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结缔组织和上皮组织的特点。
论述神经元的结构特1神经元胞体是细胞的营养和代谢中心。
奋膜,具有接受刺激、处理信息、产生和传导神经冲动的功能。
胞体中央有一个大而圆的胞核,异染色质少,染色浅,核仁大而明显。
胞质内具有两种特征性结构为尼氏体和神经元纤维。
尼氏体在HE染色切片中呈块状或颗粒状嗜碱性物质;在电镜下由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游离核糖体构成,具有合成蛋白质的功能。
神经元纤维在银染色切片中呈棕黑色细丝,交错成网;在电镜下由神经丝和微管构成,具有支持、运输的作用。
2树突短而粗,分支多,表面有许多树突棘,是形成突触的主要部位。
树突内也有尼氏体和神经元纤维。
树突的功能主要是接受刺激,将冲动传向胞体。
3轴突细而长,末端分支较多,表面光滑为轴膜,内含轴质。
轴质内无尼氏体,但有大量神经元纤维。
轴突的主要功能是将冲动传离胞体。
试述肾上腺皮质的结构和功能1肾上腺皮质根据细胞的排列特征,从浅到深可分为球状带、束状带和网状带。
2球状带细胞排列成球团状;细胞呈矮柱状,胞质较少,核小染色深;球状带细胞分泌盐皮质激素,如醛固酮,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小管重吸收钠及排出钾。
3束状带最厚,细胞排列成单行或双行细胞索;细胞较大,呈多边形,胞质着色浅,呈泡沫状,细胞核圆,较大;束状带细胞分泌糖皮质激素,主要为皮质醇和皮质酮,可促使蛋白质及脂肪分解并转变成糖,还有降低免疫应答及抗炎等作用。
4网状带的细胞条索相互吻合成网;细胞小,染色较深,胞核着色也较深;5网状带细胞分泌雄激素和少量糖皮质激素、雌激素。
精子发生过程①精子发生是指由精原细胞发育为精子的过程,该过程经历3个阶段:精原细胞的增殖、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和精子细胞的变态。
②在第1个阶段中,A型精原细胞作为干细胞通过有丝分裂不断增殖,一部分A型精原细胞继续作为干细胞,另一部分精原细胞从A型分化为B型,并经数次分裂后分化为初级精母细胞。
③在第2阶段中,初级精母细胞经历了两次减数分裂,经次级精母细胞阶段最后形成单倍体的精子细胞。
④在第3阶段中,圆形的精子细胞不再分裂,而是经过一系列的形态结构变化,最后发育为蝌蚪形的精子。
月经周期的定义及其变化子宫内膜在卵巢激素作用下,每隔28天左右发生一次剥脱出血即月经,称月经周期。
月经周期分为月经期、增生期和分泌期。
⑴月经期:①月经周期的第1~4天。
②由于黄体的退化,孕酮和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螺旋动脉收缩,内膜缺血、坏死。
③螺旋动脉继而短暂扩张,使功能层血管破裂并与功能层组织一起剥落排出。
⑵增生期:①月经周期的第5~14天。
②在生长卵泡分泌的雌激素的作用下,残留的子宫腺上皮增生,修复子宫内膜上皮。
③基质细胞分裂增殖,产生基质和纤维,使内膜增厚。
④子宫腺增多伸长;螺旋动脉也伸长弯曲。
⑶分泌期:①月经周期的第15~28天。
②在黄体分泌的孕酮和雌激素的作用下,基质细胞增殖,内膜继续增厚,并因组织液增多而水肿。
③基质细胞胞质中充满糖原和脂滴,分化为前蜕膜细胞。
④子宫腺进一步增长、弯曲,腔扩大,开始分泌含糖原的黏稠液体。
⑤螺旋动脉增长、弯曲,伸至内膜浅层叙述三胚层的形成过程以及分化为何组织。
1受精后第二周胚泡植入时,内细胞群的细胞也增殖分化,逐渐形成一个圆盘状的胚盘,胚盘由上、下两个胚层组成,靠近滋养层的一层柱状细胞为上胚层,位居胚泡腔侧的一层立方细胞为下胚层,两层细胞紧贴在一起,构成二胚层胚盘,它是胚体发育的原基。
至第三周初,胚盘上胚层细胞增殖,在胚盘上胚层尾侧正中线上形成一条增厚区,称原条。
继而原条的中线出现浅沟称原沟,原条的细胞不断增殖经原沟下陷,在上、下胚层之间向头尾和两侧迁移扩展,形成中胚层,至第三周末,胚盘由内中外三个胚层组成。
2.三胚层分化:1外胚层主要分化成神经系统、肾上腺髓质,胚胎表面的外胚层主要分化为表皮及皮肤附属器的上皮,尚分化为腺垂体、松果体、牙釉质、角膜、视网膜、内耳膜迷路、外耳道、口腔和鼻腔及肛门的上皮等2中胚层主要分化成结缔组织、浆膜、循环系统、泌尿生殖系统的大部分器官、肾上腺皮质和牙本质等。
