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声波测距电路-清华模电实验报告

超声波测距电路-清华模电实验报告

杨晶生 011433 《模电综合实验报告》电子工程系 2003 年夏季小学期项目 模拟电路专题实验:实验报告姓名:杨晶生 学号:011433 班级:无 19 同组人:李晗 实验时间:2003 年 9 月 1 日~3 日 实验地点:电子电工实验室 222 房间 04 号桌 交报告时间:2003 年 9 月 9 日-1-90的QD有一个正沿)。

由于我们大体认为数电计数部分不应该有问题,就没有注意,直到第二天的晚上才发现。

改过来以后,示数范围才正常了。

(上面的电路中,最下面的接出到1Hz调制电路的端应当是非门的输出,而非输入;电路后来编辑成图的时候画的有误。

)3.超声波脉冲产生(40kHz)同样利用滑动变阻器,我们得到一个大概的电阻值,不过这部分,在R2、R3端,如果只使用1k或1.2k的电阻都误差太大,所以通过15k电阻并联得到。

最后的频率大约是40.1~40.2kHz。

(计算机模拟同样并不完全符合,以当场的调试结果为准。

)4.调制发射电路原来的设计是1Hz左右(16/17Hz)的脉冲的占空比为1/16。

但实际由于二极管检波的失效,我们需要对回波信号加D触发器处理,还是要借助于发射端清零。

(具体电路和原理见下面)但这样的问题就是在发射脉冲为1时,就有一段不能测得距离。

我们尽量缩小这个距离,现在的结果是10厘米。

占空比也相应改为10/16000=1/1600。

同时为了加大输出效果,在原先输出的基础上加了非门组。

5.寄存器电路及显示扫描电路显示扫描电路没有任何改动。

寄存器的部分由原来直接接入回波处理信号改为加一个D触发器之后再接入。

原因是原先的回波处理以二极管检波为基础,处理之后结果应当是一个只有一个脉冲的方波;但实际电路中发现二极管检波很不好用,故不得不放弃了二极管检包络。

这样回来的信号就是一个由大约是40kHz方波调制组成的1Hz左右方波脉冲。

通过上面的那个D触发器来实现变为一个脉冲。

这里需要大致解释一下这里的原理。

在一个1Hz左右的周期中,首先是1Hz的脉冲跳变为1,这时其反为0,Q反接到上面D触发器的D端,对其清零。

等到1Hz变为0,清零完毕,这之后,如有回波处理后的信号出现(已经做取反处理),第一个脉冲将其置1,产生上升沿脉冲,再有脉冲来,则在保持和置1的状态之间变换,结果是置1,不会有新的脉冲,从而保证了回波信号来时计数的准确读入。

这里的问题是当1Hz脉冲为1时的一段时间里,即使回波来了,也只有等其完成变0之后,才会起作用,显示的是1Hz变0时的计数值。

这个时间之后来的,则没有这个问题。

都是完全正确的。

这个时间应当尽量短。

我们在上面的电路中设置其为10个计数,即10厘米。

当然也可以利用这个特点,要求中有50厘米内报警。

我们可以设其为50计数,这样50厘米之内就不显示数字,而直接显示50,同时报警。

下面会有相关电路。

波形大致如下:(我们利用的信号是D触发器的上升沿)6.滤波放大电路原先的电路是包括了二极管检波的,后来在第一天下午接好后发现效果还说的下去,当时比较有信心。

到了第二天的时候,突然出现了很多噪音,而且其中有一些噪音是电路中带来的,还有一些是低频的噪音。

几本上到了二极管检波之后,会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波形,比如一些类正弦的样子,而不是我原先想要的高电平的波浪状波形。

第二天上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调试了很久,我认为如果要找出一条解决方法大概要很长时间,而我们对于滤波等又不是很了解。

