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文学

美国文学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的美国文学1、豪威尔斯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其代表作诗《塞拉斯拉帕姆的发迹》;2、亨利、詹姆斯:《黛西米勒》;《贵妇人的画像》《美国人》3、马克吐温4、赫姆林加兰:加兰是“乡土文学作家”的重要代表,《大路》,80年代美国的真实写照;5、弗兰克诺里斯:开创自然主义的先河,代表作《章鱼》;6、欧亨利:美国现代短篇小说的创始人;7、杰克伦敦:自然主义,《马丁伊登》自传体小说8、西奥多、德莱赛:美国现代小说的先驱,20世纪美国文学中第一位杰出的作家;《嘉莉妹妹》,《欲望三部曲》:《金融家》《巨人》《斯多葛》;9、艾米丽迪金森:现代英美诗歌的先驱现代派文学的兴起20世纪初,美国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

垄断资本进一步集中,大城市人口密集,工农运动规模越来越大。

社会面貌与人的精神面貌,已非19世纪传统现实主义手法与惠特曼式的风格所能准确反映。

大战前的最初10年为孕育新的风格、新的流派作了准备。

欧洲的现代派文艺不断介绍到美国。

19世纪下半期美国的诗歌处于过渡阶段,继惠特曼后只出现了一个重要诗人艾米莉·狄更生。

她一反浮夸的浪漫主义诗风,以不规则的韵律、奇特的对照和自由的联想,打开了通向美国现代诗的道路。

1912年,《诗刊》在芝加哥创办,标志着现代派文艺的开始。

《诗刊》的头3卷里,出现了庞德(1885-1973)、韦·林赛(1879- 1931)、艾·洛威尔(1874-1925)、威·卡·威廉斯(1883-1963)、桑德堡(1878-1967)、沃·斯蒂文斯(1879-1955)、艾·李·马斯特斯(1868-1950)、玛·莫尔(1887-1972)等人的作品。

这些人后来都成为美国有成就的诗人。

其中有意象主义者,有接近劳动人民的芝加哥诗派,有20世纪的田园诗人,有新的乡土主义者,有抽象哲理派诗人。

他们的共同点是表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越来越突出的人的异化,并或多或少流露出仿惶和悲观的情绪。

即使是田园诗,弗罗斯特笔下的新英格兰风光也笼罩着疏远、陌生与死亡的阴影。

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作是艾略特的《荒原》(1922)。

这首诗为西方现代社会提供了一个象征性的比喻。

现代主义在戏剧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奥尼尔,他的剧作受到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影响。

他对美国社会的合理性表示怀疑,创造了美国现代的悲剧。

在小说方面,格。

斯泰因(1874-1946)与舍。

安德森(1876-1941)开创了美国现代派小说的道路。

迷惘的一代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几年之后,对这次战争的厌恶情绪开始在文学上有所反映。

“迷惘的一代”的作家大多参加过这次战争,他们普遍有一种被欺骗、被出卖的感受。

他们不再相信虚伪的道德说教,而以玩世不恭的生活态度来表示自己的消极抗议。

“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是海明威的《太阳照样升起》(1926)。

有些作家没有赶上参加战争,如“爵士时代的歌手”菲茨杰拉尔德,他的情绪是和“迷惘的一代”相通的。

海明威、菲茨杰拉尔德等作家唱出了幻灭的哀歌。

稍晚的托马斯·沃尔夫(1900-1938)在短短的10年间写出了好几百万字小说,其中的主人公都是他自己,主题是不断寻求连作者自己也不甚清楚的目标。

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这个时期传统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仍然不断出现,并且有所发展。

德莱塞这个时期的作品,包括《欲望三部曲》(1912,1914,1947)和《美国的悲剧》(1925),对现实的反映和批判越来越深刻。

辛·刘易斯的《大街》(1920)粉碎了“村镇是美好的世外桃源”的神话。

他后来的作品对商业、科技、宗教界的问题都作了揭露,他所塑造的巴比特成了庸俗、浮夸、讲求实利的中产阶级的典型人物。

女作家蔽拉·凯瑟(1873-1947)以歌颂拓荒者开始,进而批判金钱势力,后来又从历史中去发掘现代美国所缺乏的精神美。

第一次世界大战促生美国文学“迷惘的一代”战争带给人们的永远是无法抹去的创伤,即使是包着“正义”的外衣也是如此。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已经通过贩卖军火而大发横财的美国看到战争结束的可能,并为了作为战胜国赢取更大的利益而宣布参战。