3内胚层主要分化成消化管、消化腺、下呼吸道和肺的上皮及甲状旁腺、胸腺、中耳、膀胱和阴道等器官的上皮。
试述成纤维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1.是疏松结缔组织中最主要的细胞。
功能活跃时,细胞较大,呈星型多突起;核较大,扁卵圆形,着色浅,核仁明显,胞质教丰富,弱嗜碱性。
2电镜下,具有蛋白质分泌细胞的超微结构,即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
该类细胞可合成各种纤维和无定性基质。
3,成纤维细胞处于静止状态时,称为纤维细胞。
光镜下,细胞变小,呈长梭形,细胞核小,呈长扁椭圆形,着色深,细胞质少,常呈嗜酸性;电镜下,细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少,高尔基复合体不发达。
4在一定条件下,如创伤修复、结缔组织再生时纤维细胞可逆转为成纤维细胞,并向受损部位迁移,形成新的细胞外基质成分。
答:1定义:突触是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部位,是细胞连接的一种方式。
2分类:可分为化学性突触和电突触。
电突触实际上是一种缝隙连接;化学突触,就是通常所说的突触3.光镜下,可见是上一级神经元的突起末端膨大,形成扣状或球状与下一级神经元的树突、树突棘或细胞体的接触点。
在电镜下的结构可分为三部:前部:突触前膜,突触小泡;中部:突触间隙;后部:突触后膜,特异性受体。
简述心脏壁的结构心脏壁分心内膜心肌膜心外膜。
心内膜1)内皮:单层扁平上皮2)内皮下层:内层:细密结缔组织,含少量平滑肌纤维。
外层:又称心内膜下层,疏松结缔组织,含心脏传导系统的分支。
2.心肌膜,主要有心肌纤维构成(内纵、中环、外斜),肌纤维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部分心房肌纤维可分泌心房钠尿肽,具有利尿、排钠、扩张血管和降低血压的作用。
心骨骼:心房肌和心室肌之间,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心脏的支架结构,称心骨骼。
心房肌和心室肌分别附着其上。
3心外膜:心包脏层,为浆膜。
由间皮和疏松结缔组织构成。
心瓣膜:房室孔和动脉口处,心内膜向腔内凸起形成的薄片状结构。
表面为内皮,内部为致密结缔组织。
阻止心房和心室收缩时血液倒流。
简述中动脉的结构1.中动脉管壁的结构典型,由内向外依次分内膜、中膜、外膜。
2.内膜:内膜位于腔面,是三层膜的最薄的一层,表面为内皮,内皮外为一层内皮下层,含少量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少许纵行平滑肌,内皮下层与中膜之间有一层明显的内弹性膜,它是由弹性蛋白组成,膜上有许多小孔,可作用内膜与中膜之间的分界。
3.中膜:中膜很厚,主要由10--40层环形分布的平滑肌组成,其间有一些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
4外膜:外膜的厚度与中膜相近,成自校疏松的结缔组织,其中含螺旋状或纵行分布的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
简述大动脉的结构和功能1大动脉壁从内向外分3层,即内膜、中膜和外膜。
2内膜由内皮、内皮下层和内弹性膜构成。
内皮下层较厚,其中含有胶原纤维、弹性纤维和少量的平滑肌。
内弹性膜与中膜的弹性膜相连续,故内膜与中膜的的分界不清。
3中膜很厚,有40~70层弹性膜。
各层弹性膜由弹性纤维相连,弹性膜之间有环形平滑肌。
中膜基质的主要成分为硫酸软骨素。
4外膜相对较薄,由结缔组织构成,没有明显的外弹性膜。
外膜中还有较多的营养血管、淋巴管和神经5大动脉富有弹性,在心室收缩射血时,管壁扩张,在心室舒张时,因管壁的弹性回缩,保持血液持续向前流动。
试述淋巴结的结构淋巴结的表面有薄层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被膜,被膜伸入实质形成小梁,小梁互相连接成网,构成淋巴结实质的支架,淋巴结实质分为周边部的皮质和中央部的髓质。
