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伤寒论名词解释中医学期末复习

伤寒论名词解释中医学期末复习

伤寒论名词解释伤寒:广义一切外感热病,狭义感受风寒邪气,感而即发的病证。

合病:两个以上阳经(后世不强调)同时发病,其发病无先后次序之分者。

并病:一经证候未罢,又出现另一经的证候,其发病有先后次序之分者。

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期及三阳阶段,直接进入三阴经的一种发病方式。

凡直中者,病情一般较重。

变证:六经病失治或误治后,使临床证候发生变化,而新的证候又不能用六经正名来命名者。

坏病:由于伤寒多次误治或失治,而导致病情复杂,已无六经病证可循的病证晬时(周时):指一日一夜24 小时。

阳浮而阴竭:一指营卫,卫气浮盛,故称阳浮;营阴不足,故称阴弱。

一指脉象,轻按则浮,故称阳浮;重按见弱,故称阴弱。

(有双重含义:一是指脉象而言,即轻取见浮,故称阳浮;沉取见弱,故称阴弱,即浮缓脉之变故。

二指病机而言,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称阳浮;营阴因汗出而受损伤导致不足,故称阴弱。

)荣气和:荣气,即营气。

和,平和,即正常。

荣气和,即营气未受邪。

日晡所发潮热:申时左右,即下午3~5 点的发热,如潮水之涨落,定时而发。

往来寒热:恶寒与发热交替出现,休作有时。

翕翕发热:翕为和顺之意,形容发热轻浅之状。

蒸蒸发热:里热炽盛,其热势从内向外蒸发之状。

面和色赤:满面通红。

心中懊憹:胸中烦热而闷乱不安(烦乱极甚),而有无可奈何之感。

虚烦:指无形邪热郁于胸膈,所致的心烦懊憹证,而内无痰、水等有形实邪。

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声低息微→多为精气内夺,心神无主所致虚则郑声。

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气粗→多为阳明邪热盛实,上迫神明所致实则谵语。

怵惕:恐惧的样子。

瘛瘲:瘛指收缩,瘲指舒伸,指四肢手足抽搐痉挛。

筋惕肉瞤:筋肉不自主地跳动。

脚挛急:小腿抽筋;小腿肌肉拘急,屈伸不利,或伴有轻度疼痛。

喘冒:气喘而头昏目眩(喘过度)。

心下痞:胃脘部胀满阻滞不通。

胸中窒:热郁胸膈,胸中气机不畅,而导致胸中有窒塞憋闷之感。

心中结痛:心中因为火邪郁结而作痛。

结胸:寒邪或热邪与痰水结于胸膈,以胸脘部疼痛为主。

无下利,饮食不振,寸浮关沉。

脏结:脏气虚衰,阴寒凝结。

与结胸相较病位在五脏。

时下利,饮食如故,寸浮关小细沉紧。

奔豚:以「猪的奔跑」来形容患者自觉有发作性气从少腹上冲胸咽,以痛苦异常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可见胸闷气短、心悸、恐怖不安,严重者可伴有冷汗、眩晕等症状。

