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_相交线与平行线_教案

华师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_相交线与平行线_教案

相交线教学目标1、经历探究对顶角、邻补角的位置关系的过程;2、了解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3、知道“对顶角相等”并会运用它进行简单的说理。

重点难点对顶角、邻补角的概念和“对顶角相等”是重点;正确区别互为邻补角与互为补角和运用“对顶角相等”说理是难点。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下图是一段铁路桥梁的侧面图,找出图中的相交线、平行线。

“米”字形中的线段都相交,“米”字形中间的线段都平行,等等。

相交线和平行线都有许多重要性质,并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应用。

我们将在前一章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直线间的位置关系,同时还要介绍一些有关推理证明的常识,为后面的学习做些准备。

二、邻补角和对顶角下面是一把剪刀,你能联想到什么几何图形?两条直线相交,如图。

上图中两条相交直线形成的四个角中,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六对角,即:∠1和∠2、∠1和∠3、∠1和∠4、∠2和∠3、∠2和∠4、∠3和∠4。

量一量各个角的度数,你能将上面的六对角分类吗?可分为两类:∠1和∠2、∠1和∠4、∠2和∠3、∠3和∠4为一类,它们的和是1800;∠1和∠3、∠2和∠4为二类,它们相等。

第一类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一条边公共,另一条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1 2 3 4 O B A C D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邻补角。

讨论:邻补角与补角有什么关系?邻补角是补角的一种特殊情况,数量上互补,位置上有一条公共边,而互补的角与位置无关。

第二类角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有公共的顶点,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

具有这种位置关系的角,互为对顶角。

思考:〔投影3〕下列图形中,∠1和∠2是对顶角的是〔 〕A B C D注意:对顶角形成的前提条件是两条直线相交,而邻补角不一定是两条直线相交形成的;每个角的对顶角只有一个,而每个角的邻补角有两个。

三、对顶角的性质在用剪刀剪布片的过程中,随着两个把手之间的角逐渐变小,剪刀刃之间的角也相应变小,直到剪开布片。

在这过程中,两个把手之间的角与剪刀刃之间的角有什1 2 1 2 1 2 12么关系?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研究下面的问题。

如图,直线AB 和直线CD 相交于点O ,∠1和∠3有什么关系?为什么?∠1和∠3相等。

∵∠1+∠2=1800,∠2+∠3=1800 、∴∠1=∠3(同角的补角相等)同理∠2和∠4相等。

这就是说:对顶角相等。

你能利用这个性质回答上面的问题吗?因为剪刀的构造可以看成两条相交的直线,所以两个把手之间的角与剪刀刃之间的角互为对顶角,由于对顶角相等,因此,两个把手之间的角与剪刀刃之间的角始终相等。

四、例题 12 3 4 O B A C D如图,直线a 、b 相交,∠1=400,求∠2、∠3、∠4的度数。

分析:∠1和∠2有什么关系?∠1和∠3有什么关系?∠2和∠4有什么关系?解:∵∠1+∠2=1800,∴∠2=1800—∠1=1800—400=1400.∠3=∠1=400,∠4=∠2=1400.五、课堂练习1、一个角的对顶角有 个,邻补角最多有 个,而补角则可以有 个。

2、下图中直线AB 、CD 相交于O ,∠BOC 的对顶角是 ,邻补角是3、课本5面练习。

4、如2题图,已知∠AOC=80°,∠1=30°,求∠2的度1 2 AC BD EO 12 3 4 O B A C D数六、课堂小结1、什么是邻补角?邻补角与补角有什么区别?2、什么是对顶角?对顶角有什么性质?作业:课本8面1、2;9面7、8题。

教学反思: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是方便了教师,更重要的是可以轻松呈现数学中特别是几何中的抽象的内容,《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这一内容以前上了多次,尽管有教师的当场作图,学生操作等程序,但因为缺失了多媒体,始终觉得效果不太好,学生理解得不深刻。

如今,我就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通过图形中符号标记、线条的动态闪烁、整体图形翻转,移动和变化,再辅之以文字说明等等方式,并对基本图形进行简化,定型,随后再出示变式的,复杂的图形巩固训练。

以往要么因为黑板面积小,容纳不下,要么因为亲自作图费时间,造成种种遗憾。

现在一切都不是问题,从作业看,效果是大不一样。

因此,学生还有没有问题,还有哪些具体的想法和理解,一直未去关注。

垂线(一)教学目标:1、了解垂线的概念;2、理解垂线的性质1;3、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一条直线垂直于已知直线。

重点难点:垂线的概念、性质1和画法是重点;画线段和射线的垂线是难点。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如图,取两根木条a、b,将它们钉在一起,固定木条a,转动木条b。

当b的位置变化时,a、 b所成的角α是如何变化的?其中会有特殊情况出现吗?当这种情况出现时,a与b是什么位置关系?a有,当α=900时;垂直。

二、垂线显然,垂直是相交的一种特殊情形,即两条直线相交成900的情况。

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的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图,直线AB垂直于直线CD,记作AB⊥CD,垂足为O。

