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们常常会不满于当今的社会的许多现状

我们常常会不满于当今的社会的许多现状

今天我们如何做教育我们常常会不满于当今社会的许多现状,抱怨现在的人不够文明,不负责任,不会做事,甚至性格脆弱极端,动不动自杀杀人等等……所有这些人,没有一个不是从我们的校园走出去,没有一个不接受过我们的教育。

办学做教育,我们制造的是很特殊的产品,不是现做现用,而是十年、二十年以后才用。

我们认认真真教孩子知识,不教孩子做事,孩子走出社会不愿做事,所以工厂招不到工人;我们辛辛苦苦帮孩子挣分数,不教孩子做人,孩子长大后没爱心,没孝心,没功德心,很自私,很懒惰,家庭和社会都没了指望。

我们做教育,脑袋应该清醒,把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人,这是比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教育核心。

国家新颁布的课程标准,涵盖了国家对公民素质的最基本的要求,涵盖了育人的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实施课程计划,实现课程目标,是为学生未来的生存和发展奠定基础的。

而我们的每一位老师站到讲台上的时候,更多的是就知识教知识,至于所教的是否是学生未来的所需,几乎是没有概念的;我们的每一场考试,每一张试卷,给学生的每一个分数,与学生的未来有何关乎,也很少有人去考量的;我们所教的每一个学生(产品),从学校走出去后,生存状况,在家庭、社会中创造怎样的价值,是很少有学校去跟踪调查的。

责任与习惯培养占据了素质教育的制高点。

“教育就是培养人的习惯”,这已经被古今中外的教育实践所验证,并被教育理论家所一致推崇。

但个人良好习惯的培养,还应受社会责任感的支配,才能很好地在服务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换言之,一个人能以服务社会、发展社会为己任,并发挥应有的作用,才有自己存在的价值和个人发展的空间。

这就是火炬率先于全国教育领域,把培养责任与习惯做为孩子未来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的核心素质价值来追求之所在,也是所以能被确定为教育部规划课题的价值之所在。

十年来,无论是世界局势的变化,还是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都对人才素质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

党的教育方针,国家新课程标准,新修订的《教育法》,也都应时代要求对人才素质的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和目标。

而火炬育人目标的这一价值取向,不仅没有悖时而遭遇淘汰,反而越来越被认可、被肯定,越来越凸显其发展社会与发展个人高度统一的价值和意义。

“责任·习惯”培养涵盖了素质教育的全面要求。

一是符合了一切孩子的发展,所有的孩子未来可持续地生存与发展,都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习惯,所有的孩子也都能通过责任与习惯的培养获得可持续的生存与发展的必备素质。

二是符合了孩子的一切发展。

知识的海洋浩瀚无边,人生短暂,不可能学完所有的知识,让孩子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学什么能够一生都受用呢?我们在孩子的心中装进责任,装满责任,孩子无论学习、生活、工作,对己、对人、对社会,都会尽心尽责,不遗余力。

我们让各种良好的品质都成为孩子的习性,成为孩子肢体的延伸、自然的表现,孩子无论做事和做人都能习惯性的规矩和优秀。

学生不是容器,灌输是做不成教育的。

学会、养成、觉悟,都必须通过我们的有效引领,让学生投入其中,参予其中,在自己亲历的活动中体验、成长。

一切教育都要寓于活动之中,一切活动都要努力让学生“动起来”,教育才能成正果。

一、动,要全动。

我们的教育不能满足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每个孩子都是唯一,失去了机会,就永远不可能重新再来,全员参加,才能全员受益。

因此,动,就必须努力让全体学生都动起来。

火炬的教育活动是没有人可以袖手旁观的,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必须融入其中。

刚才的激情校园大家唱,1300多名师生一起动了整整半个小时。

2003年初,中央电视台播出了第一期“激情广场大家唱”。

当时,我们一看到这个节目就觉得这是一项种很好的、能够普及的、所有人都能参与的活动。

于是,我们就把它引用到学校来,就把它变成“激情校园大家唱”,一个星期一场,每场都有主题。

例如,到“三八节”时,唱献给妈妈的歌,把所有古今中外的、少年经典的、感恩母亲的歌都唱遍了,唱得所有的孩子心里充满对妈妈的爱,唱得所有的妈妈搂着孩子热泪盈框,唱得所有的年轻教师都想妈妈,从场上一下来,冲进办公室拿起手机给妈妈发条信息、给妈妈打电话……这样的一种活动,没有说教的、没有空洞的大道理,有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感染、熏陶、震撼孩子的心灵、震撼所有人的心灵。

无论是运动会,无论是当班长,甚至国旗下讲话,我们的教育活动都是全员参加的。

二、动,要主动。

学生是未来家国的主人,现在就必须是学校的主人,当学校的家,做学校的主。

曾有一则报道说,某机构对全国400名县处级干部进行成长背景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这400名县处级干部有着各自不同的家庭背景、学历层次,成长经历,唯一相同的是这400人在学生时代都曾经是学生干部。

在学生时代有否得到重视培养,有否得到锻炼展示,对其一生能否先人一步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我们制定了学生在校十项权利,把包办代替减少到最低的程度,尽最大限度地把整个学校交给学生,为学生创造自我表现,表现自我的机会和场地,在承担责任中培养责任心,在做事中学会做事,在主人的角色中学会做主人。

