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

五年规划/规划发展历程
起源
五年计划与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表现出鲜明的特点。

回顾“五年计划”的发展历程,不仅可以了解我国经济发展的大背景,而且可以探索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

同时,可以为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制定未来五年的发展战略提供宝贵的历史经验。

五年计划发展历史数据,
“十一五”改革开放“十一五”攻坚战
概述
“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转变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一些基本政策。

第一个转变是把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基本出发点,实现从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促进经济增长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增长的转变。

结果
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2%。

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3979.85亿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05年增长69.9%。

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15.2个百分点,城镇基础设施累计投资22.1万亿美元;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4260亿美元,年均增长11.9%,是“十五”的1.6倍;外商投资额2010年为5900亿美元,比2005年增长3.8倍,年均增长36.9%。

“十二五”(2011~2015):迎接新常态,实现新增长
概述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刻影响和国内发展条件的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取得新的重大成就。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坚实步伐,全面深化改革开好局,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全面从严治党取得新进展。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

结果
国内生产总值实际年均增长7.9%。

2015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

经济结构明显改善。

2012年服务业超过第二产业成为第一大产业。

2015年,服务业占国内市场。

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49.5%;消费结构升级带动消费潜力释放,消费对增长的平均贡献率约58%;新型城镇化稳步推进。

2011年,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2014年城镇化率为54.77%。

“十三五”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后五年。

也是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的关键阶段。

目的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

在提高发展的均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翻一番,产业向中高端迈进,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著提高,城镇化率显著提高户籍人口的增长速度加快。

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

按照我国目前的标准,农村贫困人口已经脱贫,所有贫困县都摘帽解决区域整体贫困问题。

公民的社会文明素质和水平显著提高。

生态
环境总体质量有所改善。

制度各方面更加成熟、定型化,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