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福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已经由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印发实施。
《方案》主要内容有五个部分,包括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组织形式和职责、工作机制。
福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重要流域保护管理切实保障水安全的若干意见》(闽政〔20XX〕27号,以下简称《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各级各部门流域保护管理责任,促进流域保护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20XX年底前在全省全面推行“河长制”,通过努力,使乱占乱建、乱排乱倒、乱采砂、乱截流等“四乱”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突发水环境事件得以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置,河流断面水质、水生态、水环境面貌明显改善,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全面落实,基本实现“水清、河畅、岸绿、生态”的目标。
二、职责分工(一)组织协调机构。
“河长制”由省水资源管理委员会组织实施。
省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制定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承担考核工作,监督各项任务落实。
各市、县(区)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负责辖区内“河长制”实施工作。
(二)河长、河段长设置。
闽江、九龙江、敖江流域分别由省领导担任河长,确定一个省直部门为联系部门,流域所经的市、县(区)政府为责任主体;市、县(区)政府相关负责人担任辖区内河流的河段长,同时明确联系部门和责任主体;由流域所经的县(市、区)政府确定乡(镇、街道)河段长、村级(居委会)专管员。
汀江、晋江、赛江、龙江、木兰溪流域分别由流域所经的设区市政府领导担任河长,确定一个市直部门作为联系部门,市、县(区)政府为责任主体;由流域所经的县(市、区)政府确定县(市、区)、乡(镇、街道)河段长以及村级(居委会)专管员。
其他流域由所在地的市、县(区)政府确定河长、河段长以及村级(居委会)专管员,并确定联系部门。
各级河长、河段长名单由各级政府发文明确,通过当地主要媒体向社会公布,并报上级水资源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备案。
(三)河长、河段长职责。
河长、河段长是包干河流保护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督导下级河段长和相关部门履行职责,协调河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上下游之间纠纷,组织整改包干河流突出问题,开展水环境应急事件处置,协调处理流域保护管理、水环境综合整治的重大问题。
河长、河段长的联系部门,负责协助河长、河段长履行指导、协调和监督职责,定期开展日常巡查,发现问题及时报告河长、河段长。
省级河长负责指导实施跨设区市流域保护管理和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协调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督促检查。
市、县(区)河长、河段长具体承担辖区内“三条蓝线”划定与管理、河流调查建档、河流管养、水功能区监管、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监管与治理、水环境安全隐患整顿及应急处置、联合执法等工作任务,明确各相关职能部门及责任人职责分工,协调各有关部门做好水生态水环境保护修复与治理工作,按年度组织实施。
乡(镇、街道)河长、河段长及村级(居委会)专管员的职责由县(市、区)政府予以明确。
三、工作要求(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
流域所经市、县(区)政府要对本辖区内河流进行全程踏勘,摸清各河流现状,制定具体可行的治理方案,认真组织实施。
各级河长、河段长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工作指导,及时分解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各级联系部门要积极配合河长、河段长开展工作,主动与相关职能部门加强沟通协调。
省直有关部门要按照《若干意见》任务分工要求,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同推进“河长制”实施工作。
各市、县(区)政府要进一步明确本级相关部门的具体职责。
(二)加强督查,严格考核。
各级水资源管理委员会要组织对辖区内“河长制”实施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和考核,并将年度考核结果纳入各级政府流域保护管理、保障水安全工作的考核内容。
(三)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充分利用各类媒体深入宣传实施“河长制”的重大意义和各地的典型经验,及时曝光各类涉水违法行为,倡导文明的生活习惯,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逐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流域保护和水环境整治的良好氛围。
解读:福州市全面推行河长制实施方案一、总体目标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大胆探索、先行先试,以更高的要求、更严的标准、更实的举措全面推行河长制,实现组织体系全覆盖、保护管理全域化、履职尽责全周期,做到有专人负责、有监测设施、有考核办法、有长效机制,进一步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河流保护管理机制,维护河流健康生命,实现河流功能永续利用,为加快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州提供支撑保障。
二、基本原则(一)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妥善处理河流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的关系,促进河流休养生息,维护河流生态功能。
(二)坚持党政领导,统筹协调。
严格落实党政领导负责制,实行党政同责,构建组织体系,明确工作责任,加强部门联动;遵循生态系统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规律,将流域作为管理单元,统筹上下游左右岸,提高综合治理成效。
(三)坚持问题导向,属地管理。
针对区域和流域实际,加强分类指导,突出“一河一策”,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着力解决河流保护管理突出问题;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要求,协调各方力量,落实属地责任。
(四)坚持强化监督,全员参与。
