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和西部差异显著、交流与互补》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观察不同区域之间在人员流动、物资交流、信息传播、文化融汇等方面的联系,认识区域联系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描述中国自然和人文环境的总体面貌,了解其基本特征。
描述我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特征,比较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地图及典型事例,了解我国东西部自然环境的差异及其对经济发展、人们生活的影响。
2.通过对我国不同区域自然、经济、人文特征的了解,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识我国各地区间交流的现状和重要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学会从地图上获取信息,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通过图表和案例的对比,说明东西部在自然环境和发展水平等的差异,初步学会比较分析能力,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会辩证地看待区域差异,初步形成树立因地制宜、优势互补的观念。
2.树立与人合作学习的精神。
3.培养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励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报效祖国。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认识东西部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及原因。
2.难点:掌握造成东西部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差异的原因。
体会我国各地区间交流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策略
1.采用比较分析法、合作探究法、合作学习法、讲授法等,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融入生活元素,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运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展示手段,为呈现案例、案例分析、问题创设提供情境条件。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
(1)本课是一节合作探究课,教学活动中一定要体现综合探究课的特点,即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得出结论,获取信息,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突出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2)注重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教学,授之以“渔”,敢于把教材用来作为传授学生学习方法的载体,采取方法通过视频片段、材料及图表、小组合作探究对比东西部,让学生去了解和描述东西部差异的具体特征,充分体现直观有效,既重视对书本知识的传授,又在过程中重视了对学习方法的巩固和提醒,真正体现依标施教。
既能把握重点又能突破难点,同时使理论与现实结合的非常成功。
(3)突出时政性,结合乡土教材,注重情感教育。
导课环节将名噪一时的诺邓火腿与浙江本土名牌──金华火腿进行比较,让学生对其中的差异进行大胆的猜测,很自然的激起了学
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入新课教学。
在交流与互补教学环节中,以当下西部大开发的相关内容为引子,结合本地的交流情况,既给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又给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2.败笔之处
教学时间的预设上出现偏差。
由于在东西部位置和东西部差异上花的时间过多,所以导致交流与互补环节的时间不过,最后是草草收尾。
3.改进预设
在教学东西部位置时,直接出示东西部位置图,由学生描绘分界线,再由学生简单区分即可。
东西部差异环节保持不变,这样就能让交流与互补的教学时间比较充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