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文课堂的思维含量提高语文课堂的思维含量安恬小学邵玉娟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和初中语文教学之间似乎存在着脱节的现象,一个注重人文性,一个更注重工具性。
小学高段语文教学要为中学语文作好铺垫,注重人文熏陶、感情激发的同时,增加思维含量,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利用阅读期待,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用赏识评价树立学生思维自信心,引导回顾思考过程,层层深入品位语言,让思维与情感同步发展,语言与精神同构共生,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含量质疑阅读期待赏识评价留足时间品位语言几年前,我们东阳市曾举办过一次小学、初中语文教学衔接教研活动外国语小学的两位老师和吴宁镇中的两位老师分别都上了《刻骨铭心的国耻》、《山中访友》两篇课文。
课后,与会老师争议激烈。
当时作为观摩者之一的我感触也颇多。
下面我就以《刻骨铭心的国耻》为例,初初比较一下小学、初中语文教学间的一些异同。
案例一外小老师上的《刻骨铭心的国耻》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创设情境,引出句子可是40多天,在南京沦陷的短短40多天内,这30多万人竟被侵华日军全部屠杀了!2、今天就让我们走进纪念馆,来感受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这是怎样的40多个日日夜夜呀!短短的40多天内,日寇究竟是怎样残害我们中国人的呢?我们一起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去走走,看看那里到底记录着一段怎样的历史。
2、自由读课文后交流读后的感受。
三、深入感悟日寇暴行,激起学生愤怒之情默读课文,划一划哪些画面给你强大的心灵震撼。
1、联系下关草鞋峡屠杀和万人坑,体会日军杀人不眨眼。
然后用痛心的语气读句子可是40多天,在南京沦陷的短短40多天内,这30多万人竟被侵华日军全部屠杀了!2、以助广军刀事例和其它杀人手段的补充,体会日军对中国人的羞辱。
然后带着耻辱的感受读读这句话可是40多天,在南京沦陷的短短40多天内,这30多万人竟被侵日军全部屠杀了!3、体会杀人面广手无寸铁的市民,受伤的军人,甚至老人、小孩,体会日军的灭绝人性。
然后带着愤怒的语气再读句子可是40多天,在南京沦陷的短短40多天内,这30多万人竟被侵华日军全部屠杀了!四、升华情感,激起学生奋起情怀1、看图片,再次激情读课题。
2、学习课文最后一段,理解奇耻大辱如此泱泱大国,竟被这样一个小国家任意宰割,面对这段屈辱史,你想说点什么?案例二初中老师上的《刻骨铭心的国耻》一、想一想1、出示课题,齐读,什么叫刻骨铭心的国耻?2、同学们已经读过课文了,现在老师看看大家读得怎么样。
请大家想想,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标题中的国耻指什么?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能用文中的词语来形容一下这个国耻吗?二、品一品文中的哪些介绍或语句让你刻骨铭心?你的理由是什么?学生推敲词句,师随机点拨三、说一说文章说历史,不仅记载着过去,还给现在和将来以深刻的启迪。
读了这篇课文,你得到了怎样的启迪?四、议一议1、题目中的国耻能否换成耻辱?国耻一词包含了对侵略者的愤恨,对死难同胞的悼念,对旧中国无奈的悲凉,对祖国强大的渴望,对和平的追求等,不是一般的耻辱2、通过作者的介绍,你觉得这个纪念馆有什么特点?五、写一写假如你是当时大屠杀中的幸存者,你想对日本人说些什么,请用书信的形式写下来。
比较一下这两堂课,我们不难发现,小学语文和初中语文教学之间的某些差异小学语文是感性的,初中语文比较理性;小学语文是细腻的,初中语文则比较粗放;小学语文注重感情的激发,把文本中所蕴涵的人文内涵挖掘的很深刻,感情朗读非常到位,而初中语文更注重字、词、句的推敲,体现了阅读为写作服务,把语文的工具性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中学语文的思维含量明显高于小学语文。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现行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表述。
这一表述摆脱了长期以来人们关于语文学科功能的争论,正面论述了语文的学科性质和地位,即不能单纯强调二者中的某一方面,应在二者统一协调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早些年,人们从语言的工具性推及语文的工具性,认为语文是进行思维、交流思想、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储存传递信息的工具,并因此将语文定位于工具学科,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成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我们的教育理念得到提升,对语文教育的认识也逐步深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课程的人文性特点得到了前所未有的突现。
作为小学高段语文教师,听过不少阅读教学的公开课。
每次听课,总能感受到作课老师的真情流露、激情四射。
他们非常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善于用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涵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把语文课程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功能发挥得很到位。
一堂课有如行云流水般流畅,教师的循循善诱和学生感情到位的朗读相得益彰,可谓是高潮迭起、激情飞扬。
这样的课给人的享受是美的,但在热情昂扬的课堂中,思维含量相对来说就显得较低了,学生质疑问难、安静思考的环节显得较为薄弱。
语文课堂教学走到今天,的确应该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整合。
但我们应该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不能为了追求所谓的亮点,迎合所谓的理念,而失之偏颇。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变得开放而有活力,但我们在看到累累硕果的同时,也要看到语文教学中出现的浮华现象。
现在的语文课堂中,存在这样一种倾向似乎只有突出了人文性,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充分关注语文的人文关怀,才是把握了课程标准的新理念。