这里特别提的是我们大做“值日班长”、“值周班级”的文章。

1、值日班长:⑴打破班干部成为个别学生专利的习惯,人人都有担任值日班长权,人人都当值日班长。

⑵根据不同年龄能力,制定值日班长职责,每个学期有所增减,并利用班队会课开展全班性培训,要求学生:①管好自己,做好榜样;②树立集体观念,培养为他人服务的意识;③承担值日班长责任,履行值日班长职责,组织开展“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⑶过程指导监督、评价:①小学部每天8分钟班务会,初中部每班黑板报设一栏目,专供当日值日班长向全班汇报自己所做的管理和服务工作。

年段长在段情反馈中评价各班值日班长的工作,让权利接受大家的监督,也让学生感受值日班长是责任,是服务。

②每周一班队课用10—15分钟交流值日班长工作经验,评出上周优秀值日班长,不断刺激强化值日班长的责任意识,提高值日班长的工作能力。

③每月班主任开展一次培养值日班长研究交流,提高班主任的培养意识和指导能力。

2、值周班级:把整个学校交给一个班级来管理。

值周班队提前一周的周一班队会课做动员号召,布置学生寻找岗位:如安全岗、保洁岗、节能岗、评价岗等。

周五读书课,或导优辅差时间汇报寻找岗位及调整指导确定岗位。

当周的周一班队会课交流汇报如何履行岗位职责,为全校做好服务工作,周五结束后汇报:⑴自己的履职情况;⑵本班队当家当得如何;⑶发现学校师生好人好事和不足之处。

⑷给下一周当家班队提出什么建议。

三、动,要会动。

学生要学知识,要考出高分,这是我们都在努力的,也是学生未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一块基石。

但我们的许多老师更多地是想到怎样把知识教给学生,没有想到学生学知识需要什么支持。

其实,知识的学习不是靠灌输的,是需要学生多方面的品质来支持的,许多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不是因为脑子笨,而是因为缺乏责任心,没有坚持力,学习不用心,不会观察,不会思考,对人对事漠不关心,内心世界不丰富,大脑信息储备匮乏等。

用这样的刀,误了砍柴工是必然的。

我们重点通过学生养成“每日一记”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责任与习惯,综合性地解决这些问题。

要求全校学生随身携带一本笔记本,每天围绕着“今天,我发现了什么?”,“今天我要感谢谁?”这两个问题来记录自己的心得体会。

这是简单易行,容易做到的一件事,但在简单的背后蕴藏着我们的深深的用意:1、人的责任心是在完成一定任务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它会随着实践活动的变化而变化,扩展而扩展。

我们让学生在承担责任中培养责任心,任务性的要求让学生天天挂心着要做这件事。

有了责任心的孩子,学习是主动的,无需逼,无需压,即使有问题、有困难,也会千方百计去排除,去克服。

2、责任习惯的培养要从学生最容易改变的地方开始,“每日一记”简单易行,一至九年级的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做,而且都能做。

3、责任习惯的培养重在坚持,“每日一记”看似简单,但天天记,需要多么大的坚持力,它可以很好地培养持之以恒的毅力,能坚持天天记的孩子,便有了支持今天的学习和明天的发展的可贵精神——“坚持力”。

4、责任习惯的培养不仅需要反复的训练,更需要科学的指导。

一个简单的方法,两个简单的问题,但内容是不可天天重复的,语言的组织表达需要不断地丰富,看待事物的角度、方法,对事物的判断力等都需要引导,尤其是要日复一日的坚持,更需要及时鼓励和帮助,因此,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训练是很有必要的。

5、责任和习惯的培养具有迁移性,用“每日一记”的方法可达到“一举多得”的妙用,培养学生支持知识获取的多种品质。

因为,这个方法融合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⑴学习方面诸多能力的培养。

一是每日要记,难为无米之炊,促使孩子有意注意,在乎身边的一切事物。

世上最怕有心人,留心了,不仅对事物敏感了,观察能力增强了,身边的一切信息都纳入视觉,积累在脑子里,拓展为书本以外的教材,见多识广,久而久之,量变就能引发质变。

二是孩子在学习中最大的问题是没有问题,“今天我发现了什么?”天天寻找发现,便能善于发现。

三是天天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记下来,三千多个汉字,天天排列组合,语言文字的运用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也培养了思考、归纳、记录等习惯与能力。

⑵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培养。

“今天我要感谢谁?”引导孩子天天感恩,慢慢地,孩子就能用爱去感受爱着自己的一切,用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理去创造美好的世界。

许多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用怎样的思维方式和心态去看待是很重要的,当一个人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即使是困难、挫折、批评、惩罚,在他的眼里,都是上帝恩赐于自己的磨练,都是成长历程中的必须,只有经历了才能成长。

天天记录要感谢谁,既培养感恩的责任,也使感恩成为一种习惯。

同时,这种情感的培养,让孩子有生命更有热血,胸中激情澎湃。

也只有内心世界丰富的人,才能写出荡气回肠的文章来,才能才思敏捷赋有创造力。

更有益的是,“每日一记”成了老师对学生的心灵、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的一扇透亮的窗户,从而,老师可以很好地调节策略,有地放矢地施教。

我们的老师也和学生一起记,但记的是对学生“每日一记”的研究。

这项工作启动很容易,坚持下来并让学生有长足的进步是很艰难的。

因此需要研究者和教育者的介入。

厦门市教科院科学规划办的科研员和我们的老师一起实践研究,每月召开一次交流研讨会,针对“每日一记”诸如没内容可记,像记流水账,难以坚持等棘手问题展开研究,及时调整策略。

在方法内容上从任由学生记,到逐渐地转向提供一定的主题范围给学生自主选择,至少让中下生找到关注点,解决“无米之炊”。

在评价上辅以表彰、奖励,设立“坚持之星”、“进步之星”、“观察之星”等奖项,每月评比奖励,尤其是千方百计寻找每位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个孩子都得到肯定鼓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