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学常考名词解释

中医学常考名词解释

第四章病因病机
1.六淫淫有太过浸淫之意,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在正常情况下,称为六气六淫是指反常的六气,属不正之气,故又称其为六邪
2.疠气即疫疠之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在中医文献中,疠气又称为疫毒疫气异气戾气毒气乖戾之气等
3.内伤七情七情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活动,因七情异常能直接影响内脏,病自内生,故又称为内伤七情
4.反治是顺从疾病假象而治的一种治疗法则,又称从治
5.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疾病,由于病情的发展和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治疗上应根据其具体情况,运用不同的治法加以治疗
6.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疾病,在其病情发展过程中,会出现相同的病机变化或同一性质的证候,可以采用相同的治法治疗
7.急则治其标临证中出现发热中满大小便不利等较急重病情时,不论其本为何,均应先治其标证,待急重症状稳定后,再治其本证
6.阴阳偏衰包括阴偏衰和阳偏衰指阴或阳的某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如阳虚则外寒,是因为阳虚,温煦功能低下,不能制约阴寒出现的虚寒之象;阴虚则内热,是由于阴虚,无力制约阳热而出现的虚热之象
7.阴阳互损一是指阴阳偏盛伤及对方;二是指人体内正气(阴阳二气)的任何一方出现了虚损不足,致使对方受损伤的病理现象
3.气是最基本的客观存在,是构成自然界万物最基础最原始的物质,古有元气原气之称又由于气是极精极微的肉眼所看不到的精粹物质,故又称精气
4.阴阳是对自然界相关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总概括
5.阴阳偏盛包括阴偏盛和阳偏盛如指阴或阳的一方偏于亢奋的病理状态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阳盛,多指阳邪偏盛,故表现为一派阳热亢盛的临床症状;阴盛,多指阴邪偏盛,故表现为一派阴寒至盛的临床症状
7.泌别清浊泌,即分泌;别,即分别;清,指水谷精微和津液;浊,指食物残渣和部分水液泌别清浊,是指小肠将经过胃初步消化后的食糜,分为清浊两部分清者由小肠吸收;浊者下送大肠,剩余的水液通过肾的气化作用渗入膀胱
8.受纳是接受和容纳之意
9.腐熟是指饮食物经过胃的初步消化,变成食糜
10.奇恒之腑其形态似腑,多为中空有腔的脏器;其功能似脏,贮藏精气奇恒之腑不同于五脏和六腑,故称之
第一章导论
1.整体观念整体是指统一性.完整性和相互联系性中医学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密切联系,人体受社会.生存环境的影响这种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及其与内外环境的统一性,称之为整体观念
2.辨证是将望.闻.问.切等诊法所收集来的资料.症状和体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比较.分析和综合,辨清疾病原因.性质.部位.发展阶段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最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或病
8.言謇舌强语謇,言语不清,多因风痰阻络,为中风先兆或中风后遗症
9.战汗先恶寒战栗,继而全身大汗者,多见于急性热病正邪剧烈交争,为疾病之转折点
10.盗汗睡时汗出,醒则汗止者,多属阴虚内热
11.壮热高热不退,感觉躁热难受,体温升高明显,身热灼手,或伴有恶热烦渴的表现,多因里热炽盛
12.太息时发长吁短叹,以呼气为主,多为情志抑郁,肝失疏泄所致
13.潮热按时发热,或按时热甚,发热盛衰起伏有定时,犹如潮汛的表现包括午后潮热日晡潮热等
14.呃逆气逆于上,自咽喉出,其声呃呃,不能自主,俗称打呃
15.恶寒感觉怕冷,虽加衣覆被,采取保暖措施,身体发冷的感觉仍不能缓解的表现
第六章辨证
1.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结合八纲,病因,气血等理论,通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对疾病的证候进行分析和归纳,借以推究其病机,判断病位,病性以及正邪盛衰状况的一种辨证方法
14.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主要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由水谷精微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
15.卫气是行于脉外而具有防御作用的气,主要来自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由水谷精微中的剽悍滑利部分所化生
16.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17.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由于精与血同源互化,肾精充盈,则肝有所养,血有所充;肝藏血充盛,则肾有所藏,精有所资故称为肝肾同源,亦称精血同源
8.损其有余阴或阳的一方偏盛亢奋;但尚未损及对方,此为实证,即实则泻之当损其有余
9.补其不足即虚则补之阴或阳的一方偏衰或阴阳俱损时,此即虚证,应补其不足
10.阴病治阳指阳虚不能制阴导致阴相对偏盛的虚寒证,即阳虚外寒,治宜补阳以制阴
11.阳病治阴指阴虚不能制阳而导致阳相对偏盛的虚热证,即阴虚内热,治宜补阴以制阳12.五行制化制,制约克制的意思;化,生化变化的意思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具有生中有制制中有生的生克协调配合关系属于五行相生与相克关系的正常联系
3.畏寒自觉怕冷,加衣被或近火取暖,采取保暖措施,身体发冷的感觉可以缓解的表现
4.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语意数变,声音高亢,多为热扰心神之实证
5.郑声神志不清,声音细微,语多重复,时断时续,为心气大伤,精神散乱之虚证
6.独语喃喃自语,喋喋不休,逢人则止,属心气不足之虚证,或痰气郁结清窍阻蔽所致
