楼揽胜结,诗风清新飘逸。
【提高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1—2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
贺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②,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
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
②黄华:菊花。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联“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歆羡之情,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
B.颔联言近意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无数次的思乡梦。
C.颈联虚写,说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草儿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带”一“将”,景色融合自然。
D.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
E.尾联直抒胸臆,主要表达了诗人病后思归之情,遥想故园菊花又开,而自己却辜负了回乡赏花之约,心头更觉怅惘。
2.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
五、学案答案
导思答案
1、昔闻:渴望向往已久,今昔心情作对照,强调登楼时的喜悦。
今上:如愿以偿甚喜。
2、“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
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而“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3、景:洞庭湖广阔无垠,烟波浩淼。
情:诗人有不灭的济世的博大胸襟。
诗人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诗人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是天下的百姓。
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两句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
4、例: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唱。
可以从炼字、景象、古人评价、情感。
①“坼”: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包容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一派壮阔的图景。
②景色特点:气势磅礴,宏伟奇丽③古人评价: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能够与之比美的,只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④欣喜、孤单、漂泊、渺小。
导练答案
【跟踪试题】
1、答案: C 解析:C.老病:年老且生病。
2、答案: A 解析:B.月—夜;C.自—字;D.四—泗。
3、答案: A 解析:A.为其晚年作品。
4、三年夜郎客,一柁洞庭秋;书信。
5、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6、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甲诗从登楼前自己感受和游湖所见写起,在最后的结句中才点题登楼;乙诗先写登楼所见,开笔点题,然后由所见之景展开联想,表现自己的所感所思。
8、C(萧诗没有抒发“关注社稷安危的豪壮之情”)。
【提高试题】
1、CE(C项,“虚写”错误,应该是“由上联回忆转入实写”。
E项,范围过小,“主要表达……”分析不正确。
从诗的末句看,还有“秋风发上生”所表达的凄冷的情怀;另外,还有两句共同表达的幽冷不平的情怀,因为贺铸多病早衰,又因喜谈世事,每忤权贵,屡受排抑,悒郁难平,他在徐州任上所作的不同诗歌中,曾多次吐露了这种幽冷不平的情怀。
)
2、清萧瑟的意境;②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
(6分;每点3分,其中意象各2分,意境各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