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建筑史总结知识点

中外建筑史总结知识点

古代希腊建筑一、古代爱琴海地区建筑:公元前3世纪出现于爱琴海岛屿、希腊半岛和小亚细亚西海岸地区,以克里特岛和希腊半岛的迈西尼为中心,又称克里特——迈西尼文化。

克里特、克里特岛的建筑全是世俗性的、著名的克诺索斯的米诺王宫。

空间高低错落。

依山而建,规模很大;建筑风格精巧纤丽、房屋开敞、色彩丰富。

宫殿西北有世界上最早的露天剧场。

迈西尼。

其文化略晚于克里特,主要是城市中心的卫城。

迈西尼卫城及泰仑卫城。

风格粗犷,防御性强。

迈西尼卫城的城门因其雕刻得名为“狮子门”。

二、古代希腊建筑: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古希腊建筑是欧洲建筑的先河,范围包括巴尔干半岛南部、爱琴海诸岛屿、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东至黑海,西至西西里的广大地区。

历史分期古风时期:世纪,希腊文化传播到西亚、北非,并同当地传统相结合。

石梁柱结构体系的演进及神庙制型早期的建筑是木构架结构,以后用石材代替柱子、檐部,从木构过渡到石梁柱结构。

型制脱胎于贵族宫殿的正厅以狭面为正面并形成三角形山墙。

为保护墙面而形成柱廊。

庙宇只有一间圣厅、平面为长方形,以其窄端为正面。

布局制型有端墙列柱式、端柱式、围柱式(包括双重围柱式、假围柱式)等。

古希腊柱式古希腊的庙宇除屋架外全部用石材建造。

柱子、额枋、檐部的艺术处理基本上确定了庙宇的外貌。

希腊建筑在长期的推敲改进中稳定了一整套做法后即形成了不同的柱式(Order)盛期的两大柱式,各有自己强烈的特色。

爱奥尼(Ionic)柱式产生于小亚细亚地区,特点是比例较细长,开间较宽,柱头有精巧如圆形涡卷、柱身带有小圆面的凹槽,柱础为复杂组合而有弹性,柱身收分不明显,檐部较薄,使用多种复合线脚。

总体上风格秀美、华丽,具有女性的体态与性格。

晚期成熟的科林斯(Corinthian)柱式柱头由毛茛叶组成,宛如一个花篮,其柱身、柱础与整体比例与爱奥尼柱式相似。

美学思想与风格特征反应出贫民的人文主义世界观。

认为“美是由度量和秩序所组成的”,而人体的美也是由和谐的数的原则统辖着,故人体是最美的。

当客体的和谐同人体的和谐相契合时,客体就是美的。

建筑风格特征为庄重、典雅、精致、有性格、有活力。

“表现明朗和愉快的情绪……如灿烂的、阳光照耀的白昼,……”。

古典实例广场普遍设敞廊。

古代罗马建筑一、建筑成就:古罗马建筑直接继承并大大推进了古希腊建筑成就,开拓了新的建筑领域,丰富了建筑艺术手法,在建筑型制、艺术和技术方面的广泛成就,达到了奴隶制时代建筑的最高峰。

二、建筑技术:建筑材料除砖、木、石外使用了火山灰制的天然混凝土,并发明了相应的支模、混凝土浇灌及大理石饰面技术。

结构方面在伊特鲁里亚和希腊的基础上发展了梁柱与拱券结构技术。

拱券结构是罗马最大成就之一。

种类有:筒拱、交叉拱、十字拱、穹隆(半球)。

创造出一整套复杂的拱顶体系。

罗马建筑的布局方式、空间组合、艺术形式都与拱券结构技术、复杂的拱顶体系密不可分。

三、建筑艺术:(一)继承古希腊柱式并发展为五种柱式:塔司干柱式、罗马多立克柱式、罗马爱奥尼柱式、科林斯柱式、混合柱式。

(二)解决了拱券结构的笨重墙墩与柱式艺术风格的矛盾,创造了券柱式。

(三)解决了柱式与多层建筑的矛盾,发展了叠柱式,创造了水平立面划分构图形式。

(四)适应高大建筑体量构图,创造了巨柱式的垂直式构图形式。

(五)创造了拱券与柱列的组合,将券脚立在柱式檐部上的连续券。

(六)解决了柱式线脚与巨大建筑体积的矛盾,用一组线脚或复合线脚代替简单的线脚。

四、建筑空间创造利用筒拱、交叉拱、十字拱、穹隆和拱券平衡技术,创造出拱券覆盖的单一空间,单向纵深空间,序列式组合空间等多种建筑形式。

五、重要建筑类型:(1)神庙。

万神庙又叫潘泰翁,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建筑的代表,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