依法治水管水,加强督察考核,严肃责任追究,强化社会监督;把绿色发展新理念纳入村规民约、文明守则,广泛动员社会参与,营造全社会关心保护河流的良好氛围。
三、主要任务(一)加强水资源保护。
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的刚性约束,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严格水功能区管理监督,控制排污总量和污染项目审批。
到2020年,全市主要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基本完成,用水总量控制在亿m3以内;新增恢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万亩,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万亩,农田灌溉水有效系数提高到以上;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42立方米以下,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0%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 12%以内,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要求;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8%以上。
(二)加强水污染防治。
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防治目标和任务。
到2020年,全市生猪年出栏总量控制在200万头以内,全面完成可养区生猪规模养殖场标准化改造任务(20XX年3月底前完成),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到100%;基本完成不符合养殖水域规划的网箱养殖清退;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减量化,化肥、农药利用率均达到40%以上;市城区污水处理率达到95%,县城区污水污水处理率达到90%,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达到相关排放标准或再生利用要求;重点工业污染源实现与全国污染源监测数据管理信息系统连接,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测和异常报警机制基本建立。
(三)加强水环境治理。
到2020年,全市流域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90%以上,小流域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90%以上,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高于98%,主要湖泊水库水质达标率总体达到60%以上,近岸海域水质优良(Ⅰ、Ⅱ类)比例达到%;市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县城区黑臭水体控制在10%以内,地下水质量极差的比例控制在10%以内。
所有乡镇镇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行政村生活垃圾治理常态机制基本建立,75%以上行政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乱占乱建、乱排乱倒、乱采砂、乱截流等“四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四)加强水生态修复。
到20XX年,全市全面完成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以上河流的河道岸线和河岸生态保护蓝线划定工作。
到2020年,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实现水质自动监测;将地下水作为战略和应急水源储备;全市建设安全生态水系419公里,水土流失率降至8%以内,完成封山育林10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56%,河道保洁实现全覆盖。
四、组织形式和职责(一)市级河长。
设河长1名,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
设副河长3名,由市政府相关领导担任,分别担任闽江、敖江、大樟溪流域福州段和龙江流域、福州市城区晋安河、白马河河长。
(二)县级河长。
设河长1名,由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担任。
主要职责是:负责领导本辖区河长制工作,落实上级河长决策部署,制定和实施辖区综合治水规划、年度工作计划,协调解决本辖区及跨区域重大问题,计划安排河流管护、治理经费。
设副河长若干,协助河长开展工作,由党委或政府相关领导担任,分别担任辖区跨乡(镇、街道)逐条河流河长。
主要职责是:协助河长开展工作;承担相应河流的保护管理工作,协调解决水资源保护、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等突出问题;督促相关部门和乡级河长落实水资源“三条红线”管控、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修复,督导农村小微河道“毛细血管”治理;牵头组织对突出问题依法进行清理整治,包括侵占河道、围垦湖泊、超标排污、非法采砂、破坏航道、电毒炸鱼、倾倒垃圾等突出问题,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坚持问题导向,查找管辖河流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一河一策”,组织实施治理工作;定期巡查相应河流管理情况,解决群众反映、巡查监测发现的问题;组织相关部门定期开展责任落实情况的督导检查和涉河活动专项稽查。
(三)乡级河长。
设河长1名,由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担任。
设副河长若干,由党委或政府相关领导担任,分别担任辖区内逐条河流河长。
河长、副河长主要职责是:负责组织实施辖区河长制工作,落实农村小微河道“毛细血管”河长制全覆盖;负责组织相应河流的保护管理工作,根据河流存在的河道污染、淤堵不畅、生态恶化等突出问题,制定“一河一策”,开展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开展水土保持、封山育林,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垃圾、农业面源污染和小微企业排污等突出问题;制定和实施辖区河流疏浚、截污、修复和管养计划,及时依法组织清障和打击侵占河道水域,破坏河岸河滩,非法盗采河砂和电毒炸鱼等联合执法行动;定期巡查相应河流管理情况,做好突发事件处理,并及时上报;认真处理群众反映、巡查监测发现的问题;组织招募和管理河道专管员队伍。
(四)河道专管员。
乡(镇、街道)根据辖区内河道数量、大小和任务轻重等实际情况招募并管理河道专管员队伍,负责村(居委会)所辖河道的日常巡查与信息反馈、配合相关部门现场执法和涉水纠纷调处、引导公众参与等工作。
河道保洁与涉河工程管护等工作可由河道专管员承担,也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由专业队伍承担。
原则上每名河道专管员负责一个或若干个村(居委会)河道管理,村(居委会)辖区内河道多、任务重的地方可视情调整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