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化心理学

中国文化心理学

中国文化心理学
中国人的人格心理观
目 录




中 国 人 格 思 想 概 述
儒 家 人 格
道 家 人 格
佛 家 人 格
中 国 人 格 思 想 概 述
一、什么是人格
• 人格(personality) 来自拉丁文 “persona”, 原指舞台上演员所带的 面具。
二、中国“人格”思想
• 中国也曾用“面具”来表示人物的心理和 行为特征。
• 蔡元培从教育的角度 入手,在《普通教育 与职业教育》中主张: • 健全的人格,内分为 四育 • 体育 • 智育 • 德育 • 美育
• 中国文化中的人格不但有道德、人品之意, 还有个性之意。
儒 家 人 格 观
二、儒家人格观
• 儒家文化为春秋时期孔丘所创,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 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 仁、义、礼、智、信,其核心是“仁”。
• 1、菩萨型人格
(二)人格特质观
• 2、佛陀型人格
(三)人格动力
• 佛性:人格的先天动力源泉
(三)人格动力
• 人格外部动力:三十七道拼
(四)人格发展
• 显然,儒道两种文化并不是单独对中国人 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影响。 • 形成了儒道两家文化互补的特征。
(四)儒道互补人格
• 道家精神和孔子精神是中国人思想的阴阳 两极,中国的民族生命所赖以活动,两者 形成了“中国人灵魂的两面”(林语堂)
• 中国哲学明显具有“入世而又出世”、 “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 的特征(冯友兰)
• 人格是一个外来词。 • 在鸦片战争之前,中国典籍里并没有人格一 词。
• 中国传统文化中虽无“人格” 一词,却有 “人格”的相关思想。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理想人格 • “士可杀而不可辱” • 保持人格尊严的思想 • 中国传统文化讲人格视为“道德人格” • 缺德即意味着没有人格
(二)道家理想人格
• “圣人”的特点: • 1、圣人睿智超凡。
• 在思想上能够明“道”且懂得“道”的规 律。 • 2、圣人内心保持着“静”“虚”“不躁” 的情绪状态。 • 真正的“有道者”能够达到“致虚极,守 静笃”的境界。
(二)道家理想人格
• “圣人”的特点: • 3、圣人处世行事意志“柔韧”,看似无为 而实无不为。 • 4、圣人保持着“谦退”的待人之道。 • 5、圣人少私寡欲,奉行质朴节俭的生活方 式。
佛 家 人 格 观
四、佛家人格观
• 与土生土长的儒家文化及道家文化不同, 佛家文化是于公元前2世纪左右从古印度传 入中国的。经过两千多年的吸收与改造, 佛家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并且深刻的影响着中国人的心理 与人格。
四、佛家人格观
• 佛是觉悟之义,佛教也就是种教育人对宇宙人 生有正确认识的思想。 • 佛陀从分析人的心理现象的成分和实质入手, 要人们看清心理的生灭和变化过程,从而获得 智慧,然后用这种正确的智慧和见解去指导人 生,要求人们放下内心的東縛,达到精神的超 越和自由。 • 而在这种模式中,人格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 是修行的着力点,是解脱的主体,也是智慧的 载体
(一)君子
• • • • 君子的含义: 在《论语》一书中君子一词共出现107次 其中106次指有才德的人 仅有一次指“地位高的人”
• 由此可见正是从孔子开始“君子”一词大 量指称“有才德、有道德”的人
(二)小人
• 小人的含义: • 小人一词在论语中出现24次,其中20次意 指“无德”者。 • 指被统治者、老百姓共4次
(五)简要评价
• 1、它是一种具有典型儒家文化特色的人格 类型说。 • 2、它是一种具有旺盛生命力的人格类型说。 • 持续时间长 • 影响范围广 • 精神内核至今仍有旺盛生命力 • 3、它主要是一种经验总结,缺乏实证依据
道 家 人 格 观
三、道家人格观
•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 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 道生法、以雌守雄、刚柔并济 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 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是“诸子百家”中一门极为重 要的哲学流派,存在于中华各 文化领域,对中国乃至世界的 文化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四)衡量君子-小人人格类型 的标准
• 一、十种表面特质 • 勇 • “仁者必有勇”“见义不为,无勇也” • 身为君子为人必须做到刚毅,刚正而不能 走邪路或者歪路,也不能软弱无能。 • 君子如果做的果敢刚毅,自然心情开朗, 心情坦荡
(四)衡量君子-小人人格类型 的标准
• 一、十种表面特质 • 中庸 •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之名。庸者, 平常也。 • 现实世界不断变化,做人也不能死守规则,而 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找到一个恰当的方式去 应对。一个人若能以“时中”的方式去待人接 物,就是君子。 • 反之,做事不测地,模棱两可,是非不分,庸 碌无能,就是小人。