脐上筑:形容脐上跳动不安,如有物捣之状。

目中不了了:目睛昏暗无神,不清爽。

口不仁:口舌麻木,食不知味。

口中和:指口中不苦、不燥、不渴。

喜忘:喜同善,即健忘。

血室:胞宫,即子宫。

清血:清,如厕;清血即便血。

清脓血:大便兼夹脓血。

清便欲自可:清,同圊,动词;欲,同尚。

自可,如常。

除中:为胃气垂绝而反能食的一种反常现象。

干噫食臭:嗳气中带有食臭味。

脾约:胃热盛与脾阴亏相并见,胃强而脾弱,脾为胃行其津液的功能被约束,使津液不能入肠道,肠道失润导致大便硬,胃热逼迫津液偏渗而见小便多的症状,称脾约。

脾家实:指脾阳来复,正气充实,并非指邪实。

谷瘅:瘅,同疸,黄疸病的一种,乃因水谷不化,湿郁而发为黄疸。

有湿热与寒湿之分。

下厥上竭:指阳亡于下,阴竭于上。

里寒外热:阴寒内盛,虚阳格外多见少阴、厥阴。

见手足厥逆、下利清谷而身热面赤。

厥热胜负:厥阴病发展过程中,阴阳消长、正邪进退的病理反应,以厥热交替出现为特点。

下利清谷:指腹泻下利的排泄物中含有未消化的食物。

火逆:误用火疗,或误用火疗而引起的变证。

水逆:因蓄水而导致渴欲饮水,入水则吐的证候,为蓄水重证。

下窍不通,气逆于上厥逆:手足四肢逆冷。

酒家:指嗜酒之人。

喘家:素有喘病之人。

淋家:久患淋病之人湿热蕴结于下焦膀胱,伴有肾阴虚。

疮家:久患疮疡之人身毒热盛,脓流血去→气血伤。

衄家:平日患鼻出血的人长期流鼻血→阴血亏虚、阴虚火旺。

亡血家:平素出血的人经血过多、崩漏下血、产后出血不止、外伤大出血、肌衄。

亡血:作亡失津液。

(四逆加人参汤)麻沸汤:正在沸腾的水。

(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白饮(白米饮):米汤,与药调和成糊状以助散药的吞服(五苓散三物小白散四逆散牡蛎泽泻散半夏散)甘澜水:水两斗大盆中以杓扬之,水上有水珠取用。

去其水性,不助肾邪。

(苓桂枣甘汤)清浆水:干净米汤中发酵所得的酸性发酵水。

养阴生津清热解暑消食化滞。

(枳实栀子汤)潦水:地面流动的雨水。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清酒:清醇的陈米酒,用以养血通脉回阳行药之滞。

(冬酿夏成)(炙甘草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苦酒:即米醋。

(苦酒汤乌梅丸)白粉:即白米粉(大米磨成的粉)。

(猪肤汤)索饼:面粉做成的条状食品。

目瞑:指闭目懒睁,有畏光感。

恍惚心乱:神识昏惑模糊,心中慌乱不安。

清谷:清,同圊,指厕所,此活用作动词。

清谷,即泻下未消化的食物。

痞:证候名,指痞证,以心下痞塞不舒,按之柔软不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

剂颈而还:剂通齐。

剂颈而还,指头部汗出,到颈部而止,颈部以下无汗。

汗出濈濈然:濈,水外流;汗出濈濈然,是汗出连绵不断的意思。

心愦愦:愦,糊涂,昏乱。

心愦愦,即形容心中烦乱不安之状。

自利:指自发性下利,非误治所致。

四逆辈:指四逆汤、理中汤一类方剂。

阳微阴涩:此处是指脉象,阴阳指脉之浮取沉取。

阳微阴涩,即脉浮取微、沉取涩。

但欲寐:精神萎靡,呈似睡非睡状态。

息高:息指呼吸,息高是指吸气不能下达,呼吸浅表,为肾不纳气的表现。

气上撞心:心,泛指心胸部位。

气上撞心,即病人自觉有气上冲心胸部位。

寒格:指下寒与上热相格拒。

戴阳:因阴寒内盛,虚阳上浮而出现两颧潮红,乃假热之像。

郁冒:头昏目眩如物覆蒙。

下虚:指下焦虚寒,是言微厥的原因消息:斟酌之意。

劳复:广义:包括因劳而发(劳复)、因食而发(食复)、因房劳而发(房劳复)三种。

将息:调养,养息。

即护理调养之意。

熬:与烘、炒、焙近意,《说文·火部》:“熬,干煎也”。

煎:空煮。

将液汁状的物质加以浓缩。

渍:把药物浸泡在溶剂里,使溶剂渗入药物之中。

烊:胶质、黏性大而易溶的药物,在其他药煎好后,放入去渣的药汁中微煮,或趁热搅拌使之溶解。

去滓再煎:调和寒热,浓缩。

(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药后服粥:桂枝汤、三物小白散、十枣汤、理中丸药同名不同:通脉四逆汤、四逆汤;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汤;桂麻各半汤、桂二麻一汤;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承气:【阳明腑实证,大便难】大:燥热炽盛腹气壅滞之腹实重证,日晡潮热,汗多或手足汗出,心烦谵语或独语如见鬼状,喘冒不能卧,或目中不了了,腹满绕脐疼痛,或腹满不减,减不足言,有燥屎而不能食,脉实有力小:燥热伤津之腑实较重,腹大满不通,发热或发潮热,多汗,烦躁或谵语,脉滑实调胃:腑实轻证,蒸蒸发热,或心烦谵语,或腹胀满泻心:【心下痞,脾胃虚弱,寒热错杂,气机升降失常而痞塞于中焦】半夏:基本方法,呕而肠鸣甘草:脾胃虚:弱较重,下利日数十行,完谷不化,腹中雷鸣,干呕而心烦不得安生姜:寒热错杂而挟水饮,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苓桂术甘汤、苓桂枣甘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水气病变】心脾阳虚而水气上冲,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心阳虚弱而下焦寒水之气上冲,脐下悸,欲作奔豚。

