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文言文常识总结剖析

常用文言文常识总结剖析

常用文言文常识总结(节录)作者:陕西王亚其编审:赵怀兵发布:公众号yuwenyuekan字:1.古今字2.通假字3.异体字词:1.实词2.虚词而、何、乎、乃、其、若、所、为、焉、也、以、矣、因、于、与、则、者、之。

3.古今异义词(1)词义扩大。

(2)词义缩小。

(3)词义转移。

(4)感情色彩发生变化。

4.一词多义5.固定搭配所以…者、所+动词(…的原因)动词+者(…的人)6.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使动意动作状语(2)动词活用为名词使动意动(3)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动词使动意动(4)数词活用为动词(表示数目多少的基数词临时可活用为动词)例:六王毕,四海一;统礼仪,一制度;句:1.判断句:“…者,…也”、“…,…也”、“…者,…”、“…,…”、2.否定句:“非”3.省略句:4.被动句:“为…所…”、“为…”、“所…”、“见…于…”、“见…”、“于…”、“被”5.倒装句:(1)主谓倒装(2)状语后置“于”(3)定语后置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4)宾语前置A:疑问代词“谁、何、奚、安”作宾语,宾语要前置;例:大王来何操。

B:否定代词“不、毋、未、莫+动词+宾语”,宾语要前置;例:未之有也。

C:用指示代词“之、其”指复的句子,宾语要前置6.固定句式“如……何?“不亦……乎”“何其……”” “孰与” “以……为” “是故”、“是以” “不亦……乎”“得无……乎”“与其……孰若……” “宁……无”。

一、古字通假指文言文中音同、音近而形体不同的字互相通用和假借的情况。

中学教材还包括古今字。

A:通用。

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词,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

如:“雷鼓大震”(《赤壁之战》)中“雷”和“擂”B:假借。

读音相同或相近而意义不同的词有时可以借代。

本无其字,借用一个同音字代替。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本有其字,前人写了别字,后人跟着写,别字和本字通用了。

“甚矣,汝之不惠”C:古今字。

古时只有某个字,后来为了区别这个古字所表示的几个不同的概念,就造出了另一个或几个今字。

如“莫”的义项有日落的时候,没有人,没有,步,不要等,后来另造一个“暮”表日落的时候,古人有时今字不用而用古字,“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中的“暴”与“曝”,“益----溢”“受---授”“孰---熟”“说----悦”等。

D:异体字。

音同义同形不同。

“百越之君,俛首系颈,委命下吏”(俛同“俯”)要学会识别常见的通假字,当一个字按照他的一般义项讲不通的时候,可试用一个音同或音近的词来解释;一个字与那个字相通,要根据上下文文意来判断;能不解释为通假字的尽量不要解释为通假字,因为古人用通假字毕竟是特殊情况。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

“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

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

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通假字与本字的联系上有以下几种情况:(1)读音完全相同。

如:故不错意也《唐睢不辱使命》“错”(cuò)通“措”(2)声母或韵母相同。

如:河曲智叟亡以应。

亡通“无”如: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bān)通“攀”(3)形旁或声旁相同。

如: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唱通“倡”如:欲信大义于天下。

“信”(xìn)“伸”(4)读音相近。

如: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有”(yǒu)同“又”检测项为之强《童趣》诲女知之乎《〈论语〉十则》窥谷忘反《与朱元思书》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公输盘不说《公输》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选贤与能《大道之行也》答案:“强”通“僵”(jiāng)“女”同“汝”(rǔ)“反”通“返”(fǎn)“被”通“披”(pī)“属”通“嘱”(zhǔ)“要”通“邀”(yāo)“畔”通“叛” (pàn)“说”通“悦” (yuè)“乡”通“向” (xiàng)“与”通“举”(jǔ)二、古今异义词现代汉语由古代汉语发展而来,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词的意义古今有很大差别。

我们把古义和今义不相同的词叫古今异义词。

概括起来,古今异义主要有这样几种:①词义扩大,即今义大于古义。

A:原单指某事物的词,扩大到兼指特征、性质或功能相似的事物。

如:皮(兽皮——皮肤,表皮——包在外面的东西,封皮)雏(小鸡——幼小的动物或诱饵,以及未定型前的最初形式形状,雏鸟,雏形)B:由感觉性质相通,从原意扩大到其他感情相似的意义。

如:甘(味美,味道甜——味美,心理乐意)病(重病——病)C:由专名扩大为通名。

如:江、河(长江、黄河——一切河流)匠(专指木工,其他工匠另有名称,铁匠叫“冶”,瓦匠叫“陶”—泛指各种有专门技艺的人)好(与“丑”反义,一般专指女子相貌漂亮——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与“坏”反义,对一切人事物都可以修饰)中国(中原地区——全中国)D:由原只表示某事物一部分的词,扩大到表示这一事物的整体。

如:秋(秋季——一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②词义缩小,即今义小于古义。

A: 词义程度的减弱。

如:饿(严重的饥饿,达到受死亡威胁的程度。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一般的肚子饿)怨(恨。

“屈平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不满意,责备,任劳任怨)B: 词义表示范围的缩小。

