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抗原抗体反应

第七章抗原抗体反应

活泼酯基易和蛋白质的游离氨基反应 。
2、标记方法 标记Ag或Ab
方法:电泳 层析 超速离心
液相用液体闪烁 仪计数,固相用 X射线胶片显影
标记物纯化
抗原抗体反应 聚乙二
醇沉淀 分离
测定其放射活性
抗原抗体复合物沉淀
3、检测方法:直接法和竞争法 1)直接法:放射活性与抗体浓度呈正比 Ag*-Ab 沉淀分离 放射活性测定 Ag*+Ab (定量) 2)竞争法:放射活性与待测抗原(未标记)浓度呈反比 体外条件下,由非标记抗原(抗体)与定量的标记抗原 (抗原)对限量的特异性抗体(抗原)的竞争性抑制的反应。
抗原电泳
抗体扩散
形成沉淀线
B、操作步骤: 先将抗原进行电泳,分离成不同的区点(带); 在琼胶中沿电泳方向挖一平行小槽,加入抗血清,让抗原 和抗体进行自由扩散,两者在合适的比例下形成沉淀弧。
根据各蛋白所处的电泳位臵,可分为: 白蛋白区、球蛋白α1区、球蛋白α2区、球蛋白β区、 球蛋白γ区
正常血清
待测抗原
表中+~+++代表出现沉淀线的强度, 如: 1:8 、1:16抗体出现中等浓度沉淀线, 1:32出现较弱的沉淀线。 抗血清的效价为 1:16 最佳抗原浓度为: 1:16
3、免疫电泳: 利用蛋白质在凝胶中电泳移动速率不同而被分离的特性 与免疫琼脂扩散结合起来的分析方法。 1)原理: PH8.6时,混合蛋白抗原多数带负电,向正极移动(少数 带正电的则向负极移动),不同抗原分子因大小及所带 电荷不同,其电泳速度不一样而被分离。 2)特点: 加快反应速度;提高免疫沉淀的灵敏度。 3)免疫电泳的方法 ① 血清免疫电泳 A、方法:
应用: 定性与定量分析,常用于测定血清中IgG、IgM、 IgA及补体的含量。
2)双向扩散法(Ouchterlony法):
在琼脂糖凝胶平板内打两排孔,孔中分别加入抗原、抗 体,抗原、抗体分别呈辐射状向含胶内扩散,当抗原与
抗体在胶内相遇,且二者的量达一定比例时则形成可见
的沉淀线。 应用: ① 定性分析:
2)溶血反应: 红细胞与相应抗体特异性结合后,在有足量补体存在条件 下,出现红细胞溶解的现象。
3)补体结合反应 : 在补体参与下,并以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抗绵羊红细胞 的抗体)为指示系统的抗原抗体反应。 3、补体结合反应系统: ① 检(待)测系统: 待测的抗原+ 抗血清(抗体、补体) ② 指示系统: 绵羊红细胞(抗原)+ 溶血素(抗体) ③ 补体系统 豚鼠的新鲜血清
沉淀弧可显示样品与对照血清蛋白组分的增加或减少情况
② 对流免疫电泳(电渗析): 在电场的作用下,抗原、抗体进行相对运动,具有定向加 速度的免疫双扩散技术 。 方法及原理: 琼脂板上打两排孔,负极孔加待测抗原,正极孔内加相应 抗体,通电后,带负电荷的抗原泳向正极抗体侧,而抗体 (PH8.6时带负电)藉电渗作用流向负极抗原侧,在两者间形 成沉淀线。(电渗:电场中液体对于固体支持物的相对移动)
② 间接凝集反应(检测可溶性抗原或抗体): 将可溶性抗原吸附于与免疫无关的小颗粒(载体)表面 后,与相应的抗体在电解质存在的下而发生的凝集反应。
常用载体颗粒: 红细胞 [人( O 型)和动物(绵羊、兔鸡等)]、胶体颗粒、 聚苯乙烯乳酸、活性碳等 间接血细胞凝集试验:以红细胞作为载体的凝集反应。