水气郁于太阳经脉,头项僵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葛根芩莲汤、桂枝人参汤【下利而见表证】里热挟表邪之热利,下利不止,喘而汗出,脉促而有表证(清热止利,表里两解)里虚挟表邪之寒利,下利不止,心下痞硬而有表证猪苓汤、五苓散、真武汤小便不利【下焦水气病变】肾阴虚而水热互结,小便不利,心烦不得眠,或口渴,咳嗽(育阴利水清热)水蓄于膀胱之下焦蓄水证,小便不利,口渴,水逆(通阳化气利水)肾阳虚弱而水气上返,小便不利,腹痛下利,四肢沉重疼痛,或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温阳化气利水)生姜散水气栀子豉汤、黄连阿胶汤、猪苓汤证心烦不眠无形邪热郁于胸膈,心中懊憹,反复颠倒,或胸中窒,或胸中结痛,苔黄(清宣郁热)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口干咽燥,舌红少苔,脉沉细数,(滋阴泻火交通心肾)少阴热化,阴虚水热互结,小便不利,或见下利,咳,呕,渴等(清热育阴利水)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栀子厚朴汤腹胀满病机脾虚生湿而气机壅滞(发汗后腹胀满);无形邪热壅滞胃脘气机被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卧起不安)大青龙汤【烦躁】风寒在表不解,阳气郁闭在里,郁热内扰心神大小青龙:风寒束表,伤寒表实大:阳热内郁,恶寒发热,身痛或重,不汗出而烦躁,脉浮紧或浮缓(外散风寒,内清郁热)小:水饮内停,寒热咳喘,痰稀白,苔白滑,脉弦紧(辛温解表,温化水饮)茵陈蒿汤:阳明湿热郁结而致发黄。

湿热交阻,气化不利,津液不布,且热伤津液而渴。

但头汗出、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腹微满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上热下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所致腹痛欲呕吐(清上温下,和胃降逆)寒热互格拒所致的食入口即吐白虎加人参汤与竹叶石膏汤2:热伤气阴证热邪为主,发热汗出而不恶寒,或其背恶寒,口燥渴,欲饮水数升(清热益气生津)伤寒热病后期,余热未尽,正虚为主,虚嬴少气,气逆欲吐(清热和胃,益气生津)少阳兼表证(半表半里,小柴胡)、少阳兼里实证(半表半里兼阳明里实,大柴胡)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脉弦,姜枣半胡芩邪入少阳,胆气内郁,三焦失枢;心烦喜呕(和解少阳);参草少阳不和,阳明腑实化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和解少阳兼下阳明腑实)芍枳黄柴胡桂枝干姜汤2(08):少阳不和兼太阴脾虚,又伴三焦失畅,津液被伤。

往来寒热,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口渴心烦,但头汗出,大便稀溏。

和中兼温补里虚。

柴芩姜桂草蛎栝麻黄汤证与桂枝新加汤证病机:风寒束表,卫阳被遏,营阴郁滞不通。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病机:营卫不和,气营不足,经脉失养。

治法:调和营卫,益气和营半夏泻心证黄连汤证【泻心汤症有心下痞黄连汤没有】心下痞,脾胃虚弱,寒热错杂,气机升降失常而痞塞于中焦,呕而肠鸣热者自热,寒者自寒,胃失和降,脾肠虚寒,格拒不交,治以黄连汤清上温下,和胃降逆。

白虎加人参汤证大烦渴不解:阳明热盛,气津两伤。

气不能化生、推动津液;热扰心神、渴饮水不解而烦麻黄汤禁忌:咽喉干燥,淋家,疮家,衄家,亡血家,汗家,胃中寒,尺脉迟,尺脉微。

麻黄汤与附子汤:皆有身疼痛寒邪袭表,卫阳被郁,营阴郁滞,经脉不利;少阴阳虚,寒湿滞留经脉白虎加人参汤与猪苓汤证口渴:阳明热盛津伤,津液不能上养麻黄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小青龙汤、麻杏甘石汤治喘2(老)麻:寒邪束表,肺气上逆。

桂:风邪上壅,肺气上逆。

小:寒饮射肺,肺气上逆。

麻:表邪未解、邪热壅肺。

桂枝汤调护法(1)、药后啜热粥,益胃气以助药力发汗。

(2)、覆盖衣被,温助卫阳,利于发汗。

(3)、微汗,不可大汗淋漓,以免伤阳损阴。

(4)、病重,昼夜服药,当24 小时留心观察,汗出停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