其平面与剖面内径都是43.3m,顶部有直径8.9m年,4~6世纪为建筑繁荣期。

二、成就发展了古罗马的穹顶结构和集中式型制,创造了穹顶支撑在四个或更多的独立柱上的结构方法和穹顶统率下的集中式型制建筑。

彩色镶嵌和粉画装饰艺术。

三、结构方式帆拱、鼓座、穹顶相结合的做法。

四、代表实例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五、希腊十字式教堂的特点教堂平面为十字形,于中央穹顶平衡的四面筒形拱等长;或四臂用穹顶代替筒拱,外观为以中央为主的五个穹顶,如威尼斯的圣马克教堂。

六、东欧等东正教国家的教堂采用改进了的拜占庭式风格。

一般教堂规模都较小,其特点:外部造型多为饱满的穹顶高举在拉长的鼓座之上,统率整体形成中心垂直轴线,形成集中式构图。

西欧中世纪建筑一、早期基督教建筑西罗马帝国至灭亡后的三百多年时间的西欧封建混战时期的教堂建筑。

典型的教堂形制由罗马的巴西利卡发展而来的。

(1)拉丁十字巴西利卡。

在罗马巴西利卡的东端建半圆形圣坛,用半穹顶覆盖,其前为祭坛,坛前是歌坛。

由于宗教仪式日益复杂,在坛前增建一道横向空间,形成十字形的平面,纵向比横向长得多,即为拉丁十字平面。

其形式象征着基督受难,适合仪式需要,成为天主教堂的正统型制。

(2)代表实例。

罗马的圣保罗教堂。

(3)风格特点。

体型教简单,墙体厚重,砌筑教粗糙,灰缝厚,教堂不求装饰,沉重封闭,缺乏生气。

(4)型制。

巴西利卡长轴东西向,入口朝西,祭坛在东边。

巴西利卡前有内柱廊式院子,中央有洗池(后发展为洗礼堂),巴西利卡纵横厅交叉处上建采光塔。

为召唤信徒礼拜建有钟塔兼瞭望用。

二、罗马风(Romanesque)建筑10~12世纪欧洲基督教地区的一种建筑风格,又叫罗曼建筑,似罗马,罗马式。

(1)造型特征。

承袭早期的基督教建筑,平面仍为拉丁十字,西面有一、二座钟楼。

(2)实例:比萨主教堂群,德国乌尔姆斯主教堂,法国昂古来姆主教堂。

三、哥特式(Gothic)建筑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2~15世纪初结束的文艺复兴,后来传至欧洲其他地区形成各自的文艺复兴建筑。

二、风格特征抛弃中世纪的哥特建筑风格,认为哥特式建筑是基督教神权统治的象征。

采用古代希腊罗马柱式构图要素。

符合文艺复兴运动的人文主义观念。

三、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一)早期(15世纪),以佛罗伦撒为中心意大利复兴建筑的第一个作品:佛罗伦撒主教堂大穹顶,设计者是早期文艺复兴的奠基人——伯鲁乃列斯基。

府邸建筑。

美狄奇—吕卡尔第府邸————早期文艺复兴府邸地典型作品。

建筑师是米开罗佐。

教堂建筑。

巴齐礼拜堂,伯鲁乃列斯基设计。

(二)盛期(15世纪末~16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建筑理论著作。

《建筑四书》世纪在欧洲各国都有它的影响。

(一)风格特征1.追求新奇。

2.追求建筑形体和空间的动态,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的空间。

3.喜好富丽的装饰,强烈的色彩,打破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界线,使其相互渗透。

4.趋向自然,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表达世俗情趣,具有欢乐气氛。

(二)代表性实例教堂建筑:罗马耶稣会教堂,维尼奥拉设计。

罗马圣卡罗教堂,波罗米尼设计。

城市广场:圣彼得大教堂广场,伯尼尼设计。

波波罗广场,封丹纳设计。

纳沃那广场,波罗米尼设计。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与洛可可风格一、古典主义建筑的概念广义的指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和古典复兴建筑等采用古典柱式的建筑风格。

