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产品实现过程质量监控及物料管理培训课件

产品实现过程质量监控及物料管理培训课件


生产过程的风险监控点
2 生产过程的风险监控点及监控内容
3
监控与工艺规程、质量标准的符合性(每批)与批指令一
致性
4 2.1 配 制: 滤器完整性、可见异物、PH、含量、细菌内毒 素。
5 2.2 洗灌封:洗瓶效果:放电、去电,吹风、吸风;
6
封口效果:加热板 ;
7
可见异物,装量,未灭菌药液 ;
8 2.3 灭菌岗位:装载方式及数量;压缩空气质量;
5、偏差识别
偏差识别 各岗位人员应该具备识别偏差的能力 ,可以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也可以是 在复核的过程中发现。
6、偏差的报告
发现偏差必须立即报告并按偏差处理的程序进 行处理,严禁隐瞒不报偏差及产生原因,严禁 未经批准私自进行偏差处理的情况。
4.6.1 重大偏差:发现偏差人员必须于发现后立 即向本部门领导和相关部门、质量管理部门口 头报告。
产品实现过程 质量监控
及物料管理
2012-10-09
GMP(2010版)-质量管理
第二节 质量保证 第8条 质量保证是质量管理体系的一部分。企业必
须建立质量保证系统,同时建立完整的文件体系,以 保证系统有效运行。
第9条 质量保证系统应当确保: (一)药品的设计与研发体现本规范的要求; (二)生产管理和质量控制活动符合本规范的要求
生产过程监控管理规程
内容 1 生产前准备 1.1 生产区的设备及环境清洁符合要求,有完 好状态标记和已清洁状态标记; 1.2 检查操作者着装及个人卫生符合要求(是 否有化妆、配戴手饰及长指甲,头发外露等) ,工作服整齐、洁净、个人卫生符合要求。 1.3 操作间无与此批生产无关的物料、容器、 文件及杂物,有“清场/生产许可证”(主要操 作间)或“清扫使用卡”(辅助房间)。
9
工艺参数:温度、时间、FO值、各探头温度误差;
10
已灭菌柜内介质水微生物、内毒素 、电导率 。
11
取样的代表性:生测、理化、法定留样
12 2.4 灯检:要求---灯检员裸视力4.9以上 (矫正视力5.0以
上 );
13
检查灯检后检品漏检情况:澄明度、外观 、漏液、
装量。
生产过程的风险监控点
2.5 贴签: 核对包装物印刷内容;核对贴签生产日期、批号、有效期。
c 每周用超声波清洗机进行一次钛滤棒清洗,经121℃、15分 钟灭 菌后再用注射用水冲洗干净后备用。
d 每班更换一次浸泡滤芯的注射用水(防污染)。
生产过程的风险监控点
2.8 折叠滤芯: 生产结束后,将拆卸下的滤芯口封严,用2%氢氧 化钠溶液浸泡4小时,用适量盐酸中和,用注射水 清洗至pH值合格及清洗水检查无可见异物;将滤 芯放置在指定容器中用新鲜注射用水浸泡,每班更 换一次新鲜注射用水(防交叉污染) 。滤芯使用 前再用注射用水漂洗至清洗水无可见异物,清洗后 水内毒素检测应符合规定;安装在滤器 上,经121℃、15分钟在线灭菌, 再用注射用水清洗后使用。
9 校验、预防维修:设备仪器校验不能按计划执行,或在 校验过程中发现计量结果超出要求范围;预防维修未按 计划准时执行或在预防维修中发现设备关键部位问题影 响已生产产品质量的情况。
10 包装缺陷:包装设计缺陷。
4、偏差的分类
11 客户投诉:涉及生产过程控制及产品质量的投 诉。 12 文件记录缺陷:使用过期文件,记录不规范, 文件丢失。 13 未按规程执行:违反批准的程序、生产指令。 14 人员失误:人为失误导致产品质量问题、未能 按正常程序执行,系统录入错误等。 15 标签/储存失误:标签发放和使用过程中的失 误,保管不妥造成原辅料质量不合格。 16 其他: 未列入以上类别的其他偏差。
; (三)管理职责明确; (四)采购和使用的原辅料和包装材料正确无误;
GMP(2010版)-质量管理
(五)中间产品得到有效控制; (六)确认、验证的实施; (七)严格按照规程进行生产、检查、检验和复核; (八)每批产品经质量受权人批准后方可放行; (九)在贮存、发运和随后的各种操作过程中有保证药 品质量的适当措施; (十)按照自检操作规程,定期检查评估质量保证系统 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过程序规定的储存期限;设备、仪器使用超出校验 期限 7 设备故障、过程中断:因设备故障导致产品质量缺陷 或潜在威胁,生产中断;因动力原因(停电、汽、 气、水)导致流程中断。
4、偏差的分类
8 环境:与药品生产相关的空调系统、厂房设施的防尘捕 尘设施、防止蚊虫和其他动物进入设施、照明设施的故 障,以及洁净区尘埃粒子检测超限,生产车间人员、空 气、地面、墙面环境监测指标超限、温湿度控制超限、 压差超限等偏差事件。
4、偏差的分类
2 检验结果超标:原辅料,中间产品,成品过程检验结 果超出标准,实验室偏差见《OOS/OOT调查处理管 理规程》。
3 混淆:两种不同的产品、同种不同批号的产品或同种 、同批而不同包装规格的产品混在一起。
4 异物:在原辅料、包装材料、成品或生产包装过程中 发现的异物。
5 潜在的污染:如不能正确清除,可能导致产品的污染 6 过期的物料或设备:过期的物料、 中间体、半成品超
