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6.1从实际问题到方程知识技能目标:复习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学会用检验的方法判断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 过程性目标:经历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现实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的关系.教学重点: 建立方程的概念教学难点: 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和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跟数学有关,例如下面的问题:问题 某校初一年级328名师生乘车外出春游,已有2辆校车可乘坐64人,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多少辆?这个问题用数学中的什么方法来解决呢?解 (328-64)÷44= 264÷44= 6 (辆)答: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6辆.请大家回忆一下,在小学里还学过什么方法可以解决上面的问题?二、探究归纳方法是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办法.解 设还需租用44座的客车x 辆,则共可乘坐44x 人.根据题意列方程得44x + 64 = 328你会解这个方程吗?自己试试看.评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基本过程是:观察题意,找出等量关系;设未知数,并列出方程;解所列的方程;写出答案.问题 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同学:“我今年45岁,几年后你们的年龄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方法一:我们可以按年龄的增长依次去试.1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6岁,同学的年龄是14岁,不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2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7岁,同学的年龄是15岁,也不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3年后,老师的年龄是48岁,同学的年龄是16岁,恰好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方法二:也可以用列方程的办法来解.解 设x 年后同学的年龄是老师年龄的三分之一,x 年后同学的年龄是(13+x)岁,老师年龄是(45+x)岁.根据题意,列出方程得)45(3113x x +=+这个方程不太好解,大家可以用尝试、检验的方法找出它的解,即只要将x =1,2,3,4,…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看哪个数能使左右两边的值相等,这样得到方程的解为 x =3 .评 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要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只要把这个数代入方程的左右两边,看能否使左右两边的值相等.如果左右两边的值相等,那么这个数就是方程的解.三、实践应用例1 甲、乙两车间共生产电视机120台,甲车间生产的台数是乙车间的3倍少16,求甲、乙两车间各生产电视机多少台(列出方程,不解方程)?分析等量关系是:甲车间生产的台数 + 乙车间生产的台数=电视机总台数解设乙车间生产的台数为x台,则甲车间生产的台数是(3x-16)根据题意列方程得x +(3x-16)=120例2 检验下面方程后面括号内所列各数是否为这个方程的解:2(x+2)-5(1-2x)=-13,{x=-1,1}解将x=-1代入方程的两边得左边=2(-1+2)-5[1-2×(-1)]=-13右边=-13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1是方程的解.将x=1代入方程的两边得左边=2(1+2)-5(1-2×1)=11右边=-13因为左边≠右边,所以x=1不是方程的解.四、交流反思这节课主要讲了下面两个问题:1.复习了用列方程的方法来解应用题;2.检验一个数是否为方程的解的方法.五、检测反馈练习:1、2题。
六、课后作业习题6.1:1、2、3题。
教学反思:数学:6.2.1方程的简单变形(一)知识技能目标1.理解并掌握方程的两个变形规则;2.使学生了解移项法则,即移项后变号,并且能熟练运用移项法则解方程;3.运用方程的两个变形规则解简单的方程.过程性目标1.通过实验操作,经历并获得方程的两个变形过程;2.通过对方程的两个变形和等式的性质的比较,感受新旧知识的联系和迁移;3.体会移项法则:移项后要变号.教学重点:方程的两种变形.教学难点:由具体实例抽象出方程的两种变形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同学们,你们还记得“曹冲称象”的故事吗?请同学说说这个故事.小时候的曹冲是多么地聪明啊!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水平的发达,我们有越来越多的方法测量物体的重量.最常见的方法是用天平测量一个物体的质量.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实验,测一个物体的质量(设它的质量为x).首先把这个物体放在天平的左盘内,然后在右盘内放上砝码,并使天平处于平衡状态,此时两边的质量相等,那么砝码的质量就是所要称的物体的质量.二、探究归纳请同学来做这样一个实验,如何移动天平左右两盘内的砝码,测物体的质量.实验1:如图(1)在天平的两边盘内同时取下2个小砝码,天平依然平衡,所测物体的质量等于3个小砝码的质量.实验2:如图(2)在天平的两边盘内同时取下2个所测物体,天平依然平衡,所测物体的质量等于2个小砝码的质量.实验3:如图(3)将天平两边盘内物体的质量同时缩少到原来的二分之一,天平依然平衡,所测物体的质量等于3个小砝码的质量.上面的实验操作过程,反映了方程的变形过程,从这个变形过程,你发现了什么一般规律?方程是这样变形的:方程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解不变.请同学们回忆等式的性质和方程的变形规律有何相同之处?并请思考为什么它们有相同之处?通过实验操作,可求得物体的质量,同样通过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可以求得方程的解.三、实践应用例1 解下列方程.(1)x-5 = 7; (2)4x = 3x-4.