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二五”市级一般专项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二○一一年十二月目录序言 (1)一、“十一五”时期发展回顾 (2)(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深化,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稳定坚实 (2)(二)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全面提速,共建共享与和谐发展的基础更加雄厚 (3)(三)少数民族特色服务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少数民族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4)(四)各族群众参与热情空前高涨,盛事华典中充分展示中华风采 (5)(五)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大局,全面推进对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与经济合作 (5)二、“十二五”时期发展背景与目标 (6)(一)发展背景 (6)(二)指导思想 (7)(三)主要原则 (8)(四)总体目标 (9)(五)2015年主要预期目标 (9)三、“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 (11)(一)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深入开展 (11)(二)加快推进少数民族乡村城乡一体化进程 (12)(三)加快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 (12)(四)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特需特困问题 (13)(五)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体育繁荣 (13)(六)提高少数民族教育水平 (14)(七)提高少数民族聚居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15)(八)加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15)(九)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16)(十)推进依法行政工作 (16)(十一)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和人才队伍建设 (17)四、“十二五”时期发展的重点工作 (17)(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程 (17)(二)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发展富民强基工程 (18)(三)少数民族特色服务保障工程 (20)(四)少数民族文化精品培育和产业发展工程 (20)五、保障措施与实施步骤 (22)(一)保障措施 (22)(二)实施步骤 (23)序言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作为首都,北京要积极争创民族团结的首善,努力承担为中央服务、为北京市的少数民族服务、为来京的少数民族服务、为支援边疆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四个服务”的特殊任务,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任务艰巨。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切实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快促进北京市少数民族事业的科学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根据中央和国家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部署和要求,制定本规划。
本规划是本市第一个少数民族事业发展规划。
规划从总体上描绘了“十二五”时期本市少数民族事业的发展蓝图,是对本市“十二五”时期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总体部署,是全市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履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推进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覆盖全市少数民族实有人口及分布区域,并根据统计数据和人口分布变化进行相应调整。
本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是: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三个北京”行动计划;北京市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实施纲要;北京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及相关政策法规等。
本规划实施年限为2011—2015年。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回顾“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在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努力下,北京市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走科学化、社会化、法制化道路,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善之区、成功举办奥运会、欢度新中国60华诞的大背景下不断发展壮大,在“三个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建设进程中积极创新提升,巩固和发展了各民族相互尊重、团结互助、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
(一)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深化,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稳定坚实各级政府始终坚持依法行政,认真贯彻落实《城市民族工作条例》和《北京市少数民族权益保障条例》,民族法制体系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切实保障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各项权益。
全市少数民族干部约 3.26万名,占全市干部总数的4.6%;市人大、市政协中少数民族代表、委员的比例分别达到9.3%和9.7%,均高于全市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充分利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会等传统平台,不断创新活动载体,成功培育了北京市“民族团结杯”健身操舞大赛、北京清真美食文化节、乡村民族风情旅游节等品牌活动和多姿多彩的社区文化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普及民族知识,“两个共同”1、“三个离不开”2、“四个认同”3等民族团结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各族人民团结互助、和谐相处,涌现出许多感人事迹和先进典型,实现了涉及民族关系突发性事件的“零”目标,为确保首都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全市共有155个集体和270名个人先后受到首都和国务院的民族团结进步先进表彰,特别是牛街经验不仅成为首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一面旗帜,更成为全国的典范。
(二)少数民族经济发展全面提速,共建共享与和谐发展的基础更加雄厚“十一五”期间,市政府突出发展主题,不断加大投入力度,用于少数民族事业发展的资金超过10亿元。
其中,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专项资金两次翻番增至每年4000万元,累计投入达1.4亿元。