所以最后我决定放弃二级管检波,而仅仅使用简单的两级低通有源滤波器,这样大概可以将1米左右的信号放大到2V左右的幅度,但是这是有一些低频的和相对高频的(如60kHz左右)的噪声也达到了1V左右,这时通过一个LM311电压比较器设置1V以上的比较电压,将噪声去掉。

在电压比较器输出的地方,通过二极管去掉负电压部分并用电阻网络分压,得到驱动数字电路的脉冲,注意这时要通过一个非门,因为我们使用的D触发器74LS74是用0来置1的。

7.判断报警电路由于最后我们测量距离比较小(只有1.4米左右),所以50厘米以内报警有点太多。

故最后验收用的是10厘米内报警(不包括10厘米)。

电路很简单,与50厘米的比较类似,如下所示:同时我在上面也提到了利用我们最后的电路中,可以设置前面某个计数范围只显示上限的特点,来比较简单的实现报警,不过没有时间来实现,我在这里给出电路(这里的电路和报警距离没有关系,报警距离由接入1Hz处D触发器的clr端的组合逻辑决定。

)8.总体调试过程及其他最后说一下我们的总体调试过程。

第一天的主要内容是连接电路,由于我们使用了很多不是张老师准备的芯片(主要是153和175),同时也有很多电容和电阻没有找到,所以到了下午才将电路基本完成。

没有来得及整体调试。

但当时模拟部分,主要是接受部分,我先使用了40kHz的连续脉冲调试,结果还算不错,主要是当时噪音很少,二极管的检波也比较正常。

然而第二天的上午我将电路大致全部完成后,出现了比较大的噪声,前一天的电路基本上已经不能显示原来的波形,我考虑是否滤波不够,但发现即使我加大电阻或电容,也就是降低极点,但噪声基本上和信号的比例没有变,甚至更大了。

所以我认为噪声可能是低频的。

经过观察,基本上是如此。

而且,当我使用40kHz调制的1Hz方波的时候,接收端的接受效果也相当的不好。

同时,还发现当我们将两个超声波的发、收端对在一起时,这时的接收一定没有问题,但是示数总是在800左右(实际距离为0),而且很快的变化(这显然时接收端的脉冲不稳)。

当天下午的工作开始基本上用在解决二极管检波的问题上。

经过了很多尝试,在下午的实验时间过去了很多的时候,不得不做出必须放弃二极管检波电路的决定。

这其中实在是浪费了很多时间,也觉得十分的遗憾。

我当时设计的时候,看到很多人接出的信号都是40kHz组成的1Hz脉冲,觉得用检出包络的方式应当很好,为什么大家都不用。

看来确实是不是能用的太好。

然后就去掉了二极管检包络,很快得到了接受电路的大概样子。

同时,针对发射的问题,用电压比较器放大了其输出电压,但效果还是很不好,还浪费了很多时间。

然后当场设计了一下接收端的处理。

在很不成熟的情况下,电路勉强可以出现数字,只有两三个数字,还完全不怎么正确。

晚上回到寝室后,很仔细的分析了当天遇到的问题:发射端功率不够,不应该加电压,而是加电流——查资料后,发现应当输出端使用非门组;800的问题,很简单,但一直以为计数电路很简单,没有注意过,还是李晗同学发现的;同时设计了回波接入寄存器端的电路。

