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题研究《“循序自主作文”》研究课题实验成果报告课题提出的背景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高标准的科学教育。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能主动进行探索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这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
审视当前的作文教学,却与此相去甚远。
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着少、慢、差、费的弊端。
作文训练没有一定的序列,也就是说没有一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循序训练的提高作文水平的思路。
再加上学生全面接受灌输、被动地写作,自主性不强,以至于见作文而生畏。
在现实作文教学中,一方面是教师照本宣科,作文内容仅限于课本“积累·运用”中的命题作文,作文范围小,开放性不强,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另一方面是学生闻听作文就唉声叹气,抓耳挠腮,经穷思苦想后写出的作文也存在很大的雷同性,大话多,套话多,真知灼见少,真情实感少,千佛一面,内容单调、苍白、空洞,很少看到灵性闪耀的火花。
所以,还习作教学以生命本色,将习作过程中的学生置于个体现实的生命世界中寻觅、体验、创造,追求习作过程与生命活动过程的和谐统一,已成为我们教师研究的重点。
因此我校于2003年3月成立了“循序自主作文”研究课题实验小组,重点来研究小学作文教学中的“序列性”和“自主性”的问题。
同时我校被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审批为“山东省循序自主作文实验基地”。
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课题组研究讨论,确定以科学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指导我们的实验研究工作。
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矛盾,矛盾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
我们既要关注事物发展的共性,又要关注其个性的发展。
但我们的作文教学很大成分上只强调共性的发展,而忽略了个性的发展,很难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求及个性发展所需。
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发展。
2、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作文教学必须遵循儿童发展的内部规律,考虑儿童发展的实际水平。
儿童身心发展的持续性要求教学工作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不断加深,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学生作文素质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其特定的阶段性和序列性。
3、事物发展的内外因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有其内因和外因,外因是条件,内因是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教学中,教师、教材等是外因,儿童内存的矛盾才是内因。
教育活动的实施,除了好的教材、教师等条件之外,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学生愿意学习。
这就要求作文教学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自主学习理论在教育发展史上,学生自主学习经历了长期探索过程。
我国古代许多教育家特别重视自主学习。
孔子提出“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以及“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主张,都含有自主学习的意思。
近代陶行知先生也对学生自主学习进行了深入探索。
当代叶圣陶先生提出了“教会学生学习”的主张。
国外,在文艺复兴时期许多教育家如意大利的列文多利诺就主张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18世纪的卢梭等提出“适应自然、回归自然”的教育思想,主张通过儿童的自主活动,积累对周围事物的经验感觉来学习。
而到了本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儿童中心主义”的思想,强调儿童是活动的主体,强调儿童主动参与,主体体验,亲身实践,主动探究。
学习是学生自身的需要,学生自身存在着发展的巨大潜能。
建立新的学习生态,全方位地营造学生成长的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是开发学生教育资源的主要途径。
依据自主学习理论,在循序自主作文教学中,关键在于激发内因,引导学生主动有序地进行作文,变被动学为乐学。
研究过程与成果经过4年多的研究,我们取得了丰硕成果,现将课题研究情况和取得的成果作以总结:一、研究确定小学生作文训练序列。
作文教学必须遵循儿童发展的内部规律,考虑儿童发展的实际水平。
儿童身心发展的持续性要求教学工作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不断加深,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学生作文素质的发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其特定的阶段性和序列性。
1、“小学生循序自主作文”训练序列:一年级以看图说话为主的说话训练,学生能在15分钟内说一段内容具体、连贯的话。
二年级以看图写话为主的写话训练,学生能在20分钟内写出一段内容具体、语句通顺的话。
三年级以写片断为主的段的训练,学生能在20分钟内写出二三百字内容具体的片断和简短的记叙文,能写简短的日记和书信。
学习修改作文。
四年级以观察想象为主的观察作文训练,学生能在25分钟内写出三四百字内容具体、条理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能写简短的建议书、说明文。
能修改作文。
五年级以命题作文为主的篇章训练,学生能按要求或自拟题目作文,能根据要求选择材料,编写提纲,能在25分钟内写出五六百字有中心、有条理、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会写读书笔记。
具有修改作文的能力。
六年级以全面达标为主的综合训练,学生能在30分钟以内写出六七百字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详略得当,有真情实感的记叙文;能在20分钟以内即兴作文;学写简单的议论文。