在“爱国主义”的口号下,美国政府打着所谓的“为了正义而战”、“为了和平而战”等标语召集了一批热爱祖国、充满理想的年轻人走上前线。

这些年轻人在走上战场之前坚信自己是为了祖国、为了理想而进行战斗。

然而,走上战场的这群年轻人很快就被眼前的血腥和残酷所震惊,他们意识到这是一场充满利益角逐和邪恶交易的战争。

此后,一种被欺骗、被出卖的感觉在这群年轻美国人之间开始蔓延。

他们为之奋斗的理想顷刻之间化为一种莫名的负罪感。

一战结束后,这批年轻人离开了战场,在反思这场战争的同时,开始寻找能够重新指引他们生活的思想和文化。

他们中的很多人来到了巴黎,企图在欧洲文化中心能够找到他们心中的答案,其中就包括后来大名鼎鼎的海明威等人。

然而,在这样一座价值观和美国并没有本质区别的城市,仅仅从文化中去探求思想的解脱是徒劳的。

空虚、迷惘的他们只能通过手中的笔去讨伐战争,只能通过笔下的人物去宣泄对战争的厌恶和对未来的憧憬。

美国的女作家格特鲁德・斯坦因曾经评论这批作家是“迷惘的一代”,形象地道出了他们内心的空虚、迷惘。

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品及其思想一战对美国文学的一个主要的影响就是诞生了“迷惘的一代”。

他们的作品大多表达对战争的厌恶和恐惧,却又始终无法找到解决的答案。

下面,我们通过解读几位当时作家的作品来感悟一战对美国文学造成的影响。

1896年,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出生于明尼苏达州圣保罗市。

他是美国20世纪著名小说家,也是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人物。

《人间天堂》是菲茨杰拉德的成名作,作品主人公阿莫瑞出生于美国一个贵族的家庭,从小就立志成为人上人,被大家尊重和认可。

功利的他渐渐心高气傲,鄙视周围的一切,与社会格格不入。

进入大学的阿莫瑞接触到了新的思想,开始反思过去的生活,进而开始仇恨和反叛中产阶级的生活。

而出身贵族的他,始终无法摆脱对生活富裕的需求,因此变得迷惘。

恰逢此时,一战爆发,阿莫瑞离开学校参军入伍。

然而,生活并没有因为他面对死亡而变得清晰。

一战结束后,阿莫瑞回国做起了生意,但惨淡经营之后无奈破产。

在经历一次次打击后,阿莫瑞仅存的最后一丝幻想也破灭了。

在故事的结尾,阿莫瑞来到昔日就读的普林斯顿大学门口,看着这里的一景一物,回想起曾经在象牙塔里度过的那些时光,不禁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他此刻才恍然醒悟自己一直在追寻心中的幻想,几经迷失,当醒来时却发现已经错过和失去了太多太多。

阿莫瑞的遭遇真实地反映了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曾经经历过的种种挫折后的思想上的转变。

他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而家族的影响又使得他们把对名利的追逐变成一种首要的理想;此外,生活的沉浮又折磨着他们把一切都想得美好、简单的心灵。

最终,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在思想的无数次冲突中迷失了方向,他们把心中的矛盾和迷惘化作一种怨恨。

他们怨恨穷人同样也怨恨富人,最终他们仇恨身边的一切。

小说中的主人公同样参加了一战,这是一战对“迷惘的一代”的影响之一。

一战后的美国文学直接讲述战争对人们生活和梦想的摧残。

小说中的阿莫瑞不同于生活在底层的穷苦大众,他出身贵族。

但战争并不会因为他的身份的高贵而收起冷酷和残忍的一面。

虽然这部作品本身有很多瑕疵,但作为菲茨杰拉德的成名作,《人间天堂》还是很好地反映出了一战带给美国中产阶级青年的那种梦想幻灭却无处宣泄的颓废情绪。

菲茨杰拉德的另一部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是当时一部典型的“迷惘的一代”的作品。