并通过计算机模拟检验了一下回波放大滤波电路,针对噪音较大的问题,加了一级滤波。

第三天早晨,我们按照设计好的电路先将电路中的问题都改了过来。

很快,出现了一秒钟计数一次的显示数据。

但我们发现计数总是在19到29之间,而且一般都是正确的。

之外就都是19或29,我想了一下,19是因为我当时接在1Hz上置0端的是第二级的QB,能够让20计数内不动。

于是减小了这部分时间,接QA;于是可以显示9到29之间。

但29呢?我想了很长时间。

后来将无意中将查在电路中的示波器头碰出来,突然可以计数到30以上。

我很惊异。

通过查了一下,发现是某几条线被碰了的结果。

我觉得可能是面包板上的问题。

因为那个D触发器附近有判断30的逻辑。

我后来将D触发器换了地方,果然没问题了。

还有个值得提的是电容的问题。

其实我以前的实验中也经常都用到电源处加电容来去电源噪音的。

结果这时却忘了。

接上一个大电容到电源后(开始我用的是0.1uF的,后来张老师说太小,就换了100uF,呵呵),噪音也好了一些。

后来我们一度发现计数到了1米以上时会时不时变成0××或就是乱码。

我们一开始认为是1米以上信号不如噪音大。

但后来发现有时可以停留在0××很久。

好像稳定的一样。

我们引起了注意,查了一下线。

很好笑,我们果然将第三个175的触发端接错了。

这时可以测到1.4米左右,但再远就不行了。

噪音问题。

这是第三天下午了。

快要验收,我又想了一些方法,是否能够再滤一下噪音,放大一些倍数,可以测远一些。

可是处于“安全”的考虑,1.4米也许短了一点,但总算是成品;同组同学也不愿再冒险了。

验收后我也试了一些方法,噪音好像确实非低通滤波可以去掉的。

【实验结果】通过电路组装,调试。

超声波测距电路基本可以运行,但有效测距距离大约1.4米的左右。

1.4米以内比较精确,示数比较稳定,一般涨落不超过2厘米。

考虑到计数频率和电路传输的问题,可能有计算误差,但预计误差不超过5厘米(1米以上)。

没有用直尺测试,手测:)。

报警电路改为10厘米内报警,工作正常。

分析见上一部分。

【实验总结】为期三天的模拟电子综合实验结束了。

暑期小学期中我们共有三个项目:电子工艺实习、CPLD实验和模电实验。

相对另外两项,模电实验时间很短,只有三天,但我觉得却是最有难度、也是收获最大的。

这次模电实验不同于以往,基本上没有给出什么指导,只有相应几个设计的原理框图,实现全靠我们自己。

而以前的实验中,一般都有比较成型的结果或指导。

这样的话,与以往很不同的是,我们在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都是需要我们自己解决的。

我们在这次实验中选择的是超声波测距电路,这一点尤为突出。

实验前大致已经设计好了相关的电路,连线比较快,实验中的大多数时间都花在电路调试上面。

这次实验,就电路的设计、调试来说,我认为有以下几点尤为值得注意:1.电路的设计是一个多方面的过程,决不停留于原理图中。

我们以前设计电路,基本上设计到原理图就结束了。

以前的电路比较简单,没有什么凸现的问题。

这次电路稍有复杂,主要是有很多高频的部分。

但我在设计的时候,没有考虑布线等问题,在实验现场才开始想了一想,但毕竟比较匆忙,像最后还是有一些搭载高频信号的长线。

2.电路设计的学习也是多方面的。

这次实验的大多数问题,都是如何解决实验中的干扰,这方面书本中是很少的。

现在的抗噪的课程也不会针对我们“面包板实验”。

要掌握这些只有实践。

当然,向有经验的同学和老师学习也是很重要的。

“面包板”实验如此,电路板的设计就更是这样。

3.考虑问题有时不要忽略。

我们在学习模电的时候,像线路阻抗、交叉线干扰等问题是从来不考虑的,但实际实验中确实存在。

这些问题比较简单,解决也很方便,但不考虑到是不能解决的。

4.准备工作的重要性。

我们一般都会默认我们的电阻、电容、芯片、面包板都是好的。

但很容易出问题。

这次实验中,我们就有电容、芯片都有问题,后来的面包板问题更是碰了运气才解决的。

当然,我可以说,反正我会不断动到电路,也一定会发现面包板的问题。

但毕竟是“运气”了一点。

开始的时候,为了加快速度,就只对556等做了一些测试。

恐怕以后应当注意。

总之,实验是完成了。

但更重要的是,是否能够从这次实验中得到什么,能否在以后的学习和设计中注意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