分析:(1)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律,在方程x-5 = 7的两边同时加上5,即x-5 + 5 = 7 + 5,可求得方程的解.(2)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律,在方程4x = 3x-4的两边同时减去3x,即4x-3x = 3x-3x-4,可求得方程的解.即 x = 12.即 x =-4 .像上面,将方程中的某些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transposition ).注 (1)上面两小题方程变形中,均把含未知数x 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而把常数项移到了方程的右边.(2)移项需变号,即:跃过等号,改变符号.例2 解下列方程:(1)-5x = 2; (2)3123=x ; 分析:(1)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律,在方程-5x = 2的两边同除以-5,即-5x ÷(-5)= 2÷(-5)(或5255-=--x ),也就是x =52-,可求得方程的解.(2)利用方程的变形规律,在方程3123=x 的两边同除以23或同乘以32,即23312323÷=÷x (或32313223⨯=⨯x ),可求得方程的解.解 (1)方程两边都除以-5,得 x = 52-.(2)方程两边都除以23,得 x =32312331⨯=÷, 即x = 92.或解 方程两边同乘以32,得 x =923231=⨯. 注:1.上面两题的变形通常称作“将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2.上面两个解方程的过程,都是对方程进行适当的变形,得到x = a 的形式.例3下面是方程x + 3 = 8的三种解法,请指出对与错,并说明为什么?(1)x + 3 = 8 = x = 8-3 = 5;(2)x + 3 = 8,移项得x = 8 + 3,所以x = 11;(3)x + 3 = 8移项得x = 8-3 , 所以x = 5.解 (1)这种解法是错的.变形后新方程两边的值和原方程两边的值不相等,所以解方程时不能连等;(2)这种解法也是错误的,移项要变号;(3)这种解法是正确的.四、交流反思本堂课我们通过实验得到了方程的变形规律:(1)方程的两边都加上或都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方程的解不变;(2)方程两边都乘以或都除以同一个不为零的数,方程的解不变.通过上面几例解方程我们得出解简单方程的一般步骤:(1)移项:通常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把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2)系数化为1:方程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或同乘以未知数系数的倒数),得到x = a 的形式.必须牢记:移项要变号!五、检测反馈练习:1题六、课后作业练习:2题教学反思:6.2.1方程的简单变形(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方程的变形法则,体会方程的不同解法所经历的转化思想。
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解方程的基本方法,体验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情感目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由方程的变形法则在解方程的过程自主探索、归纳解方程的一般步骤。
教学难点:方法的灵活应用和多样性。
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你还记得上节课我们通过怎样的变形来解方程的吗?解下列方程:(1)3x+2=4x(2)14x = -233. P6做一做学生自学,发现问题自学指导:阅读教材P6-7例3,并回答云图中所提出的问题。
运用知识,训练技能完成课后练习题1-6.通过例题的学习和练习的解答,思考如何来解方程?拓展深化,巩固提高解下列方程:(1)3x-7+4x=6x-2 (2)a-1=5+2a (3)2y+3=11-6y(4)13x-1-2x = -1已知:y1=3x+2, y2=4-x, 当x 取何值时, y1=y2?单项式15a2x+1 b2与 -8a x+3 b2的和仍是单项式,求x的值。
将 6x=7x两边都除以x,得到6=7,面对这个可笑的结论,四名同学分别指出了错误的原因,其中正确的是()A.甲:“方程本身就是错误的。
”B.乙:“这个方程没有解。
”C.丙:“因为6x小于7x。
”D.丁:“因为方程两边都除以了0。
”五、畅谈收获,分享成果:1. 解方程的一般步骤: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2.解方程的结果一定要转化为x=a的形式。
3.在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问或收获?六、布置作业:P7 习题6.2.11. 2. 3.板书设计6.2.1(2)解方程的一般步骤: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教学反思:6.2.2解一元一次方程(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掌握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能力目标:使学生掌握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体验方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情感目标: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括号前面是负号时,去括号时忘记变号。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提问1.解下列方程:(1)5x-2=8 (2)5+2x=4x2.去括号法则是什么?“移项”要注意什么?二、新授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前面我们遇到的一些方程,例如44x+64=328 3+x=13(45+x) y-5=2y+l 问:大家观察这些方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提示:观察未知数的个数和未知数的次数。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含有未知数的式子都是整式,未知数的次数是l,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