作品形象地再现了一战后美国人的精神面貌和“美国梦”破灭的迷惘思想处境。

小说的主人公名叫盖茨比,他家境贫寒,是一名少尉军官,在与一位名叫黛西的姑娘相爱不久后,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盖茨比被派前往欧洲战场,战争结束后,他回到了故乡,却发现黛西已经和一个名叫汤姆的有钱人结了婚。

充满幻想的盖茨比把这段感情的无奈归结于金钱的罪恶,他坚信黛西仍是爱他的,只不过为了金钱而离开了他。

他从此奋发图强,几经沉浮,终于成为了一位富翁,并且终于和爱慕虚荣却又感情失落的黛西重温旧梦。

然而,黛西已经不是昔日的黛西,她只把盖茨比当成一个弥补她心灵空虚的玩物。

最后,黛西开车轧死了丈夫汤姆的情妇,为了保护黛西,盖茨比承担了事故的责任。

但死者的丈夫却在在汤姆的挑拨下开枪打死了盖茨比。

当人们安葬盖茨比时,黛西却和汤姆远走高飞……如果说《人间天堂》表述的是战争夺走了所谓“有钱人”的财富和梦想的话,那么《了不起的盖茨比》则是表现了穷苦人在战中苦苦地追寻生存和爱情的权利,最后所有的梦想却依然毫无悬念地破灭了。

小说中的盖茨比是一位经历了一战的穷苦人,他把所有的希望和梦想都寄托在只有美丽躯壳的富家小姐黛西身上,最终这个美丽的躯壳带走了盖茨比所有的努力、理想以及灵魂。

盖茨比的悲剧正是美国20年代很多年轻人的一个缩影,他们努力奋斗,却始终找不到自己前进的方向;他们编织自己的梦想,最终却让所谓的梦想带走了所有的一切。

作为“迷惘的一代”最出色的小说家之一,菲茨杰拉德通过阿莫瑞和盖茨比写出了“迷惘的一代”的生命轨迹和思想形态,是一战对美国文学影响的典型代表人物。

无论是在“迷惘的一代”中,还是在那个时期的作家中,欧内斯特・海明威都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

他的作品深受一战的影响,多用于表现战争和人的关系,其中代表作有《太阳照常升起》、《永别了,武器》、《老人与海》等。

《太阳照常升起》讲述的是一战中的一群知识分子在经历战争的洗礼后失去生活的目标而盲目追求刺激和享乐的颓废生活。

美国青年巴恩斯在一战中脊椎严重受伤,从此失去了性能力。

一战结束后,他在巴黎担任记者期间认识了英国人阿什利夫人,两人很快坠入爱河,但两人却面临永远无法结合的尴尬。

夫人每天四处享乐而巴恩斯却借酒浇愁。

两人的感情几经波折,却始终继续着漫无目的的空虚、颓废的生活。

和菲茨杰拉德一样,海明威的很多小说也是把故事背景直接定位在一战。

《太阳照常升起》中的那群年轻人正是20年代美国年轻人的真实写照。

他们经历过战争,所以无所畏惧。

他们仿佛看透一切,只是追求今天的享乐,实际上却迷失了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他们是战争的牺牲品,战争后遗症将伴随他们余下的生活。

小说描写的不仅仅是一些虚构的人物而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等“迷惘的一代”的真实经历和生活。

一战对美国的影响不仅仅是几个作家和几部作品而已,战争毁灭的是一代人或者几代人对生活和梦想的希望。

《永别了,武器》是海明威一部自传色彩很浓的长篇小说。

其中主人公的经历多是作者自身的亲历经验。

弗雷德里克・亨利同样是一名一战时期的美国志愿者,他赴意大利为红十字会开车,并认识了英国护士凯瑟琳・巴克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