2、序列训练措施:对低年级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地写,引导他们写自己的生活,说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思想,想用什么词就用什么词,不讲究怎样开头和结尾,不要求重点突出,只要求能连贯地把所见、所闻、所感说出来,写出来就行。
对中年级学生,鼓励他们以观察想象为主,写记叙文。
遇到风写风,遇到雨写雨,先是定向观察,由教师确定观察对象,教给观察方法。
经过一段训练后,发展到机遇观察,让学生自己捕捉观察对象,把作文主动权交给学生。
对高年级学生,要求他们作文时列简单提纲后试写,当堂写成,快速成文,互相修改。
在六年级进行即兴作文训练,在限定时间内构思起草,然后读文评议,采用激励竞争的手段。
作文是一种综合的、复杂的智能活动,是一种寻求自我,表现自我,完善自我的系列过程。
个人成熟感,自我价值感由此而产生的满足感,在这里表现得最充分,最强烈。
二、构建“自主作文”的课堂教学模式。
课题组对如何指导学生“自主作文”进行研究,确立了低、中、高三个阶段的课堂教学模式,并编印了《小学生循序自主作文教学案例》,供大家研究使用。
1、低年级看图说话,写话的课堂教学模式:总体看(看、想、说)—部分看(看、想、说)—口述—写话启发学生口述图的主要内容。
启发学生说出图的各部分内容。
启发学生据图现象“瞻前顾后”,完整地叙述图意。
指导学生把口述内容写下来。
2、中年级观察作文的课堂教学模式:观察取材—指导构思—口述评议—起草修改选择观察对象,启发学生观察想象,启发学生口头描述,互相评改,教师点拨。
指导学生把口述内容写下来,成文后自己修改。
3、高年级命题作文的课堂教学模式:审题—构思—口述—起草—评议—修改启发学生自己审题或拟题,教师点拨。
教师作精要的指导后,学生独立选择,立意、布局谋篇。
学生口述,先说写什么,再说怎样写,教师点评。
学生在20分钟内快速成文。
学生读文,互相评议,教师点评。
学生根据同学评议和教师点评受到启发,独立修改自己的作文。
三、教师对学生的作文指导策略。
实验教师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重点遵照学生的思维序列,进行循序渐进的指导,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自主作文的目的。
1、指导学生积累素材,厚积薄发──自主积累。
在大量阅读中学习方法。
课题组把增加阅读量作为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点来抓,不仅加强语文课上的阅读训练,还加大课外阅读的指导力度。
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开动脑筋,从字里行间到整篇文章展开联想,从中获得写作方面的间接经验。
再进一步指导学生把读书、思考、小练笔结合起来,精读和博览结合起来,使学生在阅读中获取知识,为习作准备丰富的素材。
建立读书卡片或读书摘记本,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良好阅读习惯。
在观察体验中感悟生活。
生活中,蕴蓄着许多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写作材料,我们有意识、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自觉地观察自然、观察社会,留心周围的人、事、景、物,努力拓展学生视野,让学生投身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
同时引导学生勤于积累,把观察和思考记录下来,尽量使用课本中学到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记录观察到的事物和对事物的认识,使课内外学习有机结合起来。
我们鼓励和要求学生每天写日记,让学生在生活中积极实践,多观察、多思考、多提问、多动笔,从实践中获取丰富的直接经验。
在活动中积累素材。
根据需要适时创设情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进行习作训练。
我们经常组织社会实践活动、节日活动、体育活动、读书交流活动,还组织游览或观察大自然活动,组织故事会、演讲比赛、朗读比赛等等。
如学校开运动会,要求学生注意观察运动员在操场上的表现、观众的神情、运动员最后冲刺的状态等,然后写在习作中。
组织学生外出参观、游览,就要求学生一方面运用感觉器官认识事物,看看、摸摸、想想,使之积累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对人、事、物依据不同的条件细细地观其形,辨其色,嗅其味,说其义。
做到见中有感,闻中有思。
学生有了亲身经历,文章的内容也就写充实了。
采取自办手抄报的手段,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包括作文能力在内的综合能力的训练。
内容以学生的习作为主,也可以摘抄其他内容并作以简评或说明,每一期小报均在班内或校内进行展览。
3年来我校学生人手一份的手抄小报《山石报》越办越好,激发了写作的兴趣,锻炼了作文能力。
2、指导学生思考内化,口语表达──自主说话。
作文教学中要经过口语表达的过程,把内部语言外化,把内心的想法说出来。
说即启发学生依照自己所想进行口头作文,也就是把信息加工组合并展现出来。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积极动脑,从而使自己的思维变得更条理。
在习作训练过程中要充分让学生做到“三多”。
第一是多说,即训练时要求学生依照自己所想,有条理地进行口头表述。
在口语表达时,可先让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说,再让较差的学生说,起到“帮”、“带”作用。
第二是多听,即在别人“说”时,应指导学生认真听,能够听出别人表达的观点,•运用的方法,听出别人习作中即的优点和缺点。
然后,想想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还要怎样修改等。
第三是多评,即要鼓励学生敢于评说,使“一家之言”变为“众家之言”,由一人的智慧变为众人的智慧。
使其能够查漏补缺,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习作。
3、指导学生由说到写,连缀成篇───自主习作。
习作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把自己想说的话转为书面语言,即把要说的内容用文字写下来的。
书面语言要比口头语言更准确、更规范,因而写作时需要周密思考,字斟句酌。
在写的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尤为重要。
从读中学写,课堂练笔。
在阅读教学中要切实指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正确地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此基础上深入体会语言文字的运用,并有计划地加强默读、朗读、复述、背诵、听写等训练,使语文充分发挥其训练学生思维,丰富和发展学生语言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