在生产和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情形是很常见的,如:〔投影2〕你能再举一些其它的例子吗?思考:下面所叙述的两条直线是否垂直?①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相等;②两条直线相交,有一组邻补角相等;十字路口的两条道路方格本的横线和竖线铅O BACD③两条直线相交,对顶角互补.①②③都是垂直的。

三、垂线的性质探究:.学生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1)画已知直线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2)经过直线l上的一点A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几条?(3)经过直线l外的一点B画l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几条?由画图可知:(1)可以画无数条; (2)可以画一条; (3)可以画一条。

这就是说,经过直线上或直线外一点,可以画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一条垂线,即:性质1: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注意:①“有”指存在,“只有”指唯一;②“过一点”中的“点”在直线上或在直线外。

四、课堂练习1、课本9面9题;2、课本5面练习2题。

五、课堂小结1、垂线的概念,垂直的表示;2、垂直的性质1;3、垂线的画法。

垂线(二)教学目标1、了解垂线段的概念;2、理解“垂线段最短”的性质;3、体会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 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重点难点: “垂线段最短”的性质,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及其简单应用是重点;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是难点。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如图(课本图5.1-8),在灌溉时,要把河中的水引到农田P处, 如何挖渠能使渠道最短?说到最短,上学期我们曾经学过什么最短的知识,还记得吗?(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如果把渠道看成是线段,它的一个端点自然是点P,那么另一个端点的位置在什么地方呢?把江河看成直线l,那么原问题就是这样的数学问题:在连接直线l外一点P与直线l 上各点的线段中,哪一条最短?二、垂线的性质2演示:在黑板上固定木条l, l外一点P,木条a一端固定在点P,使之与l相交于点A。

PlAa左右摆动木条a, l与a的交点A随之变动,线段PA 的长度也随之变化,a与l的位置关系怎样时,PA最短? a与l垂直时,PA最短。

这时的线段PA叫做垂线段。

画出PA在摆动过程中的几个位置,如图,点A1、A2、A3……在l上,连接PA1、PA2、PA3……,PO⊥ l,垂足为O ,用叠合法或度量法比较PO 、PA1、PA2、PA3……的长短,可知垂线段PO 最短。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二、点到直线的距离我们知道,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间的距离,这里我们把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如上图,PO 就是点P 到直线l 的距离。

点到直线的距离和两点间的距离一样是一个正值,是一个数量,所以不能画距离,只能量距离。

三、课堂练习1、判断正确与错误,如果正确,请说明理由,若错误,请订正.(1)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的一点间的线段的长度是这一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l PO A 2 A 1 … A 3(2)如图,线段AE 是点A 到直线BC 的距离.(3)如图,线段CD 的长是点C 到直线AB 的距离. E D C B A b a CBA1题图 2题图2已知直线a 、b,过点a 上一点A 作AB ⊥a,交b 于点B,过B 作BC ⊥b 交a 上于点C.请说出线段AE 的长是哪一点到哪一条直线的距离?CD 的长是哪一点到哪一条直线的距离?3、课本中水渠该怎么挖?在图上画出来.如果图中比例尺为1:100000, 水渠大约要挖多长?四、课堂小结1、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概念;2、垂线的性质2及应用.教学反思:画垂线这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有三点:一是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二是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三是通过画垂线,能发现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直线段最短。

由于设计的教学内容明朗,教学活动中能让学生说一说、动手画一画、动脑想一想,课堂气氛活跃,所以本节课上的比较成功,但还是有一些瑕疵:1、让学生尝试直线上一点画垂线用的时间较长,仅仅是让学生结合“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句话的理解画垂线,部分学生理解能力有限,迟迟无法做出垂线。

2、彩色粉笔的灵活运用。

直线上一点和直线外一点可以用彩色粉笔作点缀,让学生看得更清晰。

3、多一些合作学习,练习形式多样化。

学生在自学过直线上一点和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时,>同桌两个人可以互相看、互相说、互相指导。

在学生学会画垂线后,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方的本子上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直线外点一点,让其练习做垂线。

做完之后,量给同桌看,让同桌明白是怎样操作的及是否正确,让自己的操作过程也更熟练。

平行线教学目标: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间的位置关系;2、掌握平行公理及平行线的画法。

重点难点:平行线的概念、画法及平行公理是重点;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和根据几何语言画出图形是难点。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我们知道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除相交外,两条直线还存在其它的位置关系吗?看下面的图片:〔投影1〕双杆上面的两根横杆、支撑横杆的直干它们所在的直线相交吗?游泳池中分隔泳道的线它们所在的直线相交吗?屏风的折处和边所在的直线相交吗?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样的问题。

二、平行线Ppt 演示分别将木条a 、b 与木条c 钉在一起,,并把它们想象成三条直线。

转动a ,直线a 从在c 的左侧与直线b 相交逐步变为在右侧与b 相交。

想象一下,在这个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 与直线b 不相交的位置呢?有,这时直线a 与直线b 左右两旁都没有交点。

同一平面内, 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B 与直线CD 平行,记作“AB ∥CD ”.注意:①“同一平面内”是前提,以后我们会知道,在空间即使不相交,可能也不平行;②平行线是“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两条线段或两条射线平行,就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③“不相交”就是说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