2009年和2010年,连续两年以市委、市政府的名义召开了全市少数民族乡村经济工作会议。
按照“规划先行、项目推进、部门联动、政策集成、优先发展”的思路,通过创新“以奖代补”工作机制等措施,北京市少数民族经济全面提速。
2008年全市少数民族村人均劳动所得过万元,2010年达到12052元,较全市农村人均劳动所得高1“两个共同”是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即“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2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离不开”的具体内容是: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3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四个认同”赋予了民族团结新的内容,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
558元,远高于全国农村人均收入水平。
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民族企业近200家,其中民族老字号企业24个,占全市中华老字号企业的15%。
“十二五”期间全市19家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完成总产值49.6亿元,民族企业软硬件水平全面提升,经济社会效益日益凸显。
(三)少数民族特色服务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少数民族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市政府以解决“清真不便不真”为重点,将清真牛羊肉的供应纳入“北京市食品放心工程”,2336家清真饮、副食网点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遍及全市,网点总数比“十五”末期增加283个,增幅达13.7%。
牛街、常营回族乡等少数民族聚居区整体规划改造工作圆满完成。
回民公墓服务保障水平不断提升。
先后对雍和宫等20余处场所和东四清真寺等几十所清真寺进行了修缮和改扩建,较好地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生活需求。
全市50所民族中小学全部达到北京市规定的办学基本标准。
实施了少数民族贫困学生助学工程。
少数民族聚居的社区(村)建立了卫生站(院)。
全面实施“文化站(室)建设工程”和“三个一”工程。
先后建立了5个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和45个推广普及基地。
牛街街道通过“牛街人〃牛街卡”等民生科技项目,将科技社区建设与民族特色服务有机结合,形成了一整套具有民族特色的服务体系。
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体质不断增强,精神更加振奋。
(四)各族群众参与热情空前高涨,盛事华典中充分展示中华风采“十一五”期间,喜逢北京奥运会、新中国60华诞等一系列国家庆典、民族盛事,各族群众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
来自全国各地56个民族的青年组成的奥运会开、闭幕式国歌合唱团、盛装表演团队,国庆60周年群众游行“团结奋进”方阵,重要仪式和比赛场地丰富的少数民族文艺体育表演活动等等,向全世界集中展示了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文明友好的国家形象和盛世中华的绚丽风采,展示了北京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的丰硕成果,为国外媒体逐步增加对我国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的正面报道,拓展和丰富对外宣传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赞誉和尊重。
(五)积极服务国家战略发展大局,全面推进对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与经济合作按照中央的战略部署,本市先后承担了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田地区三县一市、湖北省巴东县和内蒙古自治区部分贫困旗县等地区的对口支援任务。
“十一五”期间,本市全面推进对民族地区的对口支援与经济合作。
全市累计支援资金及物资折款共计21.63亿元,选派713名干部到受援地区工作,为受援地区培训人员6864名,为受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长治久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近年来,北京的内地新疆班和西藏班为新疆、西藏培养的学生中,已有近3000名学生在考入大学深造后返回家乡工作,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宝贵的人才资源。
二、“十二五”时期发展背景与目标“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
北京有责任、有条件率先以首善的标准率先垂范。
(一)发展背景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数据显示,本市56个民族成份齐全,少数民族人口约80.1万,占全市总人口的4.1%,主要居住在城区的13个民族工作重点街道、50个重点社区和12个郊区(县)的5个民族乡、116个民族村中。
其中,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满族约33.6万人,其次是回族约有24.9万人,人口过万的少数民族有7个,过千的有21个,回族等10个具有清真饮食习惯的少数民族人口约25.9万人。
虽然少数民族人口绝对数量不大,但是作为首都,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意义重大。
目前,北京市国民经济总量超过1万亿元、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已经具备了向包容性增长、和谐型发展转变提升的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条件,已经进入向发达城市迈进的新起点、新阶段。
市委、市政府着眼国际城市高端形态,全面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行动计划,做出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决策。
多年来,在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市少数民族事业基础坚实、成效显著。
但是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相比,与实现“三个北京”和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新形势新要求相比,还存在差距,还有很大的努力空间: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需要进一步深化;少数民族经济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少数民族特色服务保障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精品培育和产业发展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等等。
为了全面实现“三个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战略目标,确保北京的科学发展,必须加快推进少数民族事业的发展。
(二)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牢把握科学发展主题,努力增强发展的包容性、和谐性和普惠性。
紧紧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发展战略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长远目标,继续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模范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以更高的标准做好“四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