③ 凝集抑制实验 将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预先作用,然后再加入致敏颗粒 (吸附相同可溶性抗原的乳胶颗粒), 由于抗体已被可溶性 抗原结合, 因而致敏颗粒不发生凝集现象。如免疫妊娠实验 测验尿中HCG(乳胶凝集抑制试验,无凝集者为阳性)。
4、反应过程
抗原 + 抗血清 + 豚鼠新鲜血清 检(待)测系统
溶血
红细胞+溶血素
指示系统 补体结合阴性反应 (-),无待测物
补体系统
不溶血
补体结合阳性反应 (+),含待测物
二、 常见免疫分析方法 1、免疫分析的定义: 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反应的特性对抗原或抗体进行量和 质的测定分析。 2、特点: • 特异性强 • 灵敏度高 • 反应速度快
氯胺T法标记原理:
氯胺T 是氯代酰胺类氧化剂,在水中不稳定,产生的
氯离子将碘离子( I- )氧化为单质碘( I2 ),单质碘与抗原 或抗体分子上的苯丙氨酸及酪氨酸残基的苯环或组氨酸 的咪唑基共价相连,使之发生碘化反应。
125I,131I的标记
— 氯胺T法:
2)3H的标记 —(N - 琥珀酰亚胺[2,3-3H]丙酸酯 )
鉴别抗原与抗体反应间的特异性如何:根据相邻孔中 不同抗原与同一抗血清反应形成的沉淀线形状的变化 判断抗原间是否存在共同的AD。
② 定量分析:
测定抗血清效价及抗原的最佳浓度。
两孔抗原
完全融合
互不干扰 的交叉线
向共同Ag 方向突出 同一血清与不同抗原反应
定性分析
双向免疫扩散定量分析:测定抗血清效价及抗原的最佳浓度
一)免疫沉淀 1、环状沉淀反应
应用:抗原抗体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方法:试管法,玻片法
常用已知抗体来 检测未知抗原。 定量实验时,由 于抗原分子小, 反应面积大,且 为保证Ag与Ab 的适宜比例,有 足够的抗体参与 反应,操作上通 常是稀释抗原 (上层),而不 稀释抗体(下层) 与图示相反
2、凝胶扩散沉淀 1)单向扩散法(Mancini法): 将抗血清均匀地混合于琼脂糖凝胶(浓度为:0.8~1% ) 内,倒平板,平板打孔,孔中加入待测的抗原样品,抗 原呈辐射状向含抗体的胶内扩散,至抗原与抗体的量达 一定比例时形成可见的沉淀环。 一定条件下沉淀环的直径或面积与相应的抗原含量成正比。
② 絮状沉淀反应: 将已知抗原与抗体在试管内混匀后,出现肉眼可见的絮 状沉淀的现象。 ③ 凝胶扩散试验: 利用可溶性抗原、抗体在半固体琼脂内扩散,在其扩散 的某一部分出现白色沉淀线的现象。 凝胶扩散实验分为: 单向琼脂扩散(定性、定量分析) 双向琼脂扩散(定性分析) 三)中和反应: 抗体使相应抗原(毒素或病毒)的毒性或传染性丧失的反应 。 抗毒素:使相应毒素失去毒性的抗体。
显色反应
加入酶作用底物
2、 用于标记的酶: 碱性磷酸酶(AP)、辣根过氧化物酶(HRP)、脲酶、 β- 半乳糖苷酶等。
Ag-Ab酶 或 Ab-Ag酶
• 不同的酶催化的底物不同,显色产物吸收的波长不同。 • 有显色反应为正反应;无显色反应为负反应。 • 被检测的抗原或抗体的量与显色产物的量呈正比。
3、方法 (1)直接法(可检测抗原或抗体):
不含待测抗原,产生凝集,但为阴性反应
+
含有待测抗原,不凝集,阳性反应

+
+

Patient’s sample
二)沉淀反应: 1、定义: 可溶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一定条件下,出现细微沉淀物的 现象。