乱花渐欲迷人眼,在纷繁复杂的诱惑前,我们该怎样把持语文教学的底线?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我们该怎样在重视语文人文内涵的熏陶感染作用的同时,增加思维含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下面我根据自己的实践谈谈一点想法。
一、鼓励质疑问难,利用阅读期待,为学生开启思维之门,搭设思维的跳板课程标准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是阅读教学得以有效展开的基础,也是调动学生阅读积极性的的条件。
只有学生积极地投入其中,他们的思维才能自觉地活跃起来。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及学生自身的质疑等,激起学生的阅读欲望,然后引导学生潜心阅读,叩问文本,深入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
古人说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契机,有疑问才能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使他们的思维处于主动积极愉快探索的状态。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质疑精神和质疑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有意识地根据教材的特点,启发学生对课题、词句、插图、文中的关键处等提出问题,进行质疑,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
从文本的角度看,一篇课文的重点特点,一段文字的中心句、关键句,以至于某个特殊的标点符号,都可以成为思维的诱发点,都有可能成为整个文本的缩影。
问题是思维的开始,讨论是思维的交锋。
阅读教学起始阶段的引疑推导可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即阅读期待。
寻找到文中最佳的思维诱发点,以便从最佳的角度与文本展开对话,不仅可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融合,又可跳出繁琐的情节分析、条块分割的窠臼。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抓课题质疑有些课题直接或间接地反映文章的主要内容,或点明文章的中心。
如《伟大的友谊》,友谊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伟大揭示了课文的思想意义。
点题时可引导学生对课题蕴涵的内容和中心进行引疑推导本文写的是谁和谁的友谊?他俩的友谊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他俩的友谊是是伟大的?再如《草船借箭》一文,请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有个学生提出借是要经过别人同意的,但在这个故事里,曹操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明明是诈箭,课题为什么要说是借呢?这一问题的提出立即激活了全班同学的阅读欲望和思维,潜移默化中,还培养了他们的探索精神。
二抓重点词句段质疑抓准关键点,牵动一隅而提挈全篇,拈出一朵梅花,带给学生整个春天。
一篇文章中往往有些词句或段落就是我们要找的关键点,所要拈的那一朵梅花。
这些词句段概括性很强,蕴涵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全文内容有密切的关系,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找到了它进行质疑推导,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
如《白杨》,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文中有一句话爸爸只是在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自己的心。
这句话体现了课文的两条线明线写白杨,暗线是赞扬扎根边疆的建设者。
如果学生能抓住这句话进行质疑推导,就能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白杨的形象——白杨的品质——白杨的象征意义,进而把作者的思路转化成学路,领悟作者是怎样借白杨抒发建设者的志向情操的。
三抓空白处质疑有些课文,构思巧妙,除了运用语言文字直陈其意外,还安排了意思含蓄言尽意未尽的部分。
我们可以在这些精当、深邃处引疑。
如有的在人物的心理活动处留下空白,有的在故事的结尾处设下悬念,有的在人物对话中安排省略,有的在事件情节之间出现跳跃。
这些空白、悬念、省略、跳跃本身是有内容的,可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填补空白当然,这弦外之音、言外之意是有据有度的,必须以文本为依据,以文本所要体现的价值观为红线。
《忆铁人》一课,当铁人得知自己错怪了托儿所保育员的时候,有一处人物的语言铁人睁大了眼睛,哦?……咳!在此处,可引导学生对标点符号进行质疑探究。
哦?表达了铁人怎样的心情?你能把省略号的内容补上去吗?咳!又表达了铁人怎样的心情?教师须高屋建瓴,引导学生寻找文章中的空白,提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进而激起探究的热情,充分享受钻研思考过程的乐趣,于无声处感受文章的震撼力量。
四找前后矛盾处质疑《小珊迪》一课,在课文开头,那位先生对小珊迪的态度非常冷漠,他花一个便士买一盒火柴只是为了摆脱纠缠,但到课文结尾,他却心甘情愿花几千倍、几万倍的代价郑重承诺我会永远照顾小利比的。
阅读文本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读读先生前后言行的句子,然后在对比中质疑为什么我前后会有如此悬殊的举动?通过矛盾的对比,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
二、赏识评价,营造宽松氛围,给学生表达的机会,树立思维自信心,呈现思维过程如果班组里能创造一种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的氛围,孩子们就能把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种印象和感受、问题带到课堂上来,展开无拘无束的谈话。
是的,教学氛围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要认真审视自己在学生中所扮演的角色。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教师应尊重他们,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和谐、宽松的氛围。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共同丰富教学文本,追求新的发展与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