谷(各种谷物——专指稻谷)丈夫(专指成年男子或男子“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生丈夫,二壶酒,一犬”——女子的配偶)金(金属——金子)臭(各种气味“其臭如兰”——难闻的气味)丈人(老人——岳父)子(孩子——儿子)亲戚(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古代除了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外,通指自己家庭中的成员,现代汉语中则不能用于自己家庭中的成员。

) C:词义义项的减少。

劝(鼓励、劝说、规劝“劝学”,“肃劝权召瑜海”——劝说,规劝)迁(迁移、变换,调任、升职,贬谪、流放。

“战、守、迁皆不及施”“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太史令”“顷襄王怒而迁之”——迁移,变换)让(责备,谦让——谦让)怜(爱,怜悯,爱惜——怜悯)③词义转移。

即一个词由表示某事物变为表示另外的事物。

A: 由表示甲事物转变为表示乙事物。

涕(眼泪——鼻涕)币(礼物“置币遗单于”《苏武》——钱)B: 由表示甲动作转移为表示乙动作。

走(快步跑,逃跑。

“窃计欲亡走燕”《廉颇》——一般步行)去(离开——到某地去)勤(辛苦,与“逸”相对。

勤而无所,必生悖心”《崤之战》——做事尽力,不偷懒) C:由表示甲义的范围转移到表示乙义的范围。

牺牲(作祭品的牲畜。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为正义事业献身)假(借。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假期,真假)偷(苟且——偷窃)④感情色彩变化。

A:褒义词变为贬义词。

明哲保身(聪明有智慧,善于适应环境“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诗经》——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爪牙(勇士,武将——坏人的党羽)衣冠禽兽(官服上绣的禽和兽的图案——道德败坏的人)B: 贬义词转为褒义词。

乖(偏执、不驯顺“行为偏僻性乖张”——听话,安顺)锻炼(玩弄法律、陷人入罪“上奏畏却,则锻炼而周内之”,却,批驳退回,内通纳《汉书》——锻炼身体,褒义)C: 中性词变为褒义或贬义。

卑鄙(地位低,见识浅,表谦虚的中性词,“先帝不以臣卑鄙”——品行不端,不道德,贬义词)谤(公开批评别人的过失,“能谤讥于市朝者”——无中生有的诬蔑,贬义词)钩心斗角(形容阿房宫的形制——各用心机,互相排挤)祥(预兆,有吉有凶“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吉兆)⑤名称说法改变。

“目”改为“眼睛”,“日”改为“太阳”⑥注意单音词和复音词的辨析。

注意单音词不能与现在的复音词混淆。

古代汉语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复音节词为主。

如:痛恨(痛心,遗憾——非常恨)地方(土地方圆——与中央相对的某一地区)妻子(妻子儿女——男子的配偶)中间(“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其中夹杂——方位名词)注意不要把双音词误认为两个单音词。

现代汉语中有些双音节词,在古代汉语中是由两个单音节词组成的短语,这类词不是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别重视。

如:“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无论”就是两个词:无,不要;论,说。

“无论”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起关联作用的连词,而文言文里却是两个词。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妻子”原来是两个词,“妻”指妻子,“子”指儿女。

现代汉语是一个双音词,指男子的偶。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秋水》“望洋”指仰视的样子,不能理解为“看着大海”“匍匐以进”《中山狼传》“匍匐”指伏地而行,是一个双音节词。

注意古文中的同义词、近义词连用的现象。

如: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出师表》“和睦”是同义连用,都是“和好”的意思。

登即相许和会不相从许《孔雀东南飞》注意偏义复词。

偏义复词就是古汉语中有的一个词由两个意义相近、相对或相反的词构成,其中一个语素表示意义,另一个语素不表示意义,只作陪衬。

如:逼迫兼弟兄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以上所说只是一般情况,其实某些词语的意义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往往不同,要根据具体语境分析,防止以“今义”解释“古义”。

三、一词多义。

根据语境正确推断实词词义语境,即上下文。

上下文对词义具有制约和提示作用。

一般地说,不管一个词有多少义项,在具体的语境中只能有一个确定的含义。

因此,必要的知识储备与较强的语境意识结合起来,就是我们“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关键。

所以,平时要注意做必要的知识积累,阅读文言文篇段时要细心体察语境(上下文)的意思。

要力戒孤立、片面。

由于文言文单音词居多,这一现象特别突出。

它们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余为引申义,要注意从本义推断引申义,结合上下文确定词的正确含义。

①本义。

指最初造字时表示的意义。

如:朝,本义是“早晨”。

(朝令夕改)②引申义。

指由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与本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如:朝,早晨是大臣朝见国君的时间,故由“早晨”引申为“朝见”(率天下诸侯而朝周);朝见的地方也叫“朝”,故引申为“朝廷”(于是入朝见威王);朝廷再引申为“朝代”(改朝换代)现代汉语中也有,如“深山”--道理很深(深刻、深奥);友谊很深(深厚,深刻);夜深人静(时间久);颜色太深(浓、重)③比喻义。

用比喻的方法形成的词义。

如:爪牙,比喻武臣(今阁下为王爪牙,为国藩垣)现代汉语中也有如“乱扣帽子”(坏名义或罪名)冻结资金(阻止流动或变动)④了解词义的两种引申方式。

A:连锁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