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设计
常州市安家中学张秀红2008.3
指导思想:
本节课主要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做生态瓶实验并由此探究相关的问题;结合自主性学习,让学生从更深的层次去思考影响生态系统的因素及其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中得出生态系统的成分及生物之间的关系,教学采用讨论多边互动的形式,即教师巧妙地结合试验及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在民主、平等、和谐的气氛下展开师生之间的共同讨论,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提出问题方式下来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恰到好处地画龙点睛并有目的、有计划、有次序地进行课堂教学。
理论依据:
依据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
教师的作用是要形成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景,而不是提供现成的知识。
教师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帮助学生形成丰富的想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容易受好奇心的驱使,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生态系统能够存在的表现形式,也是生态系统功能能够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因此只有理解并掌握了生态系统的结构,才能对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有一个全面深入的理解;才能从宏观的角度去理解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把本章的前后知识串成线、联成网,为进一步的学习和解题打下基础。
生态系统的结构方面的知识能把微观和宏观的知识有机地统一起来,(特别是新陈代谢方面的内容),起到纽带的作用。
背景分析:
1、学习主题的位置分析:
本课的内容来自人教版《生物》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结构”本课题的参考课时为一课时。
教材第八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因素,种群与群落,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
本节课内容是第八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类型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2、学生情况分析:
高二学生已学习了生态系统概念和类型,对这部分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
学生对于生态系统结构的认识容易停留在对各组分名称、作用的简单识记水平,难以建立起各组分间的联系,形成整体。
通过做生态瓶实验,引起学生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激发学生深入探究。
根据学生已有知识和认知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基本上是可行的。
教学目标设计:
过程与方法:通过做生态瓶实验,加深对生态系统成分的理解,使学生感受到探究问题的乐趣。
知识目标:
1、通过做生态瓶的实验及实验现象能够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
2、理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环环相扣、链链相交”的复杂网络体系。
能力目标:
1、概括出生态系统的成分,能讲解各成分之间的联系与制约关系,使自己的思
维迁移能力得到发展。
2、学会分析一些生物的食物关系,从而建立食物链、营养级和食物网的概念。
进
而提高自己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3、研究生态系统的规律,明确每一环节由哪些生物占据。
当系统运行发生障碍时,
找出问题可能发生在哪一环节,使自己的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得到
提高。
情感目标:
1、通过带领学生做生态瓶的模拟实验,学生能遵循生态学原理去对待自然界的一
草一木,同时培养一定的团队意识。
2、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可知生态系统是一个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统一整体,与
环境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从而树立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通过对生态系统各成分间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学习,认识保护生态环境的重
要性。
教学过程设计
通过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学生不仅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做生态瓶的实验增强了动手能力,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思维面得到拓宽,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进一步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