(四)衡量君子-小人人格类型 的标准
• • • • • 一、十种表面特质 谦虚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谦谦君子 提倡谦逊,反对骄傲。
(四)衡量君子-小人人格类型 的标准
• 一、十种表面特质 • 自强 •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 孔子主张君子要善于根据不同的生理心理 特点,有针对地修养自己的品行。 • 反之小人在平日往往缺乏恒信和毅力,又 不善于发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故而不善 于自强不息。
(三)道家人格的发展
• 道家人格量表 • 最终形成的道家人格量表包含三个部分: • 8道以题项形式按4点记分:用于测量情绪 情感的部分 • 37道以词汇形式7点计分:用于测量意志品 质和处事特征。 • 26道以题项形式按4点记分:用于测量认知 思维。
(三)道家人格的发展
• 以951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 发现道家人格具有缓冲负性情绪的作用。
• 一、十种表面特质 • 诚与信
• “诚”指个体内心真实无妄的状态,是一 种内化的道德观。 • “信”更多的指一种外在的道德规律,可 以从一个人言、行中看出来。 •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
(四)衡量君子-小人人格类型 的标准
• 一、十种表面特质 • 忠与恕 • “忠”——“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 诚心诚意的为别人做事,真心诚意的与别 人交往。 • “恕”——“其恕乎!己之不欲勿施于人” • 推己及人为恕。
(四)衡量君子-小人人格类型 的标准
• 一、四种根源特质——仁义礼智 • 4、智 • “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 君子需具备超高的智,但智不是天生的, 而是后天通过学习所获得。 • 而小人,可能也有知识,但往往自我感觉 良好,以为自己无所不知,自负、自满。
(四)衡量君子-小人人格类型 的标准
四、佛家人格观
• 佛家也特别重视人格的作用。
• “仰止在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 是名真现实。”
• 佛教徒的修行,以佛陀的完美人格为榜样, 从自身的人格修行做起,逐渐向觉悟的境 界靠拢。 • 人格的完善——理想人格。
(一)人格结构
• 佛家人格结构观:假我、无我与真我的统 一
(二)人格特质观
(三)道家人格的发展
• 道家人格量表
• 道家人格是指在道家思想文化的影响下, 与道家人性论“自然本真”的内涵一致并 表现在知情意行层面典型的人格特质。 • 研究者收集了道家经典著作中描述人的486 个词汇,按一定标准,经过二次删减后形 成了由83个词汇形成的词表。
(三)道家人格的发展
• 道家人格量表 • 在398名大学生中进行测试,经过探索性因 素分析,最终保留了45个词汇。 • 意志柔韧 8个词 对己超脱 6个词 • 待人谦退 8个词 人性自然 8个词 • 对物寡欲 4个词 人性本真 3个词 • 情感静躁 8个词
• 可见正是从孔子开始,小人一词被大量指 称“无德者”
(三)“君子-小人”二分式人 格类型的含义
• 君子——有才德的人 • 小人——无才德的人 • “君子-小人”二分式人格类型说,主要以 德行高低、才智大小为标准,将人分为 “君子”和“小人”
(四)衡量君子-小人人格类型 的标准
• 一、四种根源特质——仁义礼智 • 1、仁 仁的重要内涵:其一“爱人” 仁的重要内涵:其二“孝悌” 小人也会爱人,但只爱与自己关系密切之人, 且往往优先考虑自己的利益。
• 对于焦虑、抑郁,道家人格中的自然、联 系和矛盾、静与躁、柔韧等中介效应显著。 • 研究还发现,道家人格具有对抗死亡焦虑 的作用。 • 道家人格在应对人生挫折也有相关性。
(四)儒道互补人格
• 在人格形成的诸多因素中,文化是非常重 要的条件。中国人的性格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结晶,并在中国人格层面打上了深深的 烙印。
四、佛家人格观
• 佛家的人格观主要蕴含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对心理活动及人 的本质属性的分析之中。
• 人的心理活动乃是因为内外接触因缘和合 而形成的,一般人容易把这种主观感受执 着为实在,因而充满了烦恼和痛苦。要脱 离这种痛苦,最根本的是要做到“无我”。 (梁启超)
四、佛家人格观
• 西方心理学一般认为自我是人格的中心, 是意义的承受者,一切事物都可以分为自 我与非我两部分。 • 佛教的人格观则与此决然不同,乃是基于 主客一体的角度,认为万事万物本来没有 绝对的差别界限,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和合 的。人们反省到的自我也是如此,只是一 种主观的体验。
• 如果一个人优先考虑的是义,那么他就是 君子。 • 如果一个人优先考虑的是利,那么他就是 小人。 • 义与利也是统一的 •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四)衡量君子-小人人格类型 的标准
• 一、四种根源特质——仁 义礼智 • 3、礼 • 孔子认为,君子立身之本 在于礼。 • 身为君子要做到知礼,待 人以礼,切不可不懂礼节。 • 身为君子要用礼节来约束 自己的言行,以使自己的 言行不至于离经叛道。
(四)衡量“君子-小人” 人格 类型的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