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解说词的创作或使用并不是完全是一种传统意义的写作,更准确和科学地说法应当是一种“处理和安排”。
“解说词”一词的广泛使用,应该来自电影纪录片,就是我们所说的非虚构的电影。
电视解说词研究的两种分歧:一种是重视派,强调语言文字在电视传播中的重要作用;一种是排斥派,基本否认或轻视语言文字在电视传播者能够独立的价值和意义。
电视解说词和电视其他手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包容,互为存在的前提。
电视解说词更擅长表现生活中那些抽象的、哲理性的内容,那些想象性的感情体验,那些复杂的心理活动。
电视语言的主要优势所在: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强大的传播系统,真正实现了语言的跨时空交流和传播,其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是空前的。
以逼真的图像和声音记录还原生活,成为记录人类文化的形象载体,改变了人类感知世界的方式;利用语言的综合分解能力,使传统艺术的融合交流更加自如频繁,再生和创新呈现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语言的综合优势,使他拥有丰富的表现技巧和创造能力,艺术反映生活的各种可能性大大提高。
电视语言构成的基本原则一是服从大局,一切从更好地表现主题出发,照顾总体结构和基本风格;二是发挥各种手段的优势,寻找最佳的配合方式,尽量做到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我们制作一部电视节目,总要拍摄大量的素材,要有一定的片比。
一般情况下,可供选择的库存部分越多,选择的准确度越高。
画面作为象征和隐喻符号,注意避免单一性和凝固化,要善于创造性地寻找崭新的形象载体;善于从生活的自然流程中发现其具象征意义的形象;注意象征画面的多义性和暧昧性,使观众获得多方面的形象感受。
在使用及理解象征和隐喻形象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不同文化环境中的人,对形象的理解有着自己的文化习惯。
第二,人们不同的修养、心境、经历,也会影响他们对形象象征的理解。
第三、象征应该是“雾里看花”般地“隔层同视”,产生“似花非花”的效果,绝不是洞若观火。
第四,如果某种形象的一种象征意义被过多地反复使用,它的艺术价值会相应递减。
在创作中,象征和隐喻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首先,尽量寻找全新的形象作为象征或隐喻的载体,努力创造崭新的一次性的象征符号;其次,尽量利用节目过程中,现实生活的进程中出现的细节、道具,赋予它象征的作用和意义,不一定是节外生枝,硬加上去的形象。
第三,注意象征画面的多义性和暧昧性,不要一览无余,直截了当。
电视解说词使用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是:在电视画面表现不了或表现不好的时候使用解说。
画面的某些明显的不足和局限:1.历史上发生的事件难以完整再现。
为了弥补画面材料欠缺造成的遗憾,电视编导们经常采取用“空间”表现“时间”的办法。
文字的报道不受时空的限制,可以自由地追忆、回溯、描述过去发生的事实。
2.画面无法预测和展望未来。
对于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可以利用解说的虚拟性和想象的能力,调动观众想象的未来场景。
3.难以直接揭示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对于复杂的人物内心活动,画面揭示起来相当困难,即便使用解说,也应该十分慎重。
要注意对心理过程的具体交代及对心理环境的充分渲染来营造铺垫。
特别注意对心理揭示分寸感的把握,避免过于主观的臆测。
它可以配合适当的采访,人物内心独白,主人公自述,尤其是感悟心灵的音乐,恰到好处地做直接的揭示或剖析,引导观众深入体验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
4.对不具备形象性的问题难以表达。
在制作一部电视节目时,在适当的时候需要提炼主题、概括主题、表现主题,需要进行必要的升华、深化与判断评论。
在这方面,画面表现起来相当困难。
5.画面具有的“多释性”特点。
电视解说词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多释性的画面创造一定的指示关系,为其定向,为观众理解画面开通一条既定的渠道。
6.无法全部回答新闻记录的基本要素。
画面无法满足观众了解全面信息的需求。
对于大的时代环境背景,事件的来龙去脉,人物的各种关系和复杂联系,则难以通过画面做出完整的传达。
甚至连起码的时间、地点、姓名、职务、出事原因等也无法具体说明。
图像虽然可以再现事物具体的形态、色彩、运动方式和存在方式,但对事物形象的其他诸多特性,如冷热痛痒、软硬滑糙、辛辣香臭等诉诸触觉、味觉、嗅觉等感觉器官的方面,则难以做出令人信服的确切反映。
电视解说从构思、行文到结构形式,都有许多和文学写作完全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集中起来,就是要为看而写。
为看而写的两层涵义:第一,电视解说的文字中包括有一定量的潜台词,及没有直接说出,但可以感觉到这样的意思,随时把观众的注意方向上引导。
这样的潜台词就是“请看画面”。
第二,电视解说词在表述过程中应该有大量的、足够的指代性语言。
如“这个那个、这些那些、这里那里、如此这般”以及“他、他们”之类的指示代词要特别多。
解说并不去具体描述画面形象的存在方式和运动方式,也不用详细交代画面充分交代的内容。
解说仅仅用一个指示性的代词一带而过,给观众一个提示,至于究竟是什么,具体怎样,请你自己去看好了。
利用语言的借代特点,把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省略了繁杂重复的交代描述,同时,为解说其他内容提供了画面的基础和支点。
