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江苏省沭阳县广宇学校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试卷

江苏省沭阳县广宇学校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七年级语文期中试卷

______……线………广宇学校2019-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调研测试初一语文试题(时间:120分钟, 总分:150分) 第一部分 (30分) 一、 语言积累与运用(30分)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4分) 屏zh àng斑l án取d ì妇r ú皆知2.古诗文默写。

(10分)(1)深林人不知, ▲ 。

(王维《竹里馆》) (2) ▲ ,关山度若飞。

(《木兰诗》) (3) ▲ ,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 ▲ 》) (4)马上相逢无纸笔, ▲ 。

(岑参《逢入京使》) (5)《凉州词》诗云:“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木兰诗》中同样体现战争残酷的诗句是:“ ▲ , ▲ 。

” (6) ▲ ,可笑不自量。

(韩愈《调张籍》) (7) ▲ ,吾将上下而求索。

( ▲ 《离骚》)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你的主张和我的主张完全一致,这真是不约而同....。

B.这是一条人迹罕至....的山间小溪,两岸荆棘丛生。

C.漫步在南湖公园,我们用相机去捕风捉影....,记录家乡的古风古韵。

D.他办事从不与人商量,喜欢鲜为人知....,不考虑后果,常常妨碍大家的利益。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是 ( ▲ )(3分) A.《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纂的目的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B.《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

C.诗人光未然的《黄河颂》是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并表达中华儿女向它学习的决心。

经冼星海谱曲后,这部音乐作品响彻中华大地,激发了中国军民的抗日热情。

D.《阿长与<山海经>》《老王》《台阶》的作者分别是鲁迅、杨绛、李森祥,体裁都是散文,都刻画了特色鲜明的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3分)①我们的祖先也曾得到过科学的秘密,率先发明了火药和指南针②我们发明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获取霸权③而是用它来制造奇巧美丽的烟火,使人们在节日里享受欢乐④同西方人不同,我们发明火药,不是用它来侵占别国领土⑤而是让风水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方位与走向,使我们的生活中顶重要的“住”,能够选择优美适宜的自然环境。

⑥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A.①④③②⑤⑥B.⑥①④⑤②③C.①④⑤②③⑥D.⑥①④③②⑤6、综合性学习(7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热爱祖国是一种崇高的情怀,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以“爱我中华”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为营造活动气氛,请你为此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运用对偶的修辞。

(2分)▲(2)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诗文中,爱国主义的诗篇占有大量的篇幅。

试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一个爱国诗人......。

(2分)....和他的爱国诗句▲(3)有人说爱国很空洞,作为中学生的你该怎么做才是爱国呢?(要求具体列举至少两件事情,不能空洞)(3分)▲▲第二部分(60分)二、阅读韩愈的《晚春》一诗,完成7-8题。

(5分)晚春唐·韩愈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7.一、二句写出了怎样的晚春景致?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2分)▲▲8.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3分)▲▲三、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17分)【甲】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

”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

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康肃笑而遣之。

【乙】(选自欧阳修《归田录》)注:①应制:由皇帝下诏命而作文赋诗的一种活动。

②丁晋公:即丁谓,北宋奸臣....。

9.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两处...)(2分)尝一岁临池久之而御钓不食。

10.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4分)⑴但微颔.之▲⑵康肃忿然..曰▲⑶尝.一岁临池久之而御钓不食▲⑷鱼畏.龙须上钓迟▲1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分)A.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②归来见.天子B.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C.①时.丁晋公《应制诗》云②学而时.习之D.①莺惊凤辇穿花去.②一狼径去.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4分)⑴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

▲⑵真宗称赏,群臣皆自以为不及也。

▲13.选文中卖油翁与丁晋公的表现形成鲜明对比,请分别概括两个人物的性格特征。

(4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12分)艾叶香中寻玉佩郑凤岭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

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

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

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

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

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

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

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

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

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

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

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

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

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

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

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

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

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

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

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

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

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

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

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

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鸣鸣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

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

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

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

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

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

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

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

”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14.文章回忆了奶奶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3分)▲▲15.文章第⑥段写了奶奶在那个灾荒年戴着玉心佩去了镇上,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在祭祀完后分给了“我”和小伙伴。

结合上下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3分)▲▲16.第⑦段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3分)▲▲17.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⑨段画线句在文中所起作用的理解。

(3分)▲▲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13分)是谁爱着你的背影这个周末回家,临走时,母亲将我送到门口。

我走了一段,即将拐进小巷时,发现母亲竟然在身后跟了过来。

我催她回去:“妈,快回吧,大门敞着呢。

”她说:“没事,我就站在这路口。

”我知道,母亲是要站在路口看我远去的背影。

带着一种温暖的滋味,我走进小巷,再回头看母亲,只见她站在原地,正一动不动地看着我的方向。

因为隔着一段距离,我看不清她的表情,但我能感觉到她殷殷期望的眼神里满是留恋不舍。

近些年,母亲越来越显老了。

孩子们像小鸟一样,离开她温暖的羽翼,有了自己的家,也有了各自的事业,陪伴她的日子少了许多。

母亲不止一次地感叹:“还是你们小时最好,天天在一起,现在你们姊妹几个天南海北四下分散,团聚一回可真不容易。

”每听见她这样说,我总不以为然,没品味出她话里面的孤单和失落。

直到有一天,我猝不及防地发现,在我远去的身后,母亲追随的目光是那样爱意深沉。

那是个夏天,母亲住在弟弟家。

有次我去看她,告别时,她又送到门外。

直到我从五楼下到四楼,看不见我的身影,我才听见她关门的声音。

我出了楼,绕过一片绿地,走过小区院子。

快走到小区门口时,我偶然间向后望去,忽然被身后的一幕惊呆了——只见弟弟家那个小小的窗框里,母亲正趴在窗口,向我望着,就像一只守在巢里的老鸟,眼巴巴地看着小鸟的远去。

看见我回头,她向我不停地挥手,依稀又在说着什么。

那一刻,我心里酸酸的,眼泪不由得落了下来。

如果不是我偶然回头,我哪里知道,就在我一路走去的时候,身后会有母亲浓得化不开的目光。

也是从那时起,我才发现母亲是多么痴恋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哪怕只是渐渐远去的背影,她也想多看几眼,不愿错过。

去年秋天,母亲患病住院。

我在医院陪她,午后下起了雨,天色阴暗,母亲催我回去。

她说:“我好好的,没有什么事,你妹妹也快来了,你快回去吧,别等雨下大了。

”我收拾东西回去,母亲送我上电梯。

很快,电梯从八楼下到一楼。

我穿过病房楼大厅,走到院子里,看雨下得不大,我没有打伞。

就在这时,电话忽然响了。

只听母亲在电话里说:“你怎么不打伞呢,快把伞打起来,别冻感冒了。

”原来,母亲又在隔窗望着我的背影。

病房楼的电梯间没有窗户,想望向我出门的这个方向,需要出了电梯间,穿过病房长长的走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