狭义的指运用纯正的古典柱式的建筑,主要是法国古典主要及其他地区受其影响的建筑,即指17世纪法王路易十三、十四专制王权时期的建筑。

二、古典主义的哲学基础——唯理论三、风格特征推崇古典柱式,排斥民族传统与地方特色。

四、代表实例1.卢浮宫东立面(勒伏、勒勃亨、彼洛),典型的古典重要建筑作品,体现了古典主义的各项原则。

2.凡尔赛宫(孟莎),法国绝对君权最重要的纪念碑,其总体布局对欧洲的城市规划很有影响。

是法国17~18)的新纪录。

(三)工业革命后的人口剧增,城市环境和面貌遭到了破坏,为了解决城市矛盾进行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巴黎改建(欧斯曼),新协和村(欧文),花园城市(霍华德),工业城市(嘎涅),带形城市(马泰)。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西方建筑这个时期是对新建筑的探索时期,也是向现代建筑过渡的时期。

一、工艺美术运动19世纪50年代在英国出现的小资产阶级浪漫主义思想的反映,以拉丝金和莫里斯为首的一些社会活动家的哲学观点在艺术上的表现。

在建筑上主张建造“田园式”住宅,来摆脱古典建筑形式。

代表作品:魏布(Webb创始人是工程师詹尼。

代表人物:沙利文提出“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

代表作品:芝加哥百货公司大厦。

其立面采用了“芝加哥窗“形式的网格式处理。

六、德意志制造联盟是19世纪末20(柏林),成为现代建筑的雏形,里程碑式的建筑,——由贝伦斯设计。

德意志制造联盟展览会办公楼年以后,钢筋混凝土在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法国建筑师包杜建的巴黎蒙玛尔特教堂是第一个用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造的教堂。

法国工程师马亚在苏黎世建造了第一座无梁楼盖仓库(1910年)。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现代主义建筑形成与发展时期一、革新派建筑师在战后初期对新建筑形式的探索(一)表现派首先在德国、奥地利产生,常采用奇特而夸张的建筑形体来表达某种思想情绪,象征某种时代精神。

代表实例:德国波茨坦市爱因斯坦天文台。

孟德尔松设计。

(二)未来派首先在意大利出现,创始人为作家马里内蒂,宣扬各种机器的威力,主张创造全新的未来艺术。

代表人物:意大利的圣•伊利亚,追求一切都要动、要变。

(三)风格派1917年代风行全世界。

(一)设计思想的共同点强调建筑要随时代而发展,现代建筑应同工业化社会相适应。

(二)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理论观点1.格罗皮乌斯(1887~1969)在《走向新建筑》中提出要创造新时代的新建筑,激烈否定因循守旧的建筑观,主张建筑工业化,“住房是居住的机器”,并要求建筑师向工程师的理论学习,在设计方法上提出“平面是由内到外开始的,外部是内部的结果”。

在住宅设计中提出“新建筑的五个特点”。

代表作品如巴黎的萨沃依别墅,巴黎瑞士学生宿舍,日内瓦国际联盟总部设计方案。

著作:《走向新建筑》。

建筑哲学思想是:理想主义+“密斯风格”主要表现为“运用钢和玻璃为专一手段”。

代表作品如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伊利诺伊工学院宿舍,范斯沃斯住宅。

4.赖特赖特对建筑德看法与现代建筑中的其他人有所不同,他在美国西部建筑基础上融合了浪漫主义精神,而创造了富有田园情趣的“草原式住宅”,在后来发展为“有机建筑论”。

代表作品如草原式住宅,拉金办公楼,流水别墅,约翰逊公司总部,西塔里埃森。

(三)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1928年的雅典会议专门研究现代城市建设问题,提出了一个城市规划大纲——“雅典宪章”。

指出城市要解决好居住、工作、游息、交通四大功能,应科学地制定城市总体规划。

五、高度工业技术倾向特点:指不仅坚持在建筑上采用新技术,而且在美学上极力表现新技术的倾向。

主张采用最新的材料制造体量轻、用料省、能快速灵活地装配改造地结构与房屋,并加以表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