1皮质薄厚及结构组成变化很大,一般可区分为浅层皮质、副皮质区及皮质淋巴窦(包括被膜下窦和小梁周窦)3部分;2髓质由髓索及其间的髓窦(髓质淋巴窦)组成。
浅层皮质主要结构为淋巴小结,为B细胞区;3副皮质区为大片弥散淋巴组织,主要由T细胞聚集而成;4髓索由密集的淋巴组织构成,互相连接成网,主要含有浆细胞、B细胞和巨噬细胞;5淋巴窦壁由薄的内皮构成,窦内有许多巨噬细胞。
试述脾的结构脾脏结构:被膜白髓:(1)动脉周围淋巴鞘实质(2)脾小结(3)边缘区红髓:(1)脾索(2)脾窦脾的表面覆有结缔组织被膜,被膜较厚,表面覆有间皮,内含较多的平滑肌。
脾实质分为白髓、边缘区和红髓3部分。
白髓散在分布,为密集的淋巴组织,由动脉周围淋巴鞘和淋巴小结(脾小体)构成。
红髓约占脾实质的2/3,由脾索和脾血窦组成。
边缘区位于白髓和红髓交界处,是脾捕获抗原、识别抗原和诱发免疫应答的重要部位。
从甲状腺滤泡旁上皮细胞的结构说明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储存和释放过程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胞浆嗜酸性,核圆,位于细胞中央;电镜下细胞胞质内有发达的粗面内质网和较多线粒体,溶酶体散在分布,高尔基复合体位于核上区,顶部胞浆中有体积很小的分泌颗粒和胶质小泡。
甲状腺素的形成经过合成、贮存、碘化、重吸收、分解和释放六个过程:1. 滤泡上皮细胞从血液中摄取氨基酸,在粗面内质网合成甲状腺球蛋白的前体,继而在高尔基复合体加糖并浓缩形成分泌颗粒,再以胞吐方式排放到滤泡腔内贮存2.滤泡上皮细胞能从血液中摄取I-,I-经过过氧化物酶的作用而活化。
3. 活化后的I-进入滤泡腔与甲状腺球蛋白结合,形成碘化的甲状腺球蛋白。
4. 滤泡上皮细胞在腺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的作用下,胞吞滤泡腔内的碘化甲状腺球蛋白,成为胶质小泡。
5. 胶质小泡与溶酶体融合,碘化甲状腺球蛋白被水解酶分解形成大量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和少量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即甲状腺素。
6. T3和T4于细胞基底部释放入血。
试述消化管壁的结构①从食管到肛管的消化管管壁自内向外分4层: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②黏膜自内向外又分3层,即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上皮在两端(食管和肛管下段)为复层扁平,其余均为单层柱状;固有层为结缔组织,富含淋巴组织和小的腺体;黏膜肌层为薄层平滑肌。
③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有黏膜下神经丛,食管和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还分别有食管腺和十二指肠腺。
某些部位的黏膜和黏膜下层突向管腔,形成皱襞。
④肌层一般是内环外纵的两层平滑肌,其间有肌间神经丛;但胃含内斜中环外纵3层平滑肌,食管上段和肛管下段则为骨骼肌。
⑤外膜可分为纤维膜和浆膜,前者为薄层结缔组织,见于食管和大肠末段;后者为薄层结缔组织覆以间皮,见于胃、大部分小肠与大肠试述胃黏膜的组织结构1.黏膜上皮为表面粘液细胞构成的单层柱状上皮,该上皮向固有层凹陷形成胃小凹。
表面粘液细胞分泌不可溶性的凝胶黏液,形成胃的粘膜屏障,具有吸收水、无机盐和乙醇的功能。
2胃小凹底部与3~5条胃底腺相连,,固有层内以紧密排列的胃底腺为主,结缔组织较少。
胃底腺的细胞成分有主细胞、壁细胞、颈黏细胞、干细胞和内分泌细胞。
3主细胞主要分布在腺的底和体部,为柱状性,细胞基部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顶部有酶原颗粒,有分泌胃蛋白酶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