电视解说的非独立性主要是指,电视解说不去独立地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也不去独立的塑造电视艺术形象,它必须和电视的其他手段(尤其是画面)一道配合起来,才能最终完成对事件的全面报道,对人物形象的整体塑造。
在一般情况下,解说词不能脱离画面单独存在,也不能独立成章。
什么情况下说,什么情况下不需要说,何时介入,何时退出,说到什么程度,说成什么风格,哪些出声音,哪些出字幕,只有把握分寸火候,才能产生良好的效应。
解说词创作需要注意的五个主要问题:(1)尽量用画面讲故事和叙事,不要依赖解说和采访,一般情况下,解说越少越好;想方设法提高画面的叙事能力,是电视解说创作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2)解说不是画面的简单说明和解释,对画面充分展现的内容,没有必要做重复的解释,避免看图说话式的撰写解说;解说应该交代画面之外更多的信息;(3)在一般情况下,解说的最后完成应在画面编成之后;文字脚本面临一个“电视化”的过程,不能直接作为解说使用;(4)不要追求解说自身文字形式的完美;解说在文字上的缺陷,正是它形式的特点;5)不要描绘景色,描写人物;在有画面呈现的情况下,用不着解说费力进行描写。
解说不要使用过于华丽的辞藻。
电视节目文字脚本的写作:要注意前期拍摄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充分考虑它的可操作性。
要注意画面表现的形象性和可视性。
在文学脚本阶段,最好确定下将来节目的叙事角度和叙事人称。
解说词是一种“镶嵌”。
解说手段在电视节目中的主要功能是:延伸画面,扩大信息含量,补充画面不足,挖掘画面内涵,渲染烘托气氛,提炼升华主题,连接画面实现语言蒙太奇,顺利过渡转场,协调电视片的转化艺术效果。
(补充、引导、强调、渲染、延伸、过渡、压缩、概括、对比、整合)1.弥补画面不足,完善电视形象报道;2.整合画面信息,创造明确的指示关系,放大画面的信息点,强调突出关键性细节。
3.挖掘画面内涵,丰富提升画面表现力。
4.调动观众的想象和联想;5.连接画面,顺利过渡转场6.直接抒发感情,阐述道理寻找过渡因素途径:1、首先,从前面的解说语言中寻找合适的语言因素,可以为后面段落的画面所借用。
由于词语在听觉上的关联,转换起来就比较自然。
语言词汇中有许多非常多变的因素,是解说过渡可以灵活运用的。
比如词语的多义性、双关性以及谐音、借代、活用、改变词性等修辞方法,设计合适的过渡语言。
2、另外还可以在画面内寻找过渡因素。
在设计过渡语言是,需要认真观察画面,充分理解编辑意图,细心捕捉画面内某些造型因素,比如形态、动作、光线、色彩、细节等,都可以拿来作为过渡因素使用。
3、为了画面段落之间的流畅,编辑常常需要通过一些中性的过渡画面转场,这些过渡画面没有明显的针对性,处理起来比较自由。
如果辅以适当的解说,可以使过渡更加自然。
这就需要解说设计得具有一定的引导性。
4、另外画面内还有许多内在的逻辑因素,可以利用来设计解说进行过渡。
只是需要细心观察,反复琢磨,才能避免生硬拉扯,做到自然妥帖,使观众顺利接受。
除了一般新闻稿件所要求的准确、客观、真实、简明等具有共性的方面之外,电视新闻消息文字稿写作注意:(1)突出新闻事件的时效性因素:(2)交代新闻事件背景因素;(3)强调主要信息,确定报道的角度、方向与主题;(4)帮助画面提高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尤其是对现场同期声和现场采访的使用,更需要解说的牵线搭桥,作为基金的策应。
画面之外其他因素的影响,记者在现场的切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全感式的报道现场的冷暖、气味、风速、触感等,都可以运用语言的独特魅力,唤起观众参与意识,调动他们的经验感受,强化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受。
(5)根据不同的播出时段,相应调整不同手段的使用程度和比重。
消息类电视新闻稿件主要是客观报道新闻事实,文字稿的作用虽然重要,但应尽量避免个人主观倾向的过分显露,个人情感好恶的外在宣泄。
要学会用事实说话,主观倾向往往隐蔽在对事实的选择、排列、侧重和强调之中。
电视新闻评论具有一事一议的特点,有具体的新闻事件出发,引发出对某一普遍问题、某一社会现象的评论。
由于画面所具有的现场实感,所呈现的细节特征有很强的针对性。
评论部分切不可任意夸大,无限上纲。
尤其在作结论时,更要慎重把握语言的分寸,推敲斟酌表述的方式,尽量避免直接做主观的结论和是非的评判,而是水到渠成地引导观众去思考,自己去下结论。
电视评论的特点是以实带虚,实的部分主要由画面叙述传达,虚的部分,即分析评述主要依靠文字解说。
电视新闻评论分析多于评论,解剖多于判断。
所以,在电视新闻评论中,主观与客观、画面与解说、感性与理性,过程与分析、事实与评论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处理得当。
在深度报道的调查类评论中,事件的发展和真相主要通过记者的调查采访获得,记者的调查轨迹往往是事件真相的披露过程。
画外解说在此类节目中,一般不承担主要的叙事功能。
电视深度报道解说大多在下面这些地方发挥作用:引出故事;交代时空背景;压缩调查过程;缕清因果关系和人物关系;对抽象信息、相关资料的介绍(如数字);提请观众注意关键细节;做必要的点评。
其中最重要的是通过问题的提出,结构全片,整合散乱的信息,评论的色彩隐含其中。
夹叙夹议电视节目。
注意选择评论事件的“可析性”和转场过渡的衔接;直接分析评论节目。
注意评论意见的“新意”和“见地”,特别注意语言的个性化和交流感。
政论片创作的基本前提条件认真领会上级领导的主旨意图和基本要求;加强前期策划,统筹安排,合理规划,精心组织操作;要尽可能完备的资料来源,通畅的采访联络渠道,充分占有资料。
文献片解说词创作需注意:(1)有比较完整的语言表述形式;(2)以故事细节带论述;(3)提供充分的参照系;(4)句句带信息,论述也要含信息;(5)要有一定的理论深度,立意要高,挖掘要深;(6)加强解说词的语言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