7.狂语精神错乱,语无伦次,狂躁妄言,不避亲疏,多为痰火扰心
18.相侮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相侮是指五行之间反向克制的异常变化又称反克反侮其次序与相克相反,即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
第三章藏象
1.脏腑是内脏的总称,按其生理功能特点,可分为五脏六腑奇恒之腑
2.肺主宣发是指肺气具有向上升宣和向外周布散的作用
3.肺主肃降是指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和使呼吸道保持洁净的作用
6.正邪相争正,指人体的功能活动(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功能)和抗病康复能力,是正气的简称邪,泛指各种致病因素,为邪气的简称正邪相争指疾病的发生和变化,是在一定条件下邪正斗争的反映
第五章诊法述要
1.四诊是指中医诊察和收集疾病有关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法
2.四诊合参指诊察疾病时,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全面结合分析,为准确判断病证提供依据
9.解表是指解除表证凡能疏解肌表,促使发汗,解除表证的药物称为解表药
10.坚阴指平相火,固肾阴的治法
11.回阳救逆运用具有温热作用的药物,以治疗阴寒内盛危重证的治法中医温法之一适用于阳气极度衰疲,寒邪深入少阴的危重证候
12.引火归元中医治疗上有引火归元法,即将上越之火引导回到命门之中,方法是在滋阴药中加入附子肉桂之类温阳之品
8.缓则治其本对于慢性病或急性病恢复期者,如肺痨咳嗽热病伤阴等证,虽见有其标证,如咳嗽等,亦应针对其肺肾阴虚之本来加以治疗
9.热因热用是以热治热,即用热性药治疗具有假热症状的病证
10.寒因寒用是以寒治寒,即用寒性药治疗具有假寒症状的病证
11.通因通用是以通治通,即用通利药治疗具有实性通泄症状的病证
12.塞因塞用是以补开塞,即用补益药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病证
13.相乘乘,即乘虚侵袭相乘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的异常变化其次序与相克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金乘木
14.抑木扶土又称平肝和胃法或调理肝脾法指通过抑肝平肝,佐以和胃健脾等法以治疗肝气犯胃肝旺脾虚等证
15.母病及子指病变由母脏累及到子脏
16.子病及母即病变由子脏波及到母脏
17.滋水涵木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或滋补肝肾法指通过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
2.里证里证是指病变部位在内,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反映的证候
3.热证热证是感受热邪,或机体阳盛,阴虚所表现的证候
4.心脾两虚证心脾两虚证是指心血不足脾气虚弱,以心悸,失眠,食少,便溏为表现的虚弱证候
第七章防治原则与治疗方法
1.治则即治疗疾病的总原则
2.治法是治疗疾病的基本方法,即是治则的具体化
3.正治是逆其证候性质而治的一种常用治疗法则,又称逆治
第一章中药
1.地道药材有特定产地和品种,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并以疗效优异为核心的一类药材,称为某地的地道药材或道地药材
2.水飞将药物粉碎后置水中研磨以分取极细粉末的方法叫水飞
3.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为中药的性能之一
4.七情是古人对单味药使用和药与药之间配伍关系的概括,分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反相恶等七种
6.清热剂凡以凉性寒性药物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称为清热剂
7.和解剂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等作用,治疗邪在少阳或肝脾不和肠胃不和等证的方剂,称为和解剂
8.祛湿剂凡以祛湿药为主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方剂,称祛湿剂9.理血剂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调理血分的作用,治疗血分病的方剂,称为理血剂
3.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
4.司外揣内是通过观察外的表动观念恒动,即不停顿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意中医学理论认为:一切物质,包括整个自然界,都处于永恒而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因此,摒弃一成不变.静止.僵化的观点,称之为恒动观念
6.异病同治指不同的病证,病因不同,用同一种方法治疗
13.中药学中药学科的统称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药材饮片中成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学科
第二章方剂
1.君药是方剂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中必须具有的药物
2.臣药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其药力次于君药
18.孤府是指三焦三焦,作为部位划分,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部位部位之三焦,包括上至头下至足的整个人体,因其大而五脏六腑之中无一与之匹配,故称为孤府
19.中精之府是指胆胆汁来源于肝,由肝之精气所化生,贮存于胆胆汁为精纯清净的精微物质,称为精汁,故称胆为中精之府,又称清净之府中清之府
20.汗为心之液是指心与汗液的生成和排泄关系密切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血与津液同出一源,而血又为心所主,故有汗为心之液之说,又称血汗同源
3.佐药意义有三,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相关主题