4.6.2 次要偏差:由发生偏差岗位操作人员报告 QA及部门负责人,在QA的监控下处理偏差, 并在操作记录的备注或偏差处理栏中记录偏差 的现象和结果。
7、偏差处理流程
1 重大偏差处理流程 1.1 发现重大偏差时,为了避免、减少损失或降低影响 程度,偏差发生部门应采取紧急措施(如有必要),维 持保全及不使情况进一步恶化。然后由发现人员报告 QA,领取《偏差调查报告》,并将可能产生的原因及 对产品造成的风险列出,交予质量保证部对偏差进行编 号,由质量保证部确定相关部门和责任部门、处理期限 后,将偏差报告交于相关部门和责任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对出现偏差的产品、物料、设备进行适当的隔离,贴 上状态标识,在未做出结论前不得进行生产。
生产过程的风险
4、生产中的质量风险
*工艺验证:对产品生产中相关的设备设施 、物料、生产环境、生产程序、关键工艺参 数等可能对产品质量产生的影响的所有方面 进行风险评估,找出产品风险最大的关键控 制点,制定措施避免或降低该风险。
*确定关键工艺参数以及中间过程取样和监 测的频率和内容。
*制定合理的生产计划,合理利用资源,避 免 或降低污染和交叉污染的风险。 Nhomakorabea产过程的风险
质量风险管理贯穿于产品设计、
研发、技术转移、生产、定期评 估、变更的过程中,以客户要求 为出发点,持续改进,不断地让 客户满意。
Q
警察
C
法官
QA
偏差处理管理规程
1、偏差定义 偏差:指偏离已批准的程序(指导文件)或标 准的任何情况,包括任何偏离生产工艺、物料平 衡限度、质量标准、检验方法、操作规程等情况 ,凡是与现行标准规定的技术参数、质量参数、 数量参数、设备操作参数、计量标准等发生偏离 的情况及生产过程中不可预计的突发异常情况, 如停电、停水等,都称为偏差。
3、偏差分级
偏差分为以下二级
1 次要偏差:属细小的对程序的偏离,不足以影响产 品质量,无需进行深入的调查,但必须立刻采取纠正措施 ,并立即记录在批生产记录或其他GMP受控文件中。
2 重大偏差:该类偏差可能对产品质量产生实际或潜 在的影响,对产品安全性或有效性产生严重的后果,或可能 导致产品的报废。必须按规定的程序进行深入的调查,查明 原因,除必须建立纠正措施外,还必须建立长期的预防性措
生产过程的风险监控点
3 生产结束 3.1 物料(含废料)装入规定的容器中密封,码放整齐 ,外包装袋清洁,标示卡填写完整准确,移出操作间。 3.2 设备及操作间有已清洁、完好状态标记。 3.3 容器清洁,码放整齐。 3.4 文件各种流转证放入批记录,完整,正确,整齐。 3.5 清场符合要求,清场记录填写完整,正确。 3.6 质量管理部QA人员签发“清场/生产许可证”。
(二)应当有批准的操作规程,用于原辅料、包装 材料、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和成品的取样、检查、 检验以及产品的稳定性考察,必要时进行环境监测, 以确保符合本规范的要求;
GMP(2010版)-质量管理
(三)由经授权的人员按照规定的方法对原辅料、 包装材料、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和成品取样;
(四)检验方法应当经过验证或确认; (五)取样、检查、检验应当有记录,偏差应当经 过调查并记录; (六)物料、中间产品、待包装产品和成品必须按 照质量标准进行检查和检验,并有记录; (七)物料和最终包装的成品应当有足够的留样, 以备必要的检查或检验;除最终包装容器过大的成品 外,成品的留样包装应当与最终包装相同。
2.6 包装:对装箱后产品抽检:取一箱产品检查贴签情况及说明书 合格证等情况. 2.7 钛滤芯:在线检测--生产前、后的气泡点;
a 新领用的钛滤棒使用前需放在70℃左右的注射用 水中浸 泡 一小时后经121℃、15分钟灭菌,再用注射用水冲洗干净后备 用(防污染) 。
b 使用后钛滤棒用毛刷及注射用水将钛滤棒附着炭刷洗掉, 再用注射用水冲洗干净,反向冲洗检查有无损坏、泄漏,存入注 射用水中。
施。
4、偏差的分类
偏差的分类 根据生产、经营工作中发生的偏差 分为以下几类: 1 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偏差: 1.1 物料平衡超出正常范围; 1.2 生产过程时间超出工艺规定限度; 1.3 生产过程工艺条件发生偏移、变化; 1.4 生产过程中设备出现异常; 1.5 标签使用数、剩余数、残损数之和与领用数发生 差额; 1.6 生产过程中其他异常情况。
生产过程监控管理规程
1.4 本批生产的生产指令,配料单,批记录准 确无误。 1.5 待生产的所有物料与生产指令单、配料单 一致,有检验合格报告单。 1.6 生产用水:有定期检验报告单; 1.7 生产区环境:有定期检验报告单; 1.8 生产用的容器、器具已清洁合格,有已清 洁标记; 1.9 计量器具有校验合格证,并在使用期内。 1.10 澄明度检测仪是否按要求进行照度检测 ,QA人员每月检测一次,是否有照度合格证 并在有效期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