2、参与因素: ① 沉淀原:参与沉淀反应的抗原。 包括:蛋白质、多糖和类脂溶液、血清、细菌抽提液、 组织浸出液等。 ② 沉淀素:参与沉淀反应的抗体。 3、类型: ① 环状沉淀反应: 将已知抗原(抗体)注入特制小试管中,再沿管壁徐徐加入 适量抗体(抗原),在两液界面出现白色的沉淀圆环的现象。
反应特点: 灵敏,精确 不稳定 安全性差
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分析法示意图
(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将待测抗原或抗体吸附于固相表面(聚苯乙烯微量反应 板) ,与酶标记的抗体或抗原反应后,加入底物反应(显 色或发光)的分析方法。 1、原理 酶标板吸附 抗原或抗体 洗涤 加入酶标抗体或抗原
抗原 稀释度 不稀释 1/2 1/4 1/8 1/16 1/32 1/64 抗血清稀释度 不稀释 ++++ ++++ +++ +++ ++ + + 1/2 ++++ ++++ +++ +++ ++ + + 1/4 +++ +++ ++ ++ ++ + + 1/8 ++ ++ ++ ++ + + + 1/16 ++ ++ ++ + + - - 1/32 + + + + + - - 1/64 1/128 - - - - - - - - - - - - - -
③ 流程
固相固定Ag
酶标板吸附抗体 底物Ag来自Ab - Ag洗涤
Ab酶
Ab - Ag - Ab酶
显色反应
② 间接夹心法
酶标板吸附抗体 洗涤
2Ab酶
Ag
Ab - Ag
1Ab
Ab - Ag- 1Ab
Ab -Ag-1Ab- 2Ab酶
底物
显色反应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夹心法
(三)荧光与发光免疫分析 用荧光素(异硫氰酸荧光素、藻红蛋白)或发光化合物标记 抗体/抗原,再与吸附于固相表面的抗原/抗体反应,激发抗 原抗体复合物发(荧)光,借此对抗原/抗体进行定性或定位。
第五节 常见免疫分析方法
一、抗原抗体反应类型 凝集反应、沉淀反应 、中和反应、补体参与的反应等。
一)凝集反应 : 1、定义: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相遇后,在电解质参与下出现肉眼 可见凝集物的现象。 2、参与要素: ① 凝聚原:参与凝聚反应的抗原,如:血细胞、菌体等。 ② 凝聚素:参与凝聚反应的抗体。 3、类型 ①直接凝集反应(定性实验,检测抗原或抗体): 颗粒性抗原与相应抗体在有电解质时,直接结合所出现 的凝集现象。 常用方法: A、玻片法:细菌及ABO血型鉴定(标准血清检测抗原) B、试管法:肥达氏反应(伤寒或副伤寒杆菌标准液检测血清 )
中和抗体:使相应病毒丧失传染性的抗体。 中和反应应用: 毒素或病毒种型的鉴定与抗原性分析; 抗毒素或中和抗体的效价测定。 四)补体参与的反应
1、反应特点: 抗原抗体复合物激活补体,被活化的补体成分可与抗原 抗体复合物结合;补体被复合物结合后即被消耗。 2、反应类型 1)溶菌反应: 某些革兰氏阳性菌,与相应抗体结合后,形成抗原抗体 复合物,在加入补体,则出现的细菌溶解现象。
琼脂中含SO42-,带负电,其静 电感应使附近水带正电,而向 负极移动。电泳时有电泳力和 电渗力两种力。若物质原来带 正电,向负极移动,则因电渗 作用向负极移动得更快。若物 质向正极移动,所带电荷少, 电泳力小于电渗力,也向负极 移